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现一个奇葩事情,有个女性消费者网购了一款用于按摩肌肉的筋膜枪,没想到却被中通快递员误认为是女性情趣玩具。
收快递的时候,发现快递员在包裹上写了侮辱性的文字,“教训”自己不要购买女性玩具,不然就给大耳光子。
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事情确实暴露出当代人对于情趣用品的偏见,也就有了看见情趣用品如临大敌的一幕发生。
这也是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一个话题:情趣用品。
在这个谈性色变的时代,情趣用品就像月经、避孕套一样,似乎成了不能放上台面的话题。
要是不信,我来问你们一个问题,知道“大人糖是什么”吗?
有多少人跟我一样,一开始听到以为是糖果或者零食?
然而此糖非彼糖,这其实是女性情趣用品。
如果一个做情趣用品的品牌,居然被误以为是卖糖果的,还是蛮尴尬的。
这不,大人糖最近就拍了一支广告介绍自己。
刚开始看广告的前几秒,第一感觉就是“就这”?
大人糖竟然直接把广告试镜现场搬进来,拍得未免太随意,不禁怀疑大人糖是怎么审片的。
就连品牌方自己都说了:这是一部没有在计划内的广告片。
可耐心看完2分多钟的视频之后,会发现还是有点东西的。
这支看似随意的广告,其实用意很深。
就像短片片尾提到的,大人糖不是想单纯拍个片子,宣传一波完事。而是想让情趣用品如同其它商品一般,都是自然不过的存在。
之所以有这样的创作初衷,也并不奇怪。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都讲究“含蓄”,但凡跟“性”沾上边的露骨话题,中国人往往都会避而不谈。
必须承认一点,我们对性认识得太少了,谈论得太少了,以至于一到了公开场所,都会觉得羞于开口、难以启齿。
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提到,生理上需要作为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其中就包括空气、水、吃饭、穿衣、性欲等等。
如今我们却难以将性欲,当成食欲一样,看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正常生理需求。
在“情趣用品”被视为禁忌话题的社交氛围下,我们习惯了用“那种玩具”如暗号般的称呼,来代替“情趣用品”这个词。
所以回到女性上来说,女性情趣用品同样很难,被当作女性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去看待。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这个话题是尴尬的、不可言说的。
有了这样的洞察,大人糖想做点事情,推动情趣用品常态化,让大家从爱和情趣的角度,来审视此类用品。
所以有了这支看起来不像广告的广告,还有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大人糖找了一群不同性格、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一起放开来讨论眼中的情趣用品,直视向来被视为隐私的话题。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访谈形式,我觉得大人糖是有自己的考虑的。看过《十三邀》这类采访节目的应该有所体验,自由随性的访谈形式,有着不加掩饰的真实感,契合了揭开情趣用品神秘面纱的短片基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访谈能够让被访者最大限度地卸下心理防备,且兼顾“广告”的观赏性,让观者真正感同身受。就着这一点来看,这也与大人糖期望传达的#只要表达就有意义#一脉相承。透过这条片子,我们也确实听到,女性对于“情趣用品”的真实表达。被动讨论情趣用品也好,尴尬得脚趾抠出三室一厅,担心被人说爱开车也罢,这些都是属于“大人糖是什么”的答案。
有意思的是,当品牌方提到:是否愿意为大人糖试镜广告时,演员们流露出各不相同的态度。有的一开始是拒绝的,也有的跃跃欲试,也不乏有人临阵逃脱...接受大人糖或者情趣用品也好,真实体验过情趣用品也罢,无论是哪一面,都是这届女性对于情趣用品真实反映的一面,构成了我们情趣生活认知的一部分。这些“认知”、“表达”的内容,应该被看见、被尊重。看到这儿我也就理解了,品牌为什么没有单纯剪辑台前“想让你看到的”,还把幕后的试镜也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大人糖其实就是带着我们,认认真真地去了解女性性需求的生理现象,撕掉情趣用品的刻板偏见标签,为性正名。让“女性情趣用品”这些词语能不再被避讳,而是成为日常化的讨论。有了这样的“试镜访谈”舆论铺垫,当大人糖最后再承接自身品牌的态度部分,就会变得顺理成章和具有说服力。
可以看出,品牌是认真聆听了消费者声音之后,所拍下的广告。当然不可否认,大人糖这条所谓“没有计划”的试镜片段,多少存在策划的成分。但无论如何,品牌还是用心了。就是主动预设一个开明讨论“情趣用品话题”的环境,营造非正式、轻松友好的交流氛围。让情趣用品得以更自然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在大众眼中显得不再那么高冷。正确认知情趣用品的前提,就是要先要去谈论它,讨论本身就足够可贵,这也比什么单纯鼓励用情趣用品都要强。
不过,科普情趣用品任重而道远,直到我们对谈论它脱敏,无需给它贴上特定的标签。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顶尖广告(ID:idea1408)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