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运动相机竞争升级:下一站模块化、自动化?

原创   2022-10-10   14:49
0
0
0
41480

随着目标受众范围愈发扩大,需求和使用场景愈发多样化,今天的运动相机之争,已经从相机参数的比拼(参数当然依旧重要),扩展到体系与体系、理念与理念的碰撞了——希冀单一机体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如今围绕机体打造一个运动相机的“生态”才是现在的主流。甚至可以说,在运动相机市场里,产品力和生态将决定一切。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01
运动相机渗透进行时

在配备高清摄像头的智能手机还未普及开来的时候,是运动相机填补了这一片生态位,因此彼时二者还姑且算是没有交集的两种事物。但随着时间流逝,智能手机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极高效率的记录能力,几乎“随走随拍”。这种情况使得运动相机虽然被智能手机极大地挤压了空间,但同时也获得了因为智能手机普及而激增的记录需求。

一般来说,运动相机适用的使用场景,智能手机通常也能适应,但毕竟智能手机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信息的交互”,这使得记录变得碎片化,而且智能手机在形态上也并非天生为了长时间、高强度记录而设计——运动相机的优势就在对比中凸显了出来,因而获得了有着记录需求的消费者的青睐,他们既解放了双手,又解放了手机,还获得了更专业的记录能力。

当消费者在思考“我有了智能手机,为什么还要买运动相机”的时候,运动相机就已经不再局限于“运动”,而是迈入了更广阔的领域。在运动相机厂商的宣传片中,用户在宣发视频中看到的,可不只是运动相机广角镜头下的表现力,还有演员们通过行为展现出来的行为、情绪、风格以及生活方式等隐含信息,这是厂商试图通过产品打造的“生活样板”以吸引消费者的小手段。

2021年时,全球运动相机市场规模估计已经达到了4836万台,相当于同年智能手机总销量的3.6%——虽然从比例上来看,运动相机的确小众,但从绝对值来看,未来五年运动相机将以14.1%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继续增长下去,这个速度是明显高于智能手机的增长率(实际上智能手机已经是负增长了)。

在这种趋势下,运动相机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大。其中显而易见的一点是,运动相机能够分享到信息媒介的发展红利:例如过去基于智能手机媒介的横竖屏视频的兴起,在使消费者进入“全民拍视频”的智能手机时代,同时这也极大地刺激了运动相机的需求。那么,如果基于新型媒介的新型视频的兴起,也就很有可能使运动相机再次得到发展红利(例如VR眼镜)。

也正是因为受众和使用范围越来越大,运动相机在软硬件方面都出现了不再适应新需求的“症状”,因而也就倒逼运动相机厂商无限进步。目前看来,运动相机的竞争有着在硬件上向模块化、在软件上向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02
硬件形态:加速模块化

在运动相机厂商无法自研自产核心零部件的情况下,运动相机作为“相机”的部分其实受到供应链上游的极大制约。抛开色彩科学不谈,仅说相机参数,各个厂商的上限不会也不可能超过上游供应链能够提供的最好零部件的性能。在这种情况下,运动相机厂商之间,就不得不开始强调运动相机作为“运动”的部分,这种竞争就具体表现为运动相机的模块化趋势。

同时,运动相机在硬件上趋于模块化也可以视为一种“自然演化”。一方面,运动相机需要“小”,这是因为无论将运动相机戴在身上还是用自拍杆支起来,都应该越小越好、越轻越好,以达到足够无感、不妨碍活动的程度;另一方面,运动相机需要“多功能”,以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例如长时录制、更换镜头、快速导出、前后翻转等。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运动相机在受众范围越来越大的同时,所面临的使用场景和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很明显的一点是,“小”与“多功能”是相悖的。这很容易理解,实现多功能就势必要求增加硬件,可增加了硬件就势必会增加体积和重量——这样一来,模块化自然就成为了目前看来调和二者矛盾的最优解。

市面上主流厂商的解决方案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GoPro的配件流,另一派是Insta360和大疆走的重构流。

GoPro是全球最大的运动相机品牌,企业年龄超过十岁,既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也积累了大量如何解决运动相机在各个使用场景下痛点的经验,并形成了一整个配件生态——其中既包括原厂配件,也包括副厂配件,像是TELESIN提供电池和收纳包、浩瀚提供稳定器、MAXCAM提供各种支架……诸如此类。

而Insta360和大疆在用户数量上比不过GoPro,产品也基本上才更迭到第三代,自然少有副厂愿意生产相应配件,配件生态上也就比不上GoPro。在这种情况下,二者通过重构运动相机,将其解构为“主机+镜头+电源+附加件”——这种模块化既加强了运动相机的易用性,又加强了运动相机的可玩性。

例如Insta360 ONE R的基础形态就是由负责处理数据的主机、负责拍摄的镜头和负责提供能源的电池组成,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换所需镜头和电池。而同样采取这种设计理念大疆的OSMO ACTION2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大量的眼球。

值得一提的是,需要大量厂商配合的配件流和需要更复杂工业设计的重构流其实并没有优劣之分,只不过是两类厂商在不同商业路径下的不同选择而已。实际上,如果能够将两种流派结合,既有原厂提供的不同模块,又有副厂提供的不同配件,形成互补的话,那么对于厂商和消费者来说算是双赢。


03
软件形态:加速自动化

与同硬件模块化是使用场景和需求多样化的“自然演化”类似,运动相机的自动化是目标受众范围扩大的必然结果。在运动相机相对小众的阶段,其用户基本上都能看作是“硬核玩家”,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自然不必多说。而且这类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还能反过来给厂商大量的正向反馈,促进产品的进一步改进——只能说这是兴趣驱动下的惊人热情。

但现在运动相机已经“破圈”了,不只是极限运动和硬核玩家,每个VLOGer和想拍Vlog视频的用户似乎都应该有一个运动相机。对于这类“贸贸然”就进入陌生领域的用户来说,运动相机最好是一个“黑箱”,反正在使用过程中只需要知道“怎么操作”和“这么操作会得到什么结果”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古早时代那种钻研精神自然就不再是主流了。

运动相机的自动化其实就是这个黑箱不断强化的过程。我们可以模拟一下运动相机的使用流程:在运动时,将运动相机固定起来,然后开机录制,录制完成后导入手机或电脑进行后期制作——这其中的每个环节都衍生出大量问题,包括怎么固定、固定在哪、怎么开机、怎么录制、怎么选择视频参数、怎么导出数据、怎么剪辑、怎么将视频制作得更有吸引力……

上述每一个“怎么”单拎出来都能写上一篇文章来加以阐述,但在今天都成为了“傻瓜式操作”,这么说并非贬义,而是每一个步骤经过厂商自动化调整以后,都不会超出常人的直觉操作。

这不仅得益于硬件层面的“减法”,也还要得益于厂商在软件层面上做的“加法”。硬件层面的减法自然不必多说,只需要保留必须的按键和零部件即可。而软件层面的加法则是重中之重:例如大疆推出的“畅片APP”,其拍剪功能使得连接相机以后根本不用导出素材就能实时预览,还支持AI一键成片和大量视频模板——一切以快速成片为导向,用户只用选择不用思考。

总的来说,运动相机的模块化和自动化两大趋势,既增加了运动相机的适用范围,同时也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的准入门槛和学习成本,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环——运动相机的用户和厂商的经验就在这种循环中逐渐积累起来,为下一次机遇的到来做着准备。


04
产品力仍是决胜关键

综上所述,运动相机厂商之间的竞争可以表述为:在上游供应链锁死运动相机影像性能上限的情况下,运动相机厂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因而开始围绕对场景的把握、对需求的思考、对产品的设计展开竞争,最终竞争焦点落在了“产品力”和“对产品的支持”上。也就是说,产品和产品生态决定着运动相机厂商之间竞争的走向。

在产品方面的竞争主要围绕“硬参数”和“软体验”两方面进行。其中“硬参数”正如前文所述,虽然其上限是被上游供应链厂商限制了的,但相同价格谁能提供更高的影像规格,谁就能获得更强竞争力;在“软体验”中,如何更好发挥硬件的实力,如何调校每一颗芯片、每一颗CCD或CMOS,如何使系统UI更亲民,以及如何使拍摄更容易出片,则是对各个厂商技术和理念的考验。

在产品生态方面的竞争,主要围绕“多功能模块”和“原副厂配件”两方面进行。其中“多功能模块”部分已经成为厂商凸显差异化的演武场了;“原副厂配件”则是非一人之力可及,需要多方参与进去,在提高运动相机易用性的同时,既能降低同品牌更换成本,提高品牌好感,又能加强提高消费者的沉没成本,强化品牌壁垒(通常副厂配件能够兼容多个品牌,因此运动相机厂商壁垒的构建依旧长路漫漫)。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运动相机是在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在良性发展。虽然目前看来,运动相机归根结底是个小众“玩具”,但是如果前文所述的新型媒介(例如VR)真的再次兴起,那么在积累了足够的底蕴以后,运动相机或将能够再次分享其发展红利——别的不说,全景运动相机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本文由首席营销官入驻KOL发布,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