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顶尖广告(ID:idea1408)
作者丨杨阳
当代女生买衣服,堪比破解达芬奇密码。
不光要甄别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千层P图套路,要举着放大镜研究模特45度侧身照的阴影面积,还要和身高体重三围数据对准颗粒度......
往往花费大半天时间,都淘不到一件合适的心仪的衣服。
这一切的元凶,正是越做越小的女装。
消费者苦女装尺码乱象久矣。
你敢信,有人淘到的L码背心,却发现自家二十多斤的狗穿上刚刚好,有人晒出自己的M码T恤,对比女儿的童装还小,甚至有80斤的女生穿不下XS码牛仔裙......
图源:小红书网友
如今的女装尺码早已不是简单的 S/M/L 数字游戏,仿佛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身材淘汰赛”。
商家在尺码上玩猫腻,让消费者对着缩水的衣标陷入“我是不是该再瘦十斤”的自我怀疑,不仅制造身材焦虑,也给“白幼瘦”审美添了一把猛火。
近日,伴随着 #店主解释女装越做越小# 空降热搜,这场荒诞剧的导演终于浮出水面。
尺码话题接连引起热议,女装店主超直观解释:
“衣服做大了,小码女生不会买;衣服故意做小,大码女生以为穿不上但实际能穿,会觉得惊喜,她们也会来买。”
图源:中国蓝新闻
从消费者心理角度解读,认为做小尺码可以同时兼顾不同的女生群体,会给女性提供情绪价值。
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但细究的话处处充满矛盾。
仅强调消费者的意向,忽略了背后商家对“白幼瘦”审美肆虐的推波助澜。
要知道,谈及女装尺码缩水现象,以 BM 为代表的 "白幼瘦" 审美标杆始终是绕不开的典型。
这个秉持着“一码适用”设计理念,只卖短、小、紧的意大利女装品牌。
图源:BM官网
在美国高中,BM代表着一种时尚潮流、生活方式,穿了BM才能被接纳,否则就是有问题、不好看。
在中国,BM门店被贴上“美女批发市场”、“瘦子聚集地”,许多成年女性也以能穿上BM为傲。
甚至自发制作身高体重表:
身高 165cm 对应体重 47kg,身高 180cm 对应 61kg,将 BMI 指数压缩到 18.5 以下的不健康区间。
图源:小红书网友
这种畸形审美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优衣库推出 “辣妹 T” 系列,将童装区的短上衣搬到成人货架,复制 BM 的 “露脐 + 紧身” 设计;
阿迪达斯签约BLACKPINK、BABYMONSTER 等女团,用 “女团风” 重新定义运动装;
图源:阿迪达斯
ZARA、UR 的货架上清一色的 “蚂蚁腰” 设计,连奢牌也跟上步伐,整个时尚圈陷入 “显瘦即正义” 的集体癫狂,把品牌的“羊群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其说这是商家提供的“情绪价值”,不如说这是商业逻辑使然。
行业报告显示,女装尺码每缩小一个号,面料成本可降低 8%-12%,库存周转率提升 30%。
均码设计能使单款备货量减少 40%,这对快周转品牌至关重要。
更精明的是,商家利用营销话术,消费者在 “穿上小码 = 漂亮”的幻觉中,心甘情愿为焦虑买单,却没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卷入一场由资本主导的身材 PUA。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白幼瘦鼻祖”BM 创始人被曝物化女性的争议事件,不仅撕开了藏在所谓个体自由审美表象下的集体霸凌真相 ——
当穿衣自由被异化为瘦到极致才能的身材规训,这场围绕尺码的审美暴政早已超越个体选择,成为对普通女性的系统性羞辱。
图源:HBO纪录片《BM地狱和快时尚的畸形崇拜》
而这,正是畸形尺码不良影响最有力的现实论证。
事实上,不仅女装尺码的畸形化,男装同样未能幸免,只是呈现出相反的发展趋势 。
当女装在超小尺码里制造身材焦虑时,男装却走向“过度宽大”的另一极端。
韩国“双开门冰箱”爆火,少年感、盛世美颜这些tag,逐渐被肩膀强盗、肩膀流氓等热词取代。
桌子上面顶粒蒜的夸张头身比,已通过韩漫、韩剧、K-pop 等载体蔓延到时尚圈。
图源:小红书@破折号
如果仅靠撸铁难以打造“开门”,服饰上的视觉魔术就必不可少。商家为了迎合潮流风尚,把衣服越做越宽。
和女性白幼瘦流行原理差不多,不过男性是更趋向于阳刚、健硕审美。
图源:小红书网友
这些加宽服装的实际穿着者多为普通身材男性,商家通过“显壮”话术,将衣服卖出溢价30% 的高价,成功把服装变成了男性魅力的外在标签。
另一方面,男性消费习惯的特殊性也为这场膨胀游戏提供了土壤。
男性年均购衣频次不足女性1/3,用多耗费的面料换来“穿上即猛男”的心理暗示,能有效提升溢价能力,这可比劝直男多逛街容易多了。
当服装不再是舒适的载体,而成为男性证明自己“够强大”的道具,这场关于尺码的狂欢早已偏离了穿着的本质。
当成人服装市场被身材焦虑笼罩时,童装市场的畸形发展更令人触目惊心。
“奶辣风”“名媛风”等成人化设计大行其道,露背吊带裙、破洞牛仔裤、紧身打底裤等成人元素被直接复制到童装区。
打开电商平台,童模们摆着叉腰、扭胯、咬嘴唇等成人化姿势,部分商家为了流量,甚至要求童模拍摄时表情再魅惑一点 。
图源:天猫
今年 2 月,浙江湖州某商家因用女童跪姿撩上衣展示童装被下架,揭开了童装擦边球的灰色地带。
这类现象并非孤例,儿童泳衣设计成比基尼款式、童装广告出现“儿童内衣秀”场景,某网红童装品牌直接将成人女装 1:1 缩小,售价却高出成人款 20%。
图源:小红书网友
商家对潮童经济的追逐达到狂热,一件带亮片的儿童西装售价高达 899 元,利润是普通童装的 3 倍。
而年轻父母将孩子视为社交货币,在社交媒体晒娃时刻意强调“女儿像小明星”“儿子穿得像总裁”,无意中成为这场审美的共谋。
从女装的“蚂蚁腰”到男装的“双开门”,从童装的成人化到全民的身材焦虑,这场时尚灾难本质上是资本、社交媒体与社会心态的三重合谋。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游戏里,真正细思极恐的是,当我们谈论尺码时,本质上是在讨论“谁有资格定义美的标准”。
衣服应该服务人,而不是人供奉衣服。
拒绝被尺码定义,或许才是我们最有力的反击。
人喜欢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