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是维他奶国际的寒冬。
日前公司披露2022财年中期业绩显示,收入下降18%、净利润下降95%,为上市以来首次。究其根由,皆因一次不当言论,导致中国内地市场大范围下架产品,最终酿成噩梦。
01
一家企业失去了人心到底有多可怕?维他奶国际亲身体验了这一课。公司在今年7月发表不当言论后,招致中国内地市场大面积下架产品,严重影响销售业绩。2021/2022上半财年,公司在香港、新加坡、澳洲及新西兰市场均录得增长,唯有内地市场呈现负增长。日前公司披露2022财年中报显示,其实现收入36.04亿港元、净利润0.33亿港元,同比分别下降18.28%和95.09%。公司对外解释称,这主要是中国内地的销售下滑、加上疫情逐渐受控、补贴减少,同时公司恢复广告和推广支出等。此前,公司已意识到业绩将受到影响,在今年8月预计2022上半财年经营利润亏损5000万元至6000万元之间,同比减少91%-107%。这次伤痕至今没有愈合,自7月以来公司股价持续下滑,已经腰斩,截至昨日收盘,市值仅剩166.49亿港元。
维他奶国际是香港地区最大的豆奶生产及销售企业,1994年登陆港股后,创始人罗桂祥去世,其子罗友礼接任公司执行主席,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市场布局。一是将产品品类压缩至豆奶领域,定位豆奶即饮专家;其后在百事可乐前华南销售总监袁杰的帮助下,加大对中国内地市场的渗透。从2005年开始,公司业绩大增,豆奶产品不仅在出现在内地,还进入新加坡、菲律宾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全球经营、局域聚焦的战略,帮助公司实现了长期稳健发展。不过,自2019财年攀上业绩巅峰之后,已连续两个财年业绩下滑。2020财年,公司收入实现66.08亿元、归母净利润4.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17.98%;2021财年公司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83%、-5.35%。
02
公司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失守,难免让80岁的罗友礼更加焦虑。2021/2022财年中报披露,来自中国内地收入同比下降29%(以当地货币计为下降35%),录得亏损3300万港元,去年同期溢利为7.43亿港元。公司称,今年夏季消费高峰时期的7至9月期间,产品未有充分上架,导致内地收入大幅减少。1994年,公司就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先在深圳在设立首家工厂,随后在上海、佛山、武汉和东莞设立生产基地,公司业务布局从华南地区向全国扩张。维他奶豆奶产品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名副其实的液体豆奶老大,一度单挑豆奶粉大王维维股份,冲击养元饮品的市场份额。2016/2017财年至2020/2021财年,公司在内地市场收入从26.7亿港元增至50.1亿港元,在公司收入比重从49.3%增至66.6%。
虽然不断从内地市场尝到“甜头”,公司在内地市场的收入已呈现放缓趋势。2017/2018财年-2020/2021财年,中国内地收入增速从39%降至10.68%,同期,公司盈利能下行,其净利率由12.08%降至7.8%。今年上半财年净利率再降至1.14%。公司称将透过推出新产品及加强销售执行,优先恢复中国内地业务,并乐观预计内地市场将在下一财年重拾增长势头及恢复盈利增长。
03
公司称内地市场收入已在稳步复苏,在一些市场人士眼中并没有那么乐观,预测完全恢复到正常,可能需要2-3年时间。为了在内地市场收复失地,公司推出了燕麦奶、气泡柠檬茶等新产品,迎合终端用户的喜好。
从市场布局来看,公司主要市场布集中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区域长期缺乏布局,在整个内地市场的表现将会受到影响。另外还有食品安全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据海关总署披露,今年4月、5月,维他奶已有12批次产品抽检不合格,在5月全国未准入境食品信息中,因为超范围使用营养强化剂D-泛酸钙,公司相关产品被拒入境。在经营渠道方面也受拖欠经销商费用被诉至法院的影响,今年10月,维他奶拖欠经销商山东御斋市场费用18万元。目前,伴随大豆、白糖等原材料价格普涨,维他奶成本压力同样压力山大,公司回应要通过产品创新维持利润,但未来也有调整产品价格的可能。在植物蛋白奶这条赛道上,维他奶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除了养元饮品、豆本豆、雀巢、维维股份等传统对手,还有一大批行业新兴企业并有资本加持,比如oatoat品牌,已完成多轮融资。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ID:)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