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制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养老”在古代礼制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历朝历代都以官方的名义制订或颁布许多有关养老的礼仪、礼遇和法规,形成了我国古代独有的养老制度。在古代,养老理念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及属性。首先,是朝廷为敬老而专门举行的礼仪活动,是作为一种礼制出现;其次是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由朝廷通过法令对高龄老人进行供养。其实早在上古三代,“老人”的概念和标准就已被明确:人到了60岁,就算老年人,可以指使人干活了;到了70岁,身体各项机能进一步衰弱,应该交代家事,把该安排的都安排好;至于80岁、90岁,已算耄耋老人……呃,想干嘛就干嘛吧。“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
周代:养老大礼包一键放送
从50岁起,就算是老年人了,应该给细粮吃;到了60岁,还要准备隔宿的肉食;到了70岁,需要增加副食;到了80岁,家里有的珍馐美食请不要吝啬,统统供奉上来吧。至于90岁,因行动不便,饮食已没规律,可能随时要吃要喝,那需到老人的床前伺候,如果老人要出游,最好是带着食物跟着他……在古代,普通百姓家庭都是需要服徭役的。但为让子孙更好地赡养老人,周代实行给有老人的家庭减免徭役的政策。如果家中有80岁以上的老人,儿孙中可以有一人不服徭役;如果有90岁老人,则全家都可以不服徭役。先秦时期还提出了“国家养老”概念。能享受国家养老待遇的主要有四类老人:一是“三老五更”,相当于公民道德楷模;二是“家中之老”,相当于烈士家属;三是“致仕之老”,相当于离休老干部;四是“庶人之老”,相当于五保户。先秦时期实行“免费医疗”,此即周代起实施的“养疾之政”。官府编制中专设“掌病”一职,负责给老人“问病”。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进行检查,问讯时间也颇有讲究:如果是有公职者,70岁以上三天一问;80岁以上两天一问;上了90岁以上,恭喜你,每天都会有人来问候你。寻常百姓家的老人,掌病是每五天问一次。对于患重病老人,掌病要及时向国君汇报,国君会安排出时间,亲自前去看望老人。但是,这项制度在后来并未落实,成了老人的一种愿望。
汉代:诞生了中国最早的“老年人保护法”
汉代是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推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特别是对“家庭养老”,有着极严的规定和要求,对父母、祖父母等长辈不敬不养,在汉朝算重罪,不赡养老人者或被“弃市”。当时的汉朝人平均寿命仅30岁,能活到六七十岁也是高寿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用在汉朝更贴切。在汉朝,到了56岁就算是老人。《汉旧仪》中所说的“未二十三为弱,过五十六为老”,就是这个意思。汉朝规定,13岁-56岁的成年男女,每年要缴120钱人头税,到了56岁,这笔钱就给免了。对于90岁的老人,甚至连家属都可以享受免除徭役的待遇。除了减负免税,朝廷每年还会直接给民间老人发放食物。汉文帝刘恒即位当年即下诏:80 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赐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90 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在汉朝,最让老人有尊严、觉得幸福的地方,应该是发放“老年证”。当然,这种老年证不是今天这样的小本本,而是一种叫“鸠杖”的实用物。鸠杖又叫“王杖”,是帝王赐予老人使用的拐棍,它是一种特殊权力的象征。
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曾做鸠杖赠送高龄老人,开了汉朝赐杖的先河。汉宣帝刘询则使之成为一种制度,规定凡是80 岁以上的老人,皆由朝廷授以王杖。
唐代:关注老年人精神健康,提倡“色养”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老制度又出现了新的突破。北魏首创了“存留养亲”制度,此制度一直影响至晚清。如果死囚、流刑犯的家中有直系血亲需要照顾,准许死囚在家“侍亲缓刑”、流刑犯在家“权留养亲”,等家里老人去世后再服刑。在唐朝,养老制度更是备受皇帝重视。据《册府元龟》上所列资料统计,唐朝各位皇帝下发有关养老诏令的次数多达73次(实际不止),其中以唐太宗为最,在位23年下“养老诏”28次。唐代继承了汉代的优良传统,给老人“赐杖”、“免税”等诸多做法保留下来。还曾有过一项“补给侍丁”制度,也就是官府免费给民间老人安排护工(侍丁)。到了八十岁的安排护工一人;九十岁的安排护工两人;到了百岁安排护工三人。至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给百岁老人的护工更是增至五名。“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三人。”唐代推崇“精神养老”,即“色养”,在唐朝流传甚广。所谓“色养”,就是奉养父母时要和颜悦色,要让老人家心情愉悦。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唐代的宰相房玄龄,每当自己的母亲生病,房玄龄请医生上门时总是流泪不止,见者无不为之动容。“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甚至,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丈夫休妻的理由。盛唐时期,一位叫李向秀的大臣的妻子,就因为未能尽到“色养”公婆的义务而被休掉。如果家中有老人,子孙不能远走他乡,需要在老人的身边尽孝,否则是要被治罪的,所以在唐朝,老人可以在儿女的全天候照料下颐养天年。
南北朝时期:第一座养老院——“孤独园” 诞生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创办了“孤独园”。后人笑谈,“孤独园”的一小步,是后世“养老院”发展的一大步。到唐朝,这样的养老机构被广泛推广。在武则天时代,唐朝即开设主收贫、病、孤、疾者的“悲田养病院”。但真正让“养老院”这种养老方式流行起来的是宋朝,且兴建的都是慈善性质的养老院。北宋初年即开设名为“福田院”的养老机构,后有“居养院”,南宋则叫“养济院”。等老人到了50岁,就可以入院了。同时,民间养老院也普遍兴起。在与南宋对峙的金国,有位叫刘厢使的汉族人,遣散家中奴婢,拿出全部财产兴建“孤老院”。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元朝的收养救助制度。当时各路均设立“养济院”,救助、收养“诸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穷而无告者”。到了明、清两朝,养老院仍如南宋、元朝一样,称为“养济院”,朝廷继续发展官办、民办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机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重视养老问题,恢复了汉朝制度化的“赐杖”与“赐爵”制度。在物质救济上,朱元璋先后两次颁发诏令,实行孤贫老人终身养老。
清朝则重视古老的“赐食”制度,始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年间,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皇家御宴,在清代共举办过四次,取名为“千叟宴”。
咳咳,了解了这么多历朝历代养老的制度和故事,有没有心仪的朝代想要一秒穿越?其实,对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已步入或正步入老年阶段的50后、60后们来说,幸福养老、拥有更美好的老年生活体验已不是奢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十九大报告为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老龄事业路线图指明了方向: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种愿景如今已逐渐成为现实。而在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得到基本保障的格局下,老人们的生活陪伴、精神慰藉、幸福安康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新康养领军企业纷纷入局。能够满足银发人群享受退休生活、升级退休体验的综合化平台——小亲生活也在这一趋势下应运而生。
小亲生活专注于服务中老年新康养群体,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拥有多业态的线下体验中心,以及独创的会员体系、强大的供应链、优秀的培训讲师。并且与众多优质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致力于将更美好、更有品质的生活带给每个家庭。
线上小亲生活App,是针对“新康养”体系建立的“互联网+新康养”线上社交新零售平台。中老年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图片、文字等形式,实时分享有趣、好玩、好省的更美好的新康养生活;可以通过小亲App报名参加广场舞、旅游、养生、花艺、运动、心理咨询等线下活动;还可以买好物,赚奖励,得积分,领红包。线下小亲生活体验中心,是专为中老年人打造的吃喝玩乐赚、社交文化娱乐、新式养老生活的根据地,是高品质的“家庭生活第三空间”。包含多种使用场景:书吧、休闲区、游戏区、观影区、K歌室、舞蹈室、会议室、儿童乐园等。
在小亲生活体验中心,既可以品茗、享食、看书、观影,还可以休闲、遛娃、会客、聚会。可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多种需求,享受一站式的休闲娱乐服务。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在小亲生活体验中心找到自己的乐趣,在同一空间里体验不同的玩法,体会不同空间的生活细节。让每个家庭在慢生活与高效率之间找寻平衡点,在喧嚣的闹市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空间。
目前,小亲生活已在成都市区开设两家综合一体化的“线下康养体验中心”。分别位于金牛区金牛万达广场3F和郫都区蜀都万达广场3F。其中,蜀都万达体验中心占地近4000㎡,8大价值情景空间也将于10月底正式面向全世界中老年人开放。
体验新式养老、幸福养老何须穿越?来小亲生活体验中心,专属于中老年人的潮流生活新畅想或将由此开启!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