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谣言杀死的国产味精,蒙冤20年

被谣言杀死的国产味精,蒙冤20年

转载 2022-10-26 09:56
88944
首席品牌观察
首席品牌观察
我一勺三花淡奶、一勺浓缩羊膏,汤也白了,肉味也有了。这不纯纯“科技与狠活”吗兄弟们?


随着近期“科技与狠活”的爆火,人人都成为了配料表鉴定专家,谈“添加剂”色变。不过也正是在这场全民浪潮中,另一桩调味品届的“陈年旧案”却浮现在人们眼前。


  图源:淘宝商品截图


曾宣称吃了会致癌、容易掉头发,甚至身体麻木的莲花味精,配料表却干干净净的只有“小麦”一项,说它是最干净的国产调味品也不为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曾深入中国家庭数十年的干净调味品,却死在了“科技与狠活”的寒冬。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被误解的国产味精的一生。



01

曾经的味精大王到底有多火?


许多伟大产品的问世,往往都伴随着偶然。


1908年,日本的一位化学教授在家中吃饭时,忽觉得今天妻子所做的海带黄瓜汤异常好喝,有一种不同于“酸甜苦咸”的,难以描述的特别味道。


他将这种味道称为“旨味”,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鲜味”。


与此同时,其职业天性也驱使着他去探索这一鲜味的背后,究竟是何种物质。最终,一种名为“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被他从海带汤中提取出来,并被命名为“味之素”。


  图源:微博截图


而后,神奇的“味之素”一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被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找到了批量生产的方法,并更名为“味精”。


时节如流,物转星移。


1983年,河南项城,一家名为周口地区味精厂的味精制造厂诞生。短短3年后,该厂所生产的味精便拿下了第十二届巴黎食品博览会金奖。


是的,这就是莲花味精的前身。


在当时,由于物质条件的缺乏,味精所特有的鲜味深深吸引着中国人,家庭餐桌上,往往也少不了味精的身影。


  图源:莲花味精宣传片截图


那句“莲花味精,味道无可替代”的广告语飘进千家万户,莲花味精产量也一路飙升至世界第一,远销海外70余个国家和地区。


最辉煌的时刻,莲花味精市场份额达到了惊人的45%,这意味着几乎每两个吃味精的家庭,就有一家吃的是莲花味精。


味精大王的名头,成为莲花味精的王冠。


  图源:莲花健康官网


到了1998年,经历十五年耕耘的周口地区味精厂,正式更名为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并登录上交所,摘得“中国味精第一股”的头衔,一时风光无两。


只是世间万物,盛极而衰。上市后的莲花味精,却逐渐不复当年风光。甚至在近些年,其还因连续亏损,受到上交所的退市警示函。


尽管在最后,退市危机暂时渡过,但无论股价还是销量,都再也回不去了。



02

被谣言杀死的国产味精


时代的莲花,没能守住莲花的时代。莲花味精,乃至整个国产味精行业的没落,都要从味精被各种污名化说起。


1968年,由于两个年轻医生的无聊赌约,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虚假文章。文章称,在中餐馆吃饭后,总会出现麻木、头痛和心悸等症状,而这些症状的矛头,都被指向了中餐馆常用的调味品“味精”。


尽管在当时,乃至之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有人发出反驳的声音,但始终不被该杂志所接受,就这样,这个明显带有民族情绪的观点持续被传播开来,并成为后来许多与味精相关谣言演绎的基础。


  图源:微博截图


而后,这个名为“中餐馆综合征”的味精谣言,一路翻山过海,东游至中华大地。


大概在千禧年之后,国内有关味精致癌、味精吃多了会变笨、掉头发等传言不胫而走,使得诸多家庭如临大敌,逐渐放弃食用味精。


而彼时的莲花面对舆论攻势,溃不成军。毕竟消费者的心智一旦动摇,便再难扭转。最终,一代味精大王在谣言中倒下。


然而,事实真的如传言那般吗?


有关“味精致癌”的谣言,主要来自于菜出锅前添加味精的建议。因为当味精被加热后,便会少量产生一种名为“焦谷氨酸钠”的物质。在当时,人们认为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


但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焦谷氨酸钠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在1987年和2004年对味精评估后,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味精的安全摄入量修改为“无需限制”,这意味着,正常食用下,味精的摄入量多少也都不会影响健康。


相反,我们做菜做必须的盐,反而还有着每日摄入量不超过5克的建议。


  图源:淘宝网商品截图


而在这一时期,味精遭受各种污名化的同时,莲花味精未能作出有效抵抗,最终落寞在时代的洪流。


同时,掌握舆论攻势的“鸡精”品类反而顺势崛起,以“更健康”为宣传点抢占市场。却不知,鸡精的配料表第一位,便是味精,且占比不得低于35%。


配料表干净到只有“小麦”的味精,却败给了“科技含量”可能更高的鸡精。说到底,鸡精面对味精的胜利,不过一场营销上的巨大成功。



03

别再万物皆“科技与狠活”了


被谣言杀死的国产味精,无辜蒙冤数十年。


如今看来,被误解一生的莲花味精非但没有添加剂,反而还有着“绿色食品”标识。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就一定不健康。


  图源:淘宝商品截图


在我国现行相关标准中,明确规定了2325个品种的可使用食品添加剂。而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添加剂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改善口感,还是防腐、提高品质等,只要满足国家标准,那么我们大可不必担忧。


毕竟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且各种化学物质的添加剂,也不意味着不安全。


如同下图这张“香蕉的配料表”一般,这满满的“添加剂”,难道不安全?


  图源:微博截图


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科技与狠活”,它的名字应该叫“非法添加物”。


从早期的三聚氰胺、苏丹红到瘦肉精,乃至无数路边小摊锅里的“罂粟壳”,都属于被法律所禁止的非法添加物,当人体食用后,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身体损伤。


而大火的“一勺三花淡奶”,也不过一种普通奶制品。


说白了,让人们感到厌烦和恐惧的并不是添加剂本身,而是无良商家使用添加剂来冒充“熬制高汤”欺骗消费者,又或者用非法添加物损害消费者健康。


所以,别再万物皆“科技与狠活”了,不如摒弃偏见,认清科学标准,选择健康食品,也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


毕竟当你回头看看,这场有关添加剂的“科技风波”,与“味精污名化”事件,何其相似。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观察报  (ID: pinpaigcbao)


0

人喜欢

0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累计评论 0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注册
后参与讨论
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 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