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国内排名第三的动力电池生产商中创新航开启港股IPO招股,15名基石投资者中,VIVO以1亿美元的投资金额与天齐锂业并列第二。
此番大举投资,再次引发有关VIVO入局造车的传言。
近年来,随着下场造车的手机厂商越来越多,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的双向渗透成为一种潮流,目的昭然若揭。
而作为国内头部手机厂商,VIVO的入局也在情理之中。
▶ 图源:微博截图
尽管VIVO公司高管表示,目前公司还是希望专注做手机及周边生态链产品。但其汽车相关专利却先一步而来。
4月1日,VIVO公布专利申请“自动驾驶方法、车载装置、移动装置和车载电子设备”,通过该专利,可控制车辆进行自动驾驶。
如今,在“造车”与“不造车”之间反复横跳的VIVO,天平似乎正逐渐向“造车”一侧倾斜。而在整个手机厂商蜂拥造车的路上,VIVO们早已开始“造车大迁徙”。
01
手机厂商“造车大迁徙”
手机厂商盯上汽车的生意,最初是从一块屏幕开始的。
十年前,汽车中控台还不像今天这样流行大屏,一批老牌手机厂商们,联合一众传统车企组建了一个名为Car Connectivity Consortium的联盟,制定了MirrorLink技术标准。
MirrorLink通过将智能手机的功能投射至汽车中控台屏幕,帮助用户实现了在汽车上使用类似智能手机的功能,这也是如今车机互联的开端。
而在这一路途中,具有转折意义的是在2014年,苹果CarPlay车载系统的推出。严格意义上来讲,CarPlay与MirrorLink并没有太大区别,不过苹果所用的,是自己的封闭生态。
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苹果的入局让行业震动。因为车机互联这件事的起点,就是基于智能手机。
▶ 图源:苹果官网截图
除苹果外,华为也一早嗅到了其中商机。
2013年,华为悄悄成立了车联网业务部。而后在2015年,华为正式宣布与大众达成车联网方面的合作,算是吹响了与车企互相渗透的号角。
手机屏幕与汽车屏幕的连接,为后来的这两大产业碰撞埋下了伏笔。
这些年里,国产手机厂商尽管开始布局,但与汽车厂商间始终相安无事,直到智能汽车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的智能汽车,就像加了四个轮子的大屏版智能手机,手机与车机的连接方式也不再是简单的映射,而是实现了跨端连接、多设备互动、互助、互融的底层打通。
手机厂商曾盯上的车内屏幕,也变成了两块,甚至三块,它代表着新时代的整个智能座舱。而手机厂商与汽车厂商间的碰撞,也正式开始。
首当其冲的仍是华为。尽管华为坚称“不造车”,但如市场上那句传言“华为不造车,但市场处处都是华为车”。
▶ 图源:AITO官网截图
凭借零部件供应商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选车模式,华为在汽车界来势汹汹。其中,智选车模式是华为参与汽车程度最深的一种模式。除了不生产,几乎已经参与汽车的所有环节,这也被外界诟病为“合作车企实际已沦为华为代工厂”。
但这种模式车企也确实有利可图,华为与赛力斯共同打造的AITO问界品牌,不仅屡屡创下销量奇迹,还带动了一个边缘车企市值的攀升。
不过尽管销量再好,华为在名义上也仍是供应商,反倒是预热了几年之后,最终光明正大打出“造车”旗号的,只有小米,并且是由雷军亲自执掌。
用雷军的话说,作为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的融合,智能电动汽车是当下的风口,不干就落伍了,因此小米造车是一个被“逼”出来的决定。
▶ 图源:小米官网截图
不过即便如此,小米对汽车业务的投入却毫不心疼。首期投资100亿元,未来10年投资100亿美元,是雷军对智能汽车业务的押注。
雷军的目标,是在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第一阵营。
除此之外,OPPO等手机厂商造车的声音依旧不小;苹果造车团队动荡8年,仍未见车,但他们一直都在赛场之上,且野心勃勃。
02
手机厂商为何集体造车?
这场席卷全球手机厂商的“造车迁徙”,尽管仍处于开端阶段,但竞争已足够激烈。而从这一首激荡“序曲”中,多少也能窥见一个最基本问题的答案:他们为什么集体这么做?
首先,便是手机行业的持续下滑。
近年来,全球市场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基本均处于下行状态。今年上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4亿部,同比下降了21.7%,这一数据创下了自2015年以来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最差成绩,可谓梦回七年前。
在手机行业持续下行趋势下,所有企业都必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其中,新能源智能汽车就是风口上的下一个万亿市场。
▶ 图源:微博截图
关于这一点,华为和小米都有着同样的判断。无论是小米被“逼”造车,还是余承东声称“唯一能够弥补华为手机销量缺失的就是智能电动汽车”,均可看出,新能源智能汽车,就是手机企业所寻找的新增长点。
其次,则是要远低于传统汽车的造车门槛。
在近百年来的传统汽车发展史中,头号玩家长期锁定在日、德、美三国,由这些头部玩家所把持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件”是中国车企在短时间内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同时,还必须面对密集的专利壁垒。
但随着新能源智能汽车时代来临,旧时代技术壁垒正被一一清零,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
以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系统为主的“新三大件”,有望让中国新能源车企实现真正的“换道超车”。这也是过去几年造车新势力快速崛起,乃至如今中国手机厂商有底气造车的原因所在。
▶ 图源:蔚来官方微博
最后,则是手机厂商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积累。
经历了智能手机在国内的多年发展,手机厂商普遍在人机交互、系统优化、智能体验上有了深厚积累。而智能汽车之所以称为智能汽车,核心便在于“智能”一词,这便是手机厂商造车的一大优势。
在万物互联趋势下,手机企业造车也可将自身海量用户延伸至车机端,打造统一入口,进而实现多终端、多场景的统一数据和服务融合体验。
03
都去造车了,谁来做好手机?
对于手机厂商而言,智能汽车确是一个新的增量市场,不过难以忽视的一点是,智能手机仍是全球市场无可动摇的第一大消费电子产业。
当手机厂商蜂拥造车之时,或许没有想过一个问题:都去造车了,谁来做好手机?
近来互联网上,总有各种“年轻人不爱XXX”相关词条登上热搜,其中便包括“年轻人为什么换不动手机了”。
▶ 图源:微博截图
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年轻人的收入、消费分级确是一项很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厂商们或许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年轻人为什么要换手机?新手机真的值得换吗?
相比于曾经上千元便可购买一部不错手机的时代,如今的手机价格一路猛涨,但使用体验却让人堪忧。甚至于上千元的手机,连一定时间内使用流畅的基本要求都难以保证,那还为何要换新机?
就在近期,小米11系列屡曝质量问题遭维权的词条还两度登上微博热搜,实在应该给如今的手机厂商提个醒,即便要跨界,自身业务也应先做好才对。
此外,现如今的手机行业,外观跟风、处理器跟风、功能跟风,千机一面,宛如一潭死水,多久没有出现过一台让人心动的手机了?
▶ 图源:苹果官网截图
而在同质化的恶性循环之下,旧机性能冗余,新机创新乏力,手机行业陷入瓶颈期,年轻人对手机的消费观念也从“消费品”变成了“耐用品”。
然而手机行业的创新,还远未到天花板。即便是行业霸主苹果,消费者在充电、续航、屏幕等方面的改进诉求也比较强烈。
对于诸多手机厂商而言,造车之余,不妨踏实投入确定性的手机产品创新,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产品和体验,也给年轻人一个“换新机”的理由。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观察报 (ID: pinpaigcbao)
人喜欢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