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国九条的出台,越来越多常年不分红的上市公司开始受到资本市场的拷问。
就比如最近,有投资者向妙可蓝多提问“新国9条新规下公司已经很多年没分红了,会不会被“ST”?
随后妙可蓝多做出了回应,实施ST具体针对的是具备分红基本条件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上市公司,公司由于母公司报表未分配利润为负,不具备分红条件,因此不会触发因未分红而被实施ST的情况……
其实说来也心酸,近年来,妙可蓝多的利润表现几乎主要靠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撑着,如果剔除掉这部分非经常性损益后,忙活了一年的妙可蓝多在实际业务经营方面只赚了717.1万元。但同期妙可蓝多总经理柴琇的税前年薪却已经达到了536.26万元……
奶酪棒想象力下滑,
妙可蓝多进入青黄不接时刻
从公开数据来看,过去一年,妙可蓝多实现营收40.49亿元,同比下滑16.16%,这是自2016年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负增长。对应的归属净利润为6344万元,同比下降53.9%;扣非净利润为717万元,同比暴跌近90%。
其中,妙可蓝多的主营业务——奶酪板块营收约31.37亿元,同比下滑18.91%。具体来看,以奶酪棒为代表的即食营养系列产品实现收入19.02亿元,同比下降23.93%,家庭餐桌系列3.48亿元,同比下降36.10%。仅有餐饮工业系列同比增长7.61%,但营收规模仅为8.88亿元,
至于渠道方面,经销渠道是妙可蓝多的主要销售路径。2023年实现收入29.3亿元,占营收比例达72.36%。
然而,或许是利润空间的收缩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同期,妙可蓝多的经销渠道却出现了经销商们大进大出、频繁更换的情况,增加和减少的经销商数量分别高达1588个和1770个,销售网络的稳定性被迫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但这还没完,如果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妙可蓝多的总经销商数量也在近年来不断下滑。2021年为5363家,2022年却减少至5218家,2023年更是仅为5036家,这就意味着经销商对妙可蓝多们的经营信心在逐渐动摇。
对于业绩表现的颓势,尽管现在妙可蓝多仍将其归因为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受原材料市场行情与汇率波动等多方面影响,但究其根本,却是因为奶酪棒本身的市场增长空间可能已经接近了天花板,而妙可蓝多的第二增长业务市场增长曲线却迟迟没能走出来。
要知道,现在妙可蓝多们瞄准的奶酪棒只是儿童零食大赛道里一个细分奶酪品类中的一个明星爆款零食。层层定义之下,其所处的消费市场本就相对狭小,再加上零食市场天然的低门槛、强竞争的特性,使得奶酪棒作为一款零食大单品能够走到妙可蓝多现在的市场规模,甚至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品牌奶酪玩家,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所以,当前妙可蓝多以奶酪棒为代表的即食营养板块营收增长放缓,并不难理解。
真正的问题在于,妙可蓝多的第二曲线业务有点青黄不接。
当前,奶酪棒市场公认的破局路线有两条:一是延续零食逻辑,去找到第二个足以激活消费市场的“奶酪棒”大单品。
但是从投资的视角来看,这条路线首先没有摆脱奶酪市场逻辑的诸多困境,而且从发展历史来看,奶酪制品其实很早就已经随着百吉福等外资企业进入了国内市场,在经历过多种尝试后,或许是受制于饮食习惯不同,又或者说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直未能实现消费普及。最终,只有奶酪棒在妙可蓝多的“重营销玩法”下跑了出来。
也就是说,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奶酪零食已经有过一轮的淘汰选择,但胜出的似乎只有奶酪棒一种。
另外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无论妙可蓝多们的奶酪制品是向儿童零食还是成人零食进军,毛利率较高,但是护城河却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老毛病不会变,品牌核心杀手锏依然是砸钱做广告营销。
所以哪怕现在妙可蓝多真的找到了足以成为下一个“奶酪棒”的爆款零食产品,但低门槛的产品特性以及饱和式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很难使其能再现“一夜暴富”的可能。
二是走家庭餐桌和餐饮工业路线。
事实上,包括妙可蓝多、蒙牛、资本投资者和无数的奶酪后起之秀们都明白,儿童零食和奶酪棒只是奶酪开拓中国消费市场的一个细微切入口,从儿童零食到成人休闲,从休闲到to B的餐饮工业以及to C的家庭餐桌,这才是资本市场愿意给出妙可蓝多市盈率超过百倍高估值的根本原因。
但前边提到,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2023年妙可蓝多的家庭餐桌奶酪系列营收却不升反降,同比下滑了36.1%。至于餐饮工业系列虽然略有增长,但规模却又太小,且毛利率仅为12.27%,远低于同期前两者的50.63%和25.73%的毛利水平。
为什么以妙可蓝多为代表的的中国奶酪玩家们没能打开这片市场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妙可蓝多们瞄准的品类场景逻辑变了,但市场玩法却没有变,还是想要靠零食逻辑里的重营销玩法去开拓市场。
举个例子,比如此前在电梯里看到过妙可蓝多邀请明星孙俪,做的那支“营养早餐加一片、面包加一片……”的奶酪片广告。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妙可蓝多的早餐营销思路很好,但问题是,抛开奶酪片的价格不谈,现在做饭的大部分传统父母长辈们并不熟悉如何使用奶酪片烹饪,而“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们虽然愿意尝试,但本身却又不是高频做饭的人群,做饭与不做饭、会用奶酪和不会用奶酪的消费人群的割裂自然会进一步妨碍奶酪的家庭餐桌使用场景的落地普及。
窥一斑而见全豹。现在妙可蓝多们期待的家庭餐桌奶酪市场并不好打开,所以这也意味着其业务营收上的青黄不接,恐怕还要再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大股东蒙牛被套牢,
妙可蓝多会有“私有化”的捷径吗?
与不断走弱的业绩表现相对应,在资本市场上,妙可蓝多的每股股价已经从2021年最高点的84.5元,一路下滑至了现在12.47元(截止到4月23日),这让不少高位接盘的投资者们都在苦等一个解套的机会。
其中,就包括同样是高价接盘的、且一路增持到妙可蓝多第一大股东的蒙牛乳业。
2021年7月,妙可蓝多以29.71元每股的价格向蒙牛发行了1.01亿股,使后者的持股比例从11.07%上升至28.46%,成为控股股东。2022年10月,蒙牛又以30.92元每股的价格又要约收购了2580.9万股。
粗略计算下,仅这两次收购,蒙牛就已经亏超20亿元。
也难怪不断有投资者担忧,蒙牛和妙可蓝多的战略合作能不能进行下去,以至于此前蒙牛奶酪资产注入妙可蓝多延期的消息传出后,直接在资本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过就在今年3月初,妙可蓝多发了一份公告,主要内容是,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增持妙可蓝多股份约690万股。
这次增持之后,蒙牛的持股比例增长到了36.51%。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激进的投资者开始参考雅士利的经验,提出了让蒙牛私有化妙可蓝多的建议。
毕竟,就像彼时的雅士利一样,现在妙可蓝多的业绩表现虽然略显暗淡,但是对于大股东蒙牛的战略布局却极为重要,甚至未来还有可能成为其在继液态奶、奶粉之后最重要的一条业务增长线,所以蒙牛几乎是势在必得的。
不过当冷静下来后,二姐认为,妙可蓝多被私有化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太可能,但未来却大有可期。
原因不难理解,一是对于前者,现在妙可蓝多的估值还有点偏高,在当前的业绩背景下,其超百倍的市盈率背后可能还有不小的下降空间。
而且老实讲,即便现在妙可蓝多同意私有化,但大股东蒙牛也未必会接受。因为抛开蒙牛前不久才完成换帅,内部尚处于管理磨合期不谈,光私有化的资金压力就不算轻松。截止到2023年底,蒙牛的现金计银行结存也才124.4亿元,几乎不可能拿出过半的资金去私有化一个正处于业绩增长失速期的妙可蓝多。
二是对于后者,从长远来看,投资者们的私有化建议也不是没有道理。
从蒙牛入股至今,妙可蓝多除了短期股价提升外,基本上的大趋势就是一路下跌,如果未来继续走低,且中短期又看不到外部利空出尽的可能性,那么蒙牛自然也就有了下场的最好成本机会。
因为妙可蓝多之于蒙牛,除了买得贵了些,但在业务上却是强互补关系,私有化之后的妙可蓝多,可以跟蒙牛的业务形成更好的融合,提升管理效率。而且一旦没有了额外的股价和市值压力,妙可蓝多也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制定更长远的市场战略规划。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私有化也是股价飙升的利器。比如李宁被传私有化,一度大涨20%,最后收盘也涨了8个点。此外,中国中药、魏桥纺织、新秀丽和欧舒丹等上市企业,也都曾受私有化消息影响大涨。
当然,私有化与否都只是手段、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就像是奶酪市场的未来那样,政策端是利好的,市场想象力也是广阔的,但就是现在还隔着一段通往中国家庭餐桌的最崎岖、最不确定的市场难关要去闯。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妙可蓝多搭档上蒙牛共同闯关,无疑是极为正确的。所以我们也由衷地期待“奶酪第一股”能够率先开启下一个奶酪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人喜欢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累计评论 0 条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