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难攀上市高峰

喜马拉雅难攀上市高峰

转载 2022-07-06 15:26
34680
Jerry
Jerry

作者 | 赵家禾  编辑 | 大风  来源公众号 | 锌财经(ID:xincaijing)


在线音频“一哥”喜马拉雅的IPO之路,再次布满了疑云。


6月24日,有消息称喜马拉雅或将推迟最新一次赴港上市,原因为其融资1亿美元的IPO计划“缺乏投资者支持”;随后,又有声音表示喜马拉雅上市计划“仍在正常进行”。


几天后,脉脉上又有人爆料称喜马拉雅将面临“史无前例大裁员”,比例或将高达50%,但已被相关人士辟谣“完全不实”。


截至目前,喜马拉雅公司尚未做出正面回应,据港交所公开信息显示,喜马拉雅的上市申请状态依然为“处理中”。但众多负面消息的出现依旧预示着其上市之路并不如想象中顺利。


毕竟作为国内在线音频赛道中的头部,喜马拉雅自去年五月至今年三月,短短不到一年间就已经三次冲击上市;它想要讲出的好故事,也已经在一次次的消磨中变得越来越难。



01
三年亏20亿,
喜马拉雅苦等上市“输血”


据知情人士称,此次喜马拉雅的上市之路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缺乏投资者的支持以及部分股东选择退出,导致公司无法完成融资1亿美元的IPO计划。


而这距离它最新向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不过三个月。


早在2021年5月1日,喜马拉雅就曾预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但由于当时国际环境与境外上市监管政策影响,赴美计划被迫在九月份正式搁浅。


就在宣布撤回美股IPO后,喜马拉雅丝毫没有给自己喘息的时间,四天后就转而投向了港交所的怀抱,但由于上市申请材料“失效”而再度搁浅。直到今年的3月29日,喜马拉雅才重新递交了招股书。


披露易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已经冲击了三次上市,喜马拉雅的焦急已经溢于言表。通过其招股书内的信息也不难理解,连年亏损的它正迫切需要一场“输血”自救。


据喜马拉雅招股书显示,其2019至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26.97亿元、40.76亿元、58.56亿元,增长由51.1%下降为43.7%。同时,亏损也从7.48亿元、5.29亿元来到了2021年的7.59亿元亏损。


喜马拉雅招股书


可以看出,遥遥无期的盈利问题是一直萦绕喜马拉雅上空的一道魔咒。连其创始人兼CEO余建军自己都曾表示:“没有制定任何盈利时间表”。


但作为国内在线音频“一哥”,按收入划分,喜马拉雅已经占到了28%的市场份额,为何还会深陷亏损迷窟?原因在于其营销烧钱的失衡,及营收业务单一的掣肘。


数据显示,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扩大用户群,2021年喜马拉雅的销售与营销支出达到了26.3亿元,同比增加54.1%,已经占到了总收入的44.9%。


诚然,此举的确为喜马拉雅拉来了更多的用户,招股书显示2021年喜马拉雅月活用户相较于上一年增长了24%,但单个付费用户贡献的业务收入并不高,甚至不足行业平均水准的一半:2021年喜马拉雅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为11.2元,但同期在线音频行业订阅的付费用户月均收入却为22.5元。


很明显,和投入的重金相比,“烧钱换增长”的算盘并未打响。


除了营销支出外,收入分成与内容成本是喜马拉雅的另一个无底洞,占了总收入的33%。在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其主要业务单一的问题:订阅收入占比已经从2019年的47.2%上升至51.1%超过半数。这意味着喜马拉雅的盈利能力越发依赖于平台上的优质内容,因此被迫在内容端扩大支出。


可以说,在用户端与内容端两头的熊熊烧钱之火,让喜马拉雅尽管营收逐年上升,却追赶不上亏损的窟窿。也正是因此,喜马拉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渴求上市的“远水”来解近渴。



02
资本撤出、大幅裁员,
喜马拉雅内忧外患


盈利遥遥无期带来的一个直观后果,就是资本市场对喜马拉雅逐渐失去信心。


2012年喜马拉雅横空出世,十年时间九轮融资,估值一时间风头无二。最近一次E轮融资发生在2018年,金额高达9亿美元,其中不乏腾讯投资、华泰证券等知名资方,也让喜马拉雅估值达到240亿元人民币。


天眼查


但时间来到现在,若喜马拉雅连1亿美元的IPO融资都未能达成,证明其已不再是当初那个香饽饽。


事实表明,资本就像龙卷风,来得快撤得也快。早在拿到9亿美元融资后的不到一年,不少投资人就纷纷从喜马拉雅“下山”。


据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在2019年3月和21个主体签订了减资协议,并回购在喜马拉雅持有的全部注册资本。其中包括小米、好未来、阅文等等老股东在内。


2019年5月,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仅剩公司CEO余建军一人。


天眼查


而在余建军创业初期豪掷3000万助其迈出第一步的证大集团创始人戴志康,在涉及一场非法集资案件后,也已经被喜马拉雅撇清关系,称“证大公司等4家公司与喜马拉雅已无股权关系”。


目前喜马拉雅已经称得上是“孤家寡人”,只有上海喜全、喜介两家股东,而上述两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均为余建军。


外部资本丧失信心纷纷撤出,喜马拉雅内部员工则是担忧被裁。


自2022年开始,受大环境与自身营收影响,喜马拉雅效仿不少大厂一样举起了“降本增效”的大刀,砍出的第一步就是裁员。


4月,有人在脉脉平台爆料称喜马拉雅员工数从年初的4500人降到了四月的4000余人,而2021年6月时员工数最多时曾一度突破5000人。同时,该爆料者还表示喜马拉雅管理混乱,“每年都有小规模的裁员”;“预计今年年底和明年还会再来一波大规模裁员”。


虽然喜马拉雅官方对此消息没有做出回应,但爆料贴下却引来了大量喜马拉雅现/前员工的留言合影,其中甚至有认证为“喜马拉雅高级开发经理”的员工出现,表示自己也即将离开公司,侧面印证了该爆料的真实性。


脉脉


从十年融资九轮,执在线音频牛耳,到如今资本撤场,业务线大幅裁员,喜马拉雅已经深陷内忧外患之中。



03
赛道降温,
在线长音频还讲得出好故事吗


喜马拉雅IPO之路一再受挫,但哪怕已经快它一步上市的同行,境遇也同样不佳。


据了解,2020年荔枝FM更名荔枝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1美元/股,随即破发。至今年跌幅已逾92%。


这似乎表明了,曾是资本宠儿的在线长音频,能讲的故事已经没那么诱人。


据灼识咨询调查结果显示,在线音频在国内的渗透率并不高,只有20.2%,远低于美国的48.7%。不光如此,相比于在线音乐、短视频、长视频等内容形式,在线音频更是被远远抛在了身后。特别是后起之秀短视频,在国内渗透率已经超过长视频,达到了77.2%。


从当前大部分在线音频平台的动作来看,探寻音频内容订阅付费以外的增长业务是业内普遍的方向。


例如喜马拉雅,近日就率先在音频之外加入了视频内容,上线了与芒果TV、达盛传媒共同开发的短剧《传闻中的陆神医》。这部短剧也是国内第一部在音频视频双平台同步联播的剧集。


在喜马拉雅上不仅可以作为有声剧进行收听,同时也首次能够播放视频内容。目前该剧仍处于新品限免阶段,后续预计会进行按集收费或会员订阅模式。


喜马拉雅


另一方面,物联网/车载市场也是在线音频竞争激烈的一片战场。据灼识咨询资料,该市场的收入从2018年的5860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8.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143.9%。


喜马拉雅招股书


因此,乘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越来越多在线音频平台把相关场景当作了兵家必争之地。荔枝此前宣布与小鹏汽车、广汽以及比亚迪等合作,蜻蜓FM则与百度Apollo智能车联合斑马智行开启车联网生态领域合作。


而喜马拉雅,也已经与特斯拉中国、宝马、奥迪等74家汽车厂商开展了合作,并表示2022年将与10多位汽车厂商建立合作,并计划推出电台服务功能。


但新领域的拓展同样也会遇到阻碍,首先是现有的营收结构并没那么容易改变;其次大厂的入局也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例如腾讯TME,2021年1月从阅文集团处收购了懒人听书100%股权,打造出的“懒人畅听”月活人数已经仅次于喜马拉雅;字节旗下2021年6月推出的“番茄畅听”在线用户时长也很快来到了第二位。


面对大厂们更加成熟的互联生态,喜马拉雅为首的老牌在线音频平台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喜马拉雅在10年间成为了行业头部,只是高度相比上市高峰还是矮了一截。市场正等着听新故事,但留给它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0

人喜欢

0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累计评论 0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注册
后参与讨论
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 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