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前后期间,品牌们可谓使出浑身解数,结合自身产品属性花式“蹭热点”,渴求乘高考之风为品牌带来一波效果显著的口碑传播。
当高考落幕后,莘莘学子即将迎来人生的第一个重要抉择,那就是高考填报志愿。这是一道摆在考生和家长面前的难题。那么,该如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百度拍摄了一支微电影为毕业季献礼,向广大考生和家长给出了《答案》!
▼
这支微电影讲述了一对母子关于填报高考志愿的故事。
影片采取了倒叙的结构,开场的镜头截取了母亲被群众围观,儿子惊慌失措的一幕,给观众留下了悬念。
随后,镜头回到故事的开端。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步步揭开谜题,这个拍摄手法也蕴含着寻找答案的象征。
开面食店的母亲正与儿子讨论高考填报志愿,母亲认为要多询问熟人的意见,儿子却不紧不慢地说已经在网上百度好了。
焦急的母亲认为儿子漫不经心,儿子却嫌弃母亲不懂,一瞬间,陷入沉重的气氛。
为了给儿子选出最好的答案,母亲去学校拜访老师。
看到是医生的食客,母亲上前耐心地讨教经验。
甚至,母亲还去网吧查询学校的情况。不会电脑的母亲被年轻人起哄。
到了填报志愿的当天,母亲在路上摔倒,那本淋湿的笔记进入了儿子的视线。
原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每个学校的相关信息,包括师资水平、学费、生活费、专业就业前景等等......翻到最后一页,母亲却只写下一句话“听阳阳的”。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被这位母亲的默默付出所打动。母亲一直为儿子填报志愿忙前忙后,最后她的答案是尊重儿子的意愿,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以及包容的爱意。
影片最后,百度放上了家长陪考的片段,真实的画面更加触动人心,使人直观地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爱,将情绪渲染推向高潮。
“愿你不必百度,也能找到答案”这句总结文案,进一步深化了主旨,强调了百度产品功能特点,彰显了百度的品牌关怀。
▼
毕业季营销,大部分品牌将目光放在考生身上,多以致敬青春,勇敢寻梦的形式借势。
百度却不同寻常,把焦点放在家长群体身上,从填报志愿为切入口,反映出两代人的代际冲突。在搜索答案时,展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行动方式。
在家长的传统认知里,亲朋好友、专业人士给出的建议就是答案,而在互联网时代成长下的孩子,显然会利用更为快捷的搜索工具,为自己甄别答案。
百度基于这两者思维方式的不同,放大了影片中母子的矛盾。最终,母亲为了儿子,主动学习使用百度搜索,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母爱的有力证明。
百度通过这支微电影,洞察考生填报志愿的痛点,自然植入产品搜索功能。强调了百度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发挥的辅助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家长和考生的受众群体,将百度的核心搜索功能打进用户心智。
▼
值得一提的是,短片里没有特别新颖的故事情节,背后却是很多考生家庭的真实写照。
影片里对细节的处理,极具真实感。比如,母亲在想到儿子即将上大学后,经过短暂的犹豫,最后选择减少了出餐的份量。
这种细节,很容易让人在观看过程中产生代入感,联想到父母为了自己做出的种种努力,引发真正的情感共鸣。
故事里最大的亮点,无异于是母亲最后的让步。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里,父母掌握着高度的话语权。对于高考填报志愿这种关乎人生走向的重大抉择,很多家长会以爱之名直接干涉。
但影片里的母亲,为儿子做了一番充足的功课了解后,毅然将选择权交给儿子。这种信任,更显得难能可贵。
这个举动与影片片名《答案》相呼应,既是儿子选择志愿学校的答案,也是母亲寻找最好的爱的方式的答案。
凭借一支温情的短片,百度以搜索工具为载体,建立起了考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
那么,这波毕业季营销,你给百度的表现打多少分呢?
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案例精选(ID:Brand2016)
分
人收藏
你的评价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