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影像风云录

手机影像风云录

转载 2023-04-18 15:17
33660
Jerry
Jerry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 | 文烨豪  吴先之        编辑 | 王   潘        来源公众号 | 光子星球(ID:TMTweb)


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曾经说过:“摄影机最重要的元件是摄影师的头脑,而不是手里的那台相机。”


但在“器材党”遍布的摄影圈,话题度较高的依然都是关于设备的讨论。而随着手机影像的不断演化,安塞尔·亚当斯的这句话,似乎有了更深的意味。


回顾过去数年的影像领域,消费市场对专业相机的需求似乎不再如往日。它们曾经是摄影摄像的重要工具,但在当下,即便是部分视频创作者,亦对其存在感到陌生。


专业相机的“消失”,显然对应着手机影像的崛起,后者在不知不觉间,从过去仅用于记录信息的“工具”,演化为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捕捉者”。



01
影像史,亦是手机史


2000年,当夏普首次将摄像头植入手机时,这款仅11万像素的J-SH04所具备影像能力,不过是功能机时代众多差异化功能之一。


彼时,数百万像素的数码相机正值巅峰时期,像素过低的手机影像不可避免地被行业、消费市场所忽视。殊不知,这款不被外界看好的产品,却为行业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此后二十年间,数码相机逐渐消失,手机影像则成了贯穿行业的竞争核心。


无论是古早的功能机时代,还是早期的智能手机时代,手机影像领域竞争的重点都在于像素。当时的“像素”几乎等同于手机的性能参数,谁产品参数更好,谁便能掌握话语权。在此背景下,手机厂商们不断内卷像素,最终给曾经嘲笑他们的数码相机敲响了丧钟。


而随着智能手机时代发展,行业逐渐意识到像素显然不是唯一——OPPO与华为等冲锋在前的手机厂商们,开始思考如何以硬件思维,颠覆手机影像。


2013年,影像造诣颇深的OPPO推出了首款搭载旋转摄像头的产品OPPO N1,这颗可旋转的1300万像素的摄像头,颠覆了行业对前置摄像头的认知。在那个前置摄像头略显鸡肋的年代,此招无疑是“大杀器”。


OPPO N1


2016年,OPPO将其与索尼联合研发的旗舰CMOS IMX398植入OPPO R9s,这颗CMOS所具备的双核对焦能力,能在不牺牲画质的前提下提升对焦速度、实现精准对焦。从此以后,定制CMOS逐渐成为了国内手机厂商影像升级的新追求。


而2019年,OPPO则颠覆了传统镜头结构,解决了手机影像的“长焦难题”——通过潜望式结构,将长焦镜头所需的纵深空间“横移”,并通过D-Cut工艺降低了镜片厚度。众多巧思的加持下,Reno 10倍变焦版最终塞下了等效焦距 160mm 的长焦镜头,进而实现10倍光学变焦。


此外,不论是同期的侧旋升降结构,还是其可拆卸相机模组的专利,均昭示着OPPO拥有一颗颠覆业界认知的野心。


OPPO高歌猛进的同时,另一位老牌手机厂商华为,同样在思索着如何重塑手机影像领域。


2016年,搭载双摄像头的华为P9问世。一颗用于捕捉画面的RGB颜色,另一颗则用于捕捉黑白影像,二者相结合,显著提升了高亮和暗处的成像素质,手机影像由此迈入多摄时代。


HUAWEI P9


而2018年华为推出的P20 Pro,则开启了“大底”CMOS的先河。其搭载的IMX600,尺寸超越了过往几乎所有的手机CMOS,将摄影界的至理名言“底大一级压死人”带入手机影像领域。


直至今日,“大底”已然成为各品牌影像旗舰的标配之一。2023年3月份,OPPO 则通过Find X6系列,将“大底”进一步推向了行业前沿——一举端出最大底的长焦镜头、最大底的广角镜头和最大底的超广角镜头。



OPPO和华为,堪称“国产手机中影像双雄”,轮流充当领跑手,使手机影像领域逐渐形成了良性的竞争氛围——厂商们纷纷卷向硬件,将前沿供应链技术发挥到了极致,譬如屏下摄像头、小米的“1亿像素”等。后者更是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大众对手机影像的讨论带回了“像素战”时代。


尽管卷像素、卷硬件的潮流,最终推动了手机影像的进化并卷掉了数码相机,但一些所谓的硬件升级,其实同供应链高度绑定,缺乏品牌自身的差异化创新,若延续该局面,手机影像终究将变成比拼供应链关系、同时间赛跑的游戏。


显然,手机影像需要更多属于品牌自己的故事。



02
联名、美颜、创作:
手机影像的无限可能


除硬件推动的影像迭代外,审视着影像领域的手机厂商们,亦在试图书写新的逻辑——前述华为P9机身摄像头模组右侧的“LECIA”标识,正是新逻辑的产物。


华为与徕卡的联名,作为影像联名界的标杆案例,无疑是对手机影像的一次重塑。虽然早在功能机时代,便已有手机品牌同影像厂商合作的先例,但其更像是纯粹的供应关系,影响力远不及华为与徕卡涉及多方面的联名。


作为德系厂商,徕卡浓墨重彩的影调被摄影界奉为“德味”,而与华为联名后,这股“德味”成为了华为此后数代产品的影像标识,被用户所津津乐道。


同老牌影像厂商联名,强化了大众对华为的影像心智,手机赛道由此泛起影像联名潮——小米接班华为拿下徕卡,vivo联名蔡司,OPPO和一加则选择了与哈苏合作。


随着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踏入影像联名的河流,手机影像亦跳出了传统供应链的范畴。但手机厂商的野望远不及此,一场技术长征已然展开。


以OPPO为例,2018年,OPPO研究院正式成立,并建立起移动影像研发中心,建设和积累「软硬算芯」能力。而厂商们涌入技术研发赛道,意味着手机影像的竞争焦点正从供应链向品牌迁移。而这,为日后的移动影像再度进化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手机影像不断迭代升级的同时,其应用场景与影像哲学亦在随之改变。


最早的手机影像,更多服务于工具属性的“记录”需求,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放大了用户的分享欲,影像承载着人们的情绪价值,“如何把人拍好看”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命题,手机影像的“灵魂”亦迎来了一轮变革。


OPPO是最早抓住这波潮流的手机厂商,2012年,OPPO率先推出主打“美颜”的U701,此后,其更是在美颜领域高歌猛进,从前述旋转摄像头,到提高前置摄像头像素,再到内置美颜算法,在行业内带起了“自拍”的节奏,亦引领着美颜影像的潮流。


只是,手机影像的迭代,无法跳脱时代变革的潮流。随着UGC视频内容崛起,用户对于影像有了更高的需求。


彼时,尽管手机影像在参数、规格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创作层面,手机的成像素质、创意性似乎仍达不到用户要求,内容创作者往往也更倾向于专业相机。比如在Vlog视频爆发之际,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视频创作者,均偏爱单反、无反相机——彼时的网红景点,手持稳定器,相机外接着一堆套件的视频博主随处可见。


就在这时,一部短片的出现,改变了用户对手机影像的刻板印象,亦使手机厂商注意到了手机影像在创作层面的价值。这就是陈可辛用iPhone X拍摄的短片——《三分钟》。


尽管早在2015年,导演肖恩·贝克便已用iPhone完成了电影《橘色》的拍摄,但在中文互联网语境里,《三分钟》这部记录着普通人质朴亲情的短片显然更具穿透力,更容易让人产生共情。


而随着《三分钟》火遍全网,让无数人潸然泪下,手机影像的新故事亦在酝酿之中——以科研驱动的技术迭代,以及以创作为轴心的美学进化,正在融合蜕变为新的哲学。而在技术、审美双线并行的态势下,手机影像赛道亦逐渐步入了新的竞争语境。



03
移动影像的下一章:
算法与审美


当下的手机影像赛道,正处于改变、重塑、进化的关键阶段。


背后的逻辑在于,曾经作为“驱动力”的供应链技术已逐渐触达瓶颈,不止影像,更为广泛的硬件领域亦很难讲出新故事。一旦陷入自我重复与停滞不前,无法让用户眼前一亮,便很难再勾起消费市场换机的意愿。


在此背景下,手机影像的竞争逻辑逐渐改变。只是,手机终究不是相机,影像方案始终无法规避物理层面的限制。面对桎梏,科技领域布局甚深的Google、苹果开启了计算摄影的革命。


2018年,苹果为iPhoneXS系列植入了Smart HDR功能,以多帧合成的路径提升HDR效果。此后数代iPhone,苹果持续深挖计算摄影,OPPO、华为、小米等厂商亦紧随其后,将手机影像从硬件带入软件、算法乃至芯片领域。


计算摄影,作为结构不占优的手机逆袭相机的关键,牵涉复杂的算法及大量运算。因此,除软件、算法层面的研究外,芯片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苹果选择将其A系列处理器的AI能力置入其中;国内厂商则陆续奔赴造芯的长路。


2021年,布局许久的OPPO,发布了自研影像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小米,端出了ISP图像信号处理芯片澎湃C1——手机厂商们纷纷跳出既往的框架,开始钻研自研芯片、算法,以及软硬件的耦合。毕竟计算摄影,是结构不占优的手机,逆袭相机的关键。


除将目光投向计算摄影外,手机厂商也在审视现阶段手机影像的不足之处。


手机影像无中生有了许多经典摄影中没有的、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已深深刻入用户心智的“主摄”概念。


其实,传统摄影领域从来没有过主摄与副摄的概念,只有创作者最喜欢的焦段。一个简单的例子,除了摄影爱好者熟识“希区柯克变焦”外,希区柯克的电影创作亦钟爱符合“自然视角”的50mm焦段;相比之下,黑泽明则偏爱长焦——大量长焦镜头,赋予了其名作《梦》舞台剧般的美感。


因循该逻辑,曾经颠覆前置摄像头的OPPO,当下又打起了消灭“主摄”的主意——OPPO新推出的Find X6系列,同时搭配有三颗高规格主摄,覆盖了创作者所需的不同焦段,让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焦段都能带来绝佳画质。


正如OPPO首席产品官刘作虎所言:“好的影像能力,能让用户爱上摄影。”究其所因,愈发成熟的手机影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用户的拍摄习惯——从曾经的“记录”、美颜自拍,朝向更具美学意味的“创作”迁移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过去,摄影往往是一项高门槛的爱好。普通用户“入坑”摄影,除需购买相机外,亦需阅读摄影教材或报摄影班,毕竟摄影领域有着太多抽象的概念,若将相机切换为手动模式,摄影小白甚至很难拍摄出一张曝光正常的照片。


而当下的手机影像,早已大幅削减了普通用户摄影创作的门槛——算法加持下,用户不必再去研究ISO、光圈、快门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各手机厂商所推出的软硬“云台”,则使摄影爱好者在拍摄动态镜头时,摆脱了沉重的斯坦尼康。


再比如对焦,即便是不少专业相机,自动对焦过程中亦会存在“拉风箱”的问题,更不必说为了特定画面使用转接镜头时,让人头疼的纯手动的对焦。相比之下,算法加持下的手机影像,对焦能力已不落下风。以荣耀“鹰眼相机”为例,其AI抓拍能力,足以让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用户具备摄影师的定格能力。


另一方面,洞悉“创作”趋势的手机厂商们,在影像研发过程中亦多了更多审美层面的思考。


以华为为例,其摘掉了过往浓墨重彩的风格化影调,通过计算光学弥补像差损失,最大程度还原画面纯粹、原始的美感。


OPPO则跳出了曾经的“美颜”框架,将重点放在挑战难度更大的「计算光影」上面,试图还原光影的自然层次。以Find X6 系列搭载的超光影图像引擎为例,其通过计算光影的方式还原光线、被摄物体和环境的正确关系,从而将原本扁平的画面变得立体,呈现出极富空间感的光影效果。真正做到用算法消灭算法痕迹。


显然,手机影像将迎来新一轮的进化,这是一场需要技术与审美双赢的综合较量。谁能再次引领手机行业,则有待市场与用户给出回答。

0

人喜欢

0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累计评论 0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注册
后参与讨论
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 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