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这届年轻人,被花呗们骗了!

原创   2021-03-24   10:00
0
0
1
58344

男生穿着价格不菲的球鞋、运动衫,一个游戏键盘上千块;女生背着上万块的名包,在朋友圈发自己的生活照,口红必须集齐色号.....


这,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中很普遍的现象。

大学生真的都那么有钱吗?NO!他们中大部分是通过互联网消费贷支撑。

而如今,这种超前消费的行为,或许要戛然而止了。

3月17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小贷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贷款,避免大学生过度借贷。

此《通知》一发,便引多众多争议,#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冲上微博热搜,并霸屏一整天,很多网友表示,被花呗、借呗们骗了!



禁止花呗消费引发争议

有一种反对声音,是抨击这种禁止令一刀切,认为花呗是大学生日常生活所需,把额度控制下就行了,而且是不能随意切换额度的那种。

而且,还有些杞人忧天,声称借呗花呗不行,就会逼得学生都去其他不正规的渠道了!





有媒体针对这件事采访大学生,有位学生表示,花呗就是他的理财工具,本来财务系统运转一直都挺良好的,对于花呗额度从3万骤降至3千,比较耿耿于怀,就像一个相伴已久的老友突然背叛了自己。

当然,也有支持的声音,认为花呗是网贷缠身的第一步,大学生都被花呗骗了。

有位网友分享了身边的例子,有位同班同学一开始花呗只借了一两千,也能按时还,但后面突然还不上了,又怕逾期,影响个人征信,就向身边同学借,但时间久了,就不好意思了,就开始各种网贷,结果负债越来越高。





在我看来,像借呗花呗这样的互联网消费贷产品,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买买买的便利,不排除实实在在帮助了学生解决了一些燃眉之急,而且有些确实能按时归还,但大部分人尝到超前消费的甜头后,越陷越深。

可随意调高的额度,就像吸毒,一旦开始,就越来越不受控制了。

因为学生并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走上花呗之后,很多学生是东墙补西墙,而且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借过消费贷的学生,一般都同时有几个平台的借款记录。

负债也是从几千到几万,甚至再到几十万!

这就像一个恶意的陷阱。

而且,诱惑你贷时,各种甜言蜜语,慈眉善目,一旦大学生还不起,就露出狰狞的獠牙,上演殴打、羞辱、追债,甚至拍裸照。


因各种校园贷陷入高利贷,最终导致悲剧的例子,层出不穷,触目惊心。

2018年,一名19岁的贵州女生被诱骗欠下18项贷款、共计20多万元后离家出走,其母不堪催债压力自杀身亡;

2019年,冯先生21岁的女儿跳楼自杀,他整理遗物才发现,女儿在三年前办理了几千块网贷,但利滚利越来越多,在她死后网贷平台还显示欠款17万。

今年3月10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校区)的一名博士生,因在白条、微粒贷等平台都有借款,才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被诈骗10万元而引发网络关注。


其实,各种消费贷的魔爪,又何止伸向校园,而是覆盖更多的年轻人。

从这段时间的新闻剧集,就能看到消费贷是何等的魔幻。

先是江西出了一个“彩礼贷”,后是云南弄出来个“墓地贷”,还有此次的校园贷。

之前二胎风头正劲,“二胎贷”顺势而出,一张照片一份出生证明,就能拿到最高20万元的贷款,也有针对年轻人办婚宴的“婚庆贷”合作等等。

简直就是从二胎到墓地,我们整个人生,似乎都被贷款包围了。

本质上,这些贷款都是消费贷,和校园贷的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包装的形式不同而已,但无一例外,都是鼓励你超前以及不理性消费。


为何校园贷屡禁不止?

早在2009和2017年,监管部门对校园消费贷,就下了狠手。

但,小贷公司更是变本加厉,肆虐校园。

在线上,花呗、借呗等消费贷已经嵌入大学生消费的大部分场景,涉及到饮食、住宿、旅游、上课、基金等,可以说,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线下,宣传栏旁、共享单车的车篓里等等,都能看到小卡片广告。

为何校园借贷屡禁不止?

当下大学生群对超前消费需求不断攀升,一份教育部此前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就超过4000亿元,且预计将保持每年4%至5%的同比增长率。

而当下正规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借贷产品并没有出炉,供需不平衡。

这就给了小贷公司乘虚而入的机会。

另一方面,身边的人都在晒名牌、拼账单,焦虑如影随形,超前消费观念不断膨胀,而且不知克制,只想潇洒。


而且,互联网消费贷公司,很懂得包装营销,每个招式都精准地在人生痛点上搞噱头,为学生量身定做产品,比如,“培训贷”“创业贷”“求职贷”“毕业贷”等信贷产品。

可以说是,想你所想,痛你所痛。

而且在宣传营销上,很懂得抓住年轻人的超前消费心理需求。

此前,蚂蚁投放了多条花呗平面广告,比如,哥哥借钱给上了大学的妹妹买电脑、毕业生借钱环游世界的,甚至还有用网贷给女儿过生日这样的广告,通过将网贷与美好生活划等号,却不但粉饰了网贷的危害,更在背地里“支持”这样扭曲的消费观。


这样的广告意图很明显,它想要大学生乐于借网贷去追梦,想要青年人乐于借网贷去旅行,想让中年人愿意为了“体面”而借网贷。

而几近于无的借贷门槛,和包装成“每天只还XX元”的话术,看起来只是提前帮你获得你本该拥有的东西。

明明是吃人的老虎,却假装是老好人,让大学生义无反顾地冲进超前消费的浪潮里。


小贷公司凉了,正规军补位?

贩卖轻盈的消费贷,风险小,受众多,盈利高,是门好生意。

这也是小贷公司,不断渗透大学生群体的原因。

在经过2017年监管部门的打压后,互联网平台巨头则成了他们的庇护所。

一批小贷公司转身和阿里的花呗、借呗或京东金融等互联网平台合作,曲线将魔爪伸向大学生。

靠着阿里和京东等平台高流量和场景优势,这些曾名不见经传的小贷公司或小地方银行,赚得盘钵满地。


在互联网金融的纵容下,更多年轻人过多地靠借债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从而进入无限循环的境地,这种消费理念无疑是对年轻人的荼毒。

这次监管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将小贷公司赶出大学生活学消费贷市场。

似乎经过一疫,小贷公司无所遁形,大概率是凉了。

毕竟,很多小贷公司,是靠着大学生贷款存活的。

广东小贷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徐北曾公开估计,“有部分小贷公司,大学生贷款占其比例超过六成”,可以影响有多大。

那么,小贷公司退场,来自各大银行的正规军将会补位吗?

其实,面对中国4000万的大学生群体,这些银行并非一直无动无衷。

早在2009年以前,很多银行就到大学校园发送学生卡,当时也引发不少纠纷,当时的银监会也是下达了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因此多数银行放弃了这个业务。

再者,和后来者即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贷相比,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定价和支付使用场景似乎都不够灵活,相比银行信用卡,这种互联网消费贷明显更加便捷。

因此,这个正规军一直没有打进大学生群体。

而未来,这些银行或正规机构会下手吗?答案好像是否定的。

不少金融机构高层表示,暂时不会考虑,一方面是《通知》上有规定,贷款必须有学生家长同意并出具担保资料,再者害怕学生坏账情况太多,毕竟出现这种情况,不能采用灰产小贷的极端手段逼迫,大公司嘛,还是要考虑公司的形象。

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品牌官(ID: szwanba)


1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