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营销报(ID:iyingxiaobao)
作者丨孙明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在知名的大型连锁超市购物是安全可靠的,然而近日报道的杨先生在山姆龙岗店的遭遇,给了所有人一个大逼兜。
事情得从2023年说起,杨先生经朋友介绍结识了张某。张某自称是山姆的大单经理,还邀请杨先生的朋友参加山姆的品酒会,一来二去,杨先生就信了张某。
从2023年9月到10月,杨先生按照张某的指示,陆陆续续向山姆对公账户转了651.36万元,作为采购茅台、五粮液等商品的货款。可杨先生最终只收到价值100万元左右的商品,剩下价值550万元的商品不翼而飞了。
图注:杨先生提供的与张某的部分聊天截图。
杨先生赶紧去山姆店内询问,工作人员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款项打进来当天,就以购物卡的形式被他人领走了。
更离谱的是,这个张某早在2021年2月就从山姆离职了,可他在和杨先生交易过程中一直使用山姆官方渠道和账号进行沟通,杨先生完全被蒙在鼓里。直到2024年2月张某因涉嫌诈骗罪被立案侦查,杨先生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而山姆方却以员工离职后行为无关为由拒绝承担责任。
杨先生气愤不已,质疑山姆没有及时公示张某离职信息,也没切断他的操作权限,导致自己遭受巨大损失。他一纸诉状将沃尔玛 (深圳) 百货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解除双方的《大单购物协议》,并返还货款5506266元,同时支付资金占用费、赔偿金等各项费用。
图注:杨先生提供的《民事裁定书》部分内容截图
让人惊讶的是,杨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此前已有多名采购商在山姆会员店遭遇了类似的事件,均涉及大额转账后未收到货物的情况。
这些采购商表示,在整个交易过程中,他们一直与张某进行沟通,且对方在沟通中均使用山姆工作人员的身份,收款账户为沃尔玛 (深圳) 百货有限公司。
这事儿曝光后,网友们纷纷炸锅。
有人说:“山姆作为一家知名的大型商超,连员工身份都核实不清楚,还怎么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还有人吐槽:“550万的商品啊,说没就没了,山姆的管理得有多混乱!”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山姆在内部管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上存在巨大漏洞。
先说说员工管理,一个已经离职两年多的员工,居然还能利用山姆的官方渠道和账号进行诈骗活动,山姆难道没有定期清理员工权限吗?没有对在职员工和离职员工的业务操作进行有效监管吗?
再看看交易流程,如此大额的交易,山姆在货物交付环节居然如此草率,没有严格的身份核验和提货流程,款项到账当天货物就被冒领,这风险把控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此外,山姆在《大单购物协议》中约定对授权人员身份无审核义务,这一霸王条款更是让人愤怒。
按照这个逻辑,山姆就可以对交易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置身事外,把责任都推给消费者,这显然违反了《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涉嫌免除企业责任、加重消费者义务。
其实,这不是山姆第一次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出问题了。之前就有消费者反映山姆存在限制会员购买自由、人脸识别侵权、不可退货等问题,一桩桩一件件,都在挑战消费者的底线。
看来山姆这家洋超市,真得好好反思反思自己的管理和服务了,不然迟早要被消费者抛弃。
山姆的黑历史可不止这一桩。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山姆就像个“惯犯”,多次触碰法律红线。
比如,在今年2月份,广西大学法学研究生丁先生就因为山姆强制人脸识别,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
图源:极目新闻
当时,丁先生前往南宁一山姆超市购物时,发现无法使用朋友的山姆超市会员码进入超市线下购物。
工作人员告知他,山姆会员码必须“专人专用”,在扫会员码时,机器会弹出注册会员时上传的人脸照片,工作人员会根据人脸照片辨认是否为会员本人,若非本人,则拒绝使用会员码。
这说来其实是山姆会员制模式的老毛病了。
山姆的《个人照片使用条款》以及《山姆会员商店APP隐私政策》中也明确规定,若拒绝提供本人照片作为会员头像,虽不影响线上购物,但在线下到店场景则难以验证为会员本人,因此将无法提供服务。
图源:山姆会员商店App
从法律角度来看,山姆的做法超出了《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的“必要性与最小化原则”的范围,侵犯了公民的个人信息权益。
同时,消费者有权决定如何使用会员卡,山姆限制只能本人使用会员卡,也涉嫌侵犯消费者的消费自主权和公平交易权。
再看看山姆在退货政策上的骚操作。
2024年,山姆因在电商平台旗舰店内标注一款奶粉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罚款1万元。
图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要知道,除了一些特殊商品,消费者依法享有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的权利,山姆擅自扩大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的商品范围,给消费者执行“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设置障碍,属于公然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还有消费者反映,在山姆平台购买的床垫,App描述中明明写着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且未写明不能退货,但当自己想要退货时,山姆却百般推脱,最后甚至想拿100元消费券了事。
图源:人民网
在限制会员购买自由方面,山姆也是劣迹斑斑。
有市民持山姆卓越会员卡去长沙吉利联mall山姆会员商店购物,结账时被工作人员强制要求换柜台结算,购买15盒蓝莓时,工作人员还称“不能买这么多”;第二次结账时,又被告知“当天只能进行一次购买”,可是当天的蓝莓商品并没有限购标识。
这让消费者十分气愤,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律师也认为,山姆在无明确限购标识、未提前告知的情况下,强制要求消费者更换结账柜台、拒绝购买商品,涉嫌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无合理理由限制购买,属于强制交易行为,违背公平交易原则。
以上事件已然暴露了山姆用中产“优越感”绑架消费者、用格式条款规避责任的弊端。
消费者花钱办会员,是为了享受更好的购物体验,可不是来受气的。当消费者权益变成会员费附赠的盲盒,品牌信任早已千疮百孔。
可即便如此,山姆在国内的扩张脚步反而迈得更大了,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红与黑”现象。
1996年,山姆带着仓储式会员制超市的新鲜概念,在深圳香蜜湖落下第一子,在此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它的发展都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
直到2016年,它似乎突然被激活了,开启了疯狂的圈地活动,尤其在2020年之后,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平均每年开5-6家新店。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开业的山姆会员店已有54家。它的脚步遍布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深入到嘉兴、合肥、武汉等二三线城市,甚至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域市场也能看到山姆的身影。
山姆之所以如此激进地扩张,一方面是看到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尤其是中产阶级消费群体的崛起,对高品质、高性价比商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山姆的会员制模式正好契合了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图源:微博
另一方面,山姆背后的沃尔玛集团也希望通过山姆的扩张,在中国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
然而,在山姆门店数量一路狂飙的同时,它的口碑却在不断翻车,负面消息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
食品安全问题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将会被引爆。
一会儿是水果里吃出活虫,一会儿是牛奶在保质期内惊现大量黑色虫卵,还有猪肉上出现白色疙瘩、肥牛片变肥油片、榴莲千层里疑似有虫卵……
图源:微博
这些问题让消费者们惊恐不已,纷纷质疑山姆的品控是不是形同虚设。毕竟,大家花钱是来买放心食品的,可不是来买“惊吓盲盒”的。
除了食品安全问题,山姆在商品品质上也问题频出。
杭州山姆会员商店有限公司就曾因销售的“60支LF兰精天丝床笠”甲醛含量超标,被罚款1.8万元。
还有消费者反映,山姆的一些商品存在质量缺陷,比如有机香蕉发霉、购买的商品与宣传不符等等。
这些品质问题,无疑在消费者心中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让大家对山姆的商品质量产生了信任危机。
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内部管理混乱、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山姆的品牌形象就像被泼了一盆又一盆的脏水,变得越来越糟糕。曾经那个被消费者追捧的山姆,如今却陷入了舆论的漩涡,被大家口诛笔伐。
用限量款、网红品制造排队效应,却对内部腐败、系统漏洞视而不见;把会员制包装成“生活品质”,实则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不禁让人发问,这最低260元/年的会员费,买的到底是哪门子的优质服务?
最后奉劝山姆一句,在疯狂开店的同时,不要忘了修补在管理体系和霸王条款上的黑洞,否则终有一天会被黑魔法反噬。
*编排 | 日尧 审核 | 日尧
人喜欢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