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网上的评论,还有当事人诉说的焦虑,毋庸置疑,网暴是存在的。
●图源:微博@九派新闻截图
在“幼教”的光环下,大众有着高期待,甚至是“苛刻”,但凡与直播打赏(也就是钱)沾边,都有对神圣感玷污的可能性。当主观设定的结界被打破,美好也就支离破碎。
事实上,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年轻老师直播无可厚非。明星能一窝蜂下场开直播,老师怎么就必须“职业绑架”了?
另外,人红是非多,一夜爆红下,是非更是在放大镜下被观看。
●图源:评论截图
“挖出几套房”“长得不好看”等等言论层出不穷。而有的人不愿判断而盲目相信,或许是因为内心不平衡,也就是嫉妒对方有这样的运道。
可是追本溯源,是抖音厉害,是算法厉害,是数据厉害。没有它们,就没有“挖呀挖”。人要是嫉妒,也只能反省自己为什么不讨它们喜欢。
传播学者克罗斯曾提出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
公众批判能力作为分母,只要是不断变大变强,谣言则相应变弱,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力量也会被削弱。
说到底,还是只能自己反省自己。
03
有媒体报道,最早的发布者是幼师林女士(化姓),之后其他账号争相模仿。据林女士所介绍,她是在《听妈妈的话》的伴奏下唱的手指谣“挖呀挖”,被男友拍下后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没过几天,其他幼师模仿,再加上各大媒体的推波助澜,“挖呀挖”掀起了一阵高潮。其中,“毛葱小姐”“音乐老师花开富贵”等账号涨粉快。各个阵营的粉丝关于“谁是首发”“谁是原创”“谁蹭谁的热度”等问题进行争论,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真的没必要,《听妈妈的话》是周杰伦的,这么厉害的人都没找上门,我们有什么可操心的。关于“挖呀挖”童谣在互联网上流行数年,幼师几乎都学过,目前也没有哪个机构或者个人来认领著作权。而“挖呀挖”结合手指游戏的创新,发视频的人都不在乎被模仿,不希望引战拉踩。那些“律师说”等吵闹只是流量狂欢下的共舞,或多或少会干扰到现实生活中的她们,但是并不能给出“一定式”的判定结果,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一边是幼教们陷入舆论风波,一边是“挖呀挖”全民改编狂欢。一个梗的火爆,除了捧红一些人,也能带动全民改编狂欢,各行各业都出动,一起“挖呀挖”。除了矿工在“挖呀挖”,国家队也出动,一起为“挖呀挖”改编添砖添瓦。一场狂欢下,人们的参与是为了解压、放松、欢乐,就像“挖呀挖”本质是一场幼教与孩童之间简单有趣的游戏,无需复杂化。但现在,简单变复杂、轻松变狼狈,一首儿歌变成舆论撕扯的对象。放轻松些,互联网每隔几天或几个月都会冒出新网红和新梗,从九转大肠到“挖呀挖”,从卡塔尔王子到美女幼教,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何保住突如其来的庞大粉丝,是这些幸运儿该考虑的。
至于旁观者,愿意图一乐的,可以大方参与进去,觉得幼稚无聊的,可以主动拒绝但不能恶意攻击。这些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高低之分。等这股“挖呀挖”浪潮过去后,新浪又会涌出,一浪接一浪。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