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巨头角力场,属于中视频的流量江湖
回顾2020年,长、短视频相继进入存量市场,长视频赛道被短视频不断压缩的同时,更是迎来了B站、字节跳动、快手等新晋闯入者的挑战。而短视频也陷入增长瓶颈期,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向电商领域攻城掠地。与此同时,一个属于“中视频”新赛道的竞争正在展开。在去年10月20日举行的西瓜视频年度活动上,西瓜视频新晋总裁任利峰率先宣布,将拿出至少20亿元补贴西瓜和抖音的中视频内容,上不封顶。继字节之后,腾讯也在12月19日的腾讯视频内容生态大会上宣布,将在长视频和短视频之外正式布局中视频业务。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视频进入混战期,火烧得正旺。正如白岩松在《对话》栏目里说的:“短视频的短是4G时代的必备,而5G时代要做的是5-15分钟的中视频。”最初是从美国短视频平台Quibi开始。如同它的名字,“Quick Bite”指的是“快餐、小吃”,Quibi主打的是5-10分钟单集长度的手机竖屏原创短视频,将高质量、精品化的内容“速食化”,即使只火了半年就惨淡收场,也并不妨碍它是中视频领域的先行者。作为综合性视频平台的YouTube,在敏锐地察觉市场变化后,对中视频内容的限制曾经从10分钟改为15分钟。如今,YouTube没有了视频时长限制。早在内容产业初期,视频创作者就在尝试中视频内容形式,早期的网红大V比如papi酱、以及刷屏互联网的作品如《万万没想到》等,都在中视频的类别之中。这些创作者们长期活跃在YouTube、B站、微博、西瓜视频等多个平台,在长视频浪潮中有人尝试做大电影网综,在短视频席卷之后开始将自己的内容精简或者剪成多段上传。所谓中视频,是指内容时长在1-30分钟的视频形态。不同于以竖屏为主的短视频,中视频大多是横屏,画幅更宽广,呈现的视觉信息就更丰富,这也意味着中视频也一定的制作门槛,需要更专业的创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内容创作。我们知道,国内视频市场目前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以爱奇艺、优酷等为代表的长视频平台;另一类则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然而,短视频由于时长的限制难以输出深度内容,过于娱乐化和同质化的内容致使用户粘性低、流失率高。同时,长视频平台也面临着迈不过的“烧钱买版权”的坎儿,短视频的崛起不仅蚕食了长视频平台的流量,还分走了广告商的投放份额。面临着内容困局的短视频与面临商业化困局的长视频,都亟需寻找新的增长密码。在视频时代的第一个黄金十年,中视频由于难以商业化被战略性放弃。当风水轮流转,比起长视频,中视频的制作成本和变现难度更低,比起短视频,中视频的内容承载量更高,能最大化激活创作者的积极性。中视频时代,内容与商业故事怎么讲?
除了大张旗鼓的西瓜视频,腾讯视频也虎视眈眈,将中视频内容划分为“剧情类”“非剧情类”,包括微剧、微动漫,微综艺、纪录片等。而爱奇艺则针对中视频推出新APP“随刻”,打造以视频为内容体裁的兴趣社区。巨头们纷纷盯上这块香饽饽,究其原因,还在于中视频在内容与商业方面的潜力空间巨大。首先,在内容端,中视频能够很好地平衡内容的故事性和观赏门槛,让内容更具深度的同时,也能兼顾效率。比如产品测评、美妆科普、学习技能等内容,就能很好地满足关注快速获取丰富资讯的需求,因而用户粘性更强,流量沉淀更佳。其次,在商业端,相比起短视频,中视频能容纳贴片、中插等广告形式,因而扩大了视频内容的商业变现空间。同时,由于中视频具备的内容信息量更大、创作者的专业能力更强、受众群体的消费需求更高,能够更有效地传递营销信息与品牌价值。一般来说,中视频的广告内容分为“解读式营销”和“场景化营销”两种模式。“解读式营销”指的是通过创作者深度、专业化的解读,将品牌理念、产品功能等详细传递给消费者,这种可看性极强的科普形式,不仅实现品牌强曝光,还增加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而“场景化营销”则是通过vlog活动等趣味形式,将品牌软性植入特地场景中,呈现产品使用方法、使用体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消费者心智,类似“种草”的模式,这种方式让用户对广告的接受度更高,观看体验感也更好。
03
结语
中视频并非新物种,但也不是伪概念。与其说巨头都在抢夺中视频这块蛋糕,不如说在注意力碎片化、信息粉尘化时代下,在长视频商业困局与短视频内容困局的逼迫下,平台亟需找到一个更平衡的方式,补足增量空间。此刻,“长中短”视频的博弈战已然打响,长中短三种不同类型的视频内容相互补充,各平台视频创作者的数量与质量、持续的内容生产能力、商业化变现成为定生死的关键。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