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格力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专访中建议立法对员工跳槽行为收取培训费,引起网友热议。董明珠表示:“因为你在我这里干了十几年,我培养养了你,我付出了这么多财力人力物力和时间,你拍了屁股就走了,那你下一个单位最少要赔偿我的培训费。”
在3月2日晚播出的央视财经《对话》节目中,董明珠回应了这一说法,她表示这并非针对普通跳槽人,而是格力培养了十多年的员工。她认为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企业培养应应归属于企业,而非个人。
此外,她还回应了关于此前言论“年轻人不要把挣钱当做梦想”的争议。她表示自己也是从年轻人过来的,一定要挣钱,但不是为了挣钱而活,那样就会不择手段,“所以我认为年轻人挣钱不是你的梦想。”
图源:微博
显然,董明珠期望通过这档公开节目,澄明自身的立场,降低此前所发表的争议性言论的负面影响。
图源:微博用户
然而,她却忽略了当下的网络舆论环境,群体极化现象十分复杂。
站在企业高管的角度,期望激励员工为企业艰苦奋斗,同时尽可能地降本增效,但个人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同样也有追求更丰厚的福利待遇的权利,当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出现冲突时,并不能期待多数人站在企业这一边。
许多人熟悉董明珠,是从她与雷军的“十亿赌约”开始的。2013年,董明珠与雷军一起入选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在台上立下10亿元赌约,比拼2018年营业额。
从基层业务员成为格力掌门人的履历,做事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的作风,使得“铁娘子”成为董明珠在商界最大的标签。
此外,董明珠也发表过许多吸粉言论,比如承诺给8万员工一人一套房,号召个税起征点提升至10000元,要求食堂员工餐降价。
然而,近几年,董明珠的“好老板”人设却有些摇摇欲坠。
去年,伴随着董明珠秘书孟羽童离职内幕被爆出,把双方不甚体面的“分手”暴露在公众视野当中,有关于「董明珠 孟羽童」的话题络绎不绝;王自如的一段采访,把职场逢迎演绎得出神入化,围绕着「董明珠 王自如」的流言蜚语甚嚣尘上……
而董明珠个人言行中所反映的管理企业员工的方式,对年轻人就业观念的看法,更是屡次成为网络话题中心,并成为这些助推这些大大小小的危机事件发酵的助燃剂。
说到底,董明珠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体现在老一辈企业家身上的喜欢宣扬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奋斗故事的共性,与当代年轻人所奉行的观念出现了很大隔阂。伴随着时代红利渐渐褪去,年轻一代眼见的是阶层固化,规划的是充满不确定的将来,很难再去复制老一辈所走过的成功路,抵触站在“老板”立场的说教也是情有可原。
我们知道,在股权高度分担的格力电器,高管的持股比例是很低的,作为格力电器的最大个人股东,董明珠的持股比例为0.74%。
然而,长期以来,董明珠都充当着格力电器乃至格力集团对外沟通的真正桥梁。
除了综艺节目的嘉宾,多次亲自上阵直播带货,为格力贡献了可观的销售额,另外,还经常在媒体面前抛头露脸,成为热搜的常客。
很难想象一位手里掌管着格力电器,还有一大堆业务要处理的企业家,会有如此充裕的时间,既要去管理企业,又要承担品牌以及公关的职能。
这种频繁的曝光策略,对于格力所带来的效应是损益参半的。
每一次董明珠发表锐利的观点,都使得她成为新一轮报道和讨论的中心。她个人身上所积攒的传播能量,也反馈到格力的品牌上。
然而,董明珠似乎不太熟悉,如何与这一代年轻人,也就是活跃在互联网中的主力军对话。
无论是此前有关“接班人”的言论,把一位初出茅庐的学生推到风口浪尖;还是在孟羽童离职后,其公开或者被迫公开的表态,被评价为“失了格局”;还是默许员工将阿谀奉承的言论摆到人人可以审视的台前来讲;亦或是组织关系的维护失序,生生把“多发2亿年终奖”的正向营销变成了黑热搜。
图源:微博
可以看见,在格力相关的舆情当中,格力方面的公关总是缺位的,而董明珠本人屡屡发表的被认为缺乏共情力的言论,也正在影响着格力的风评。
事实上,当网红早已是许多企业家并行不悖的选择。但或许是董明珠作为女企业家的特质,让她本人在工作以外受到更多关注。
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近期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演讲时,劝企业家做网红IP。他以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举例,认为马斯克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网红,“所以特斯拉有什么新品发布,不需要去打广告,只需要发一个Twitter,全世界几十亿人就都知道了。”
周鸿祎还谈到了小米的雷军、华为的余承东,表示他们都是神级网红,要向他们学习,为360发声,给公司节省广告费。
除了周鸿祎谈到的这些人以外,新能源造车领域的理想、小鹏汽车……这些品牌都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企业家个人作为品牌代言人无可厚非,以个人形象树立起品牌形象,较之于选用明星网红代言有诸多优势,譬如成本低,效果高,更具说服力,高频词的曝光也维系了公共关系,可以及时地与外界进行沟通。
然而,企业家上阵代言,同样也需要控制好自身的形象。特别是处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一句看似无心的言论都可能触发庞大的舆情,这就要求企业家个人具备更强的公关意识,若是因为个人言行,反噬了企业形象,可就得不偿失了。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广告新案例(ID:Ad-case)
你的评价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推荐案例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