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人工智能产业哪怕只是一个种子,还在黑暗土壤中,不知道它哪天发芽,但是这一个生态就要起来了,一定会有一片鲜花在未来盛开。”
10月25日,第四届世界声博会暨2021科大讯飞全球1024开发者节在合肥举办,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致辞。这家头顶“人工智能第一股”的光环公司,可谓是A股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然而在声名鹊起的同时,其所遭遇的质疑也接踵而至。
纵观近几年科大讯飞的经营业绩,人工智能加持的光环难再掩盖“盈利疲软、靠政府补助”窘境。
这家以技术为底层逻辑的公司自出生之日便始终备受资本追捧,其市值一度接近千亿元,但无论是从盈利能力还是商业发展模式来看,市场和投资者都认为科大讯飞都难以支撑起这样的市值。
判断一家科技公司的好坏,营收增长是一个重要的纬度。
而科大讯飞在营收方面,似乎做到了科技公司应该有的营收高增长。
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科大讯飞2020年总营收达130.25亿元,同比增长29.23%;净利润达13.64亿元,同比增长66.48%,为2008年上市以来最大增幅;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22.71亿元,同比增长48.33%。
此外,2021年一季度,科大讯飞营收达25.01亿元,净利润为1.39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在4月20日的业绩沟通会上,刘庆峰再次提到“千亿目标”。他表示,千亿收入目标的动力来源来自于科大讯飞主要赛道的内生式增长,三分之一来源于教育,三分之一来源于医疗、电子政务、便利便捷服务等数字生活领域,还会有三分之一来自于消费类产品。
2010年至2019年,科大讯飞的营业总收入从4.36亿元,一路增长至100.79亿元,十年增长了23倍。
虽然营收在高速增长,但是量升质低。
首先营收高速增长,但是利润增速远低于营业增速,从10年1亿元净利润到19年8.19亿净利润,十年增长了不到8倍,这与营收23倍的增幅差距甚远。
自2013年以来,在营收增速大幅增长的同时,科大讯飞的净利润却出现了增速大幅下降,并且2017年首次出现了净利润增速负增长。
缓慢的净利润增长中,还有相当高比例的政府补贴。从2014年的1.01亿元,到 2020年的4.26亿元,增幅已达4倍。2018年、2019年两年,补助对业绩的贡献均超过50%,2020年也超过了30%。这不免令外界质疑,科大讯飞仍然是一家靠政府补贴的公司。
十多年来,科大讯飞营业收入虽然增长了23多倍,但其中大部分增长却是买来的增长。
2019年7月,出资1.4175亿收购易听说25%股权;2016年,公司出资4.95亿元收购乐知行100%股权;出资1.01亿元,收购讯飞皆成23.2%股权,2018年再次收购讯飞皆成10%股权;2015年出资1500万收购启明玩具60%股权;出资 3720万元,收购安徽信投18.6%的股权;2014年出资2.16亿收购上海瑞元 100%股权;2013年出资4.8亿收购启明科技100%股权。
这些并购,便成为推高了公司销售增长的主要因素。虽然合并报表的销售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其含金量却并不高。
在财务之外,科大讯飞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或许也有可能成为隐患。多次摊薄后,目前科大讯飞创始人刘庆峰持股比例仅为4.40%,其中大股东中国移动为 11.6%。
此外,科大讯飞还面临的一重困境,也是所有以语音为方向的AI公司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语音技术发展尚未成熟,这限制了商业落地的能力。
一般来说,基于高科技公司技术革新所能带来的想象空间,市场会给予较高估值,然而产品的变现能力和能否实现业绩快速增长等都是考验。
科大讯飞的商业模式是“平台+赛道”,所谓“平台”即为全行业提供人工智能能力,令开发者可以在讯飞的开放平台上简单便捷地使用其AI能力。
赛道,则是在教育、医疗、司法等行业提供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目前,科大讯飞营业收入主要来源有教育领域、智慧城市、政法业务、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等。
作为语音界的“扛把子”,但与大众认知不符的是总强调自身在智能语音领域领袖地位的科大讯飞在企业实际运营中却对自身技术敝帚自珍,总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原因就在其商业模式的闭塞。而在疫情的影响下,商业模式的弊端会被市场无限放大,也会直接反应到公司的营收状况。
在科大讯飞公布的2020年一季度财报中显示,2020年一季度科大讯飞实现营业收入14.09亿元,同比下降28.06%,实现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究其原因,是科大讯飞服务模式和客户群体在疫情下受到抑制,反映出公司商业模式的缺陷。当下科大讯飞的盈利模式依然是不开放、不集成、并申请专利的付费道路。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科大讯飞的客户们往往只能选择租用技术并付费的模式,但不同行业的需求不同,客户很难在讯飞现有技术支撑下满足自身行业特殊需求,讯飞模式下,客户们钱不少花,事不多办。
科大讯飞现有的软件定制、硬件销售模式,虽然目前是整个AI市场最大板块,也确实能为企业带来短期的业绩增长,但长久而言,其实并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客户获取和维护。
为什么?究其背后原因,当然是现有的模式弹性不足、客户后续服务缺失、一次性成本太高、产品迭代缓慢等先天问题。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对这家公司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眼下面临着技术突破、市场竞争等方方面面的考验。
人喜欢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