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玩梗有多认真?

这届年轻人,玩梗有多认真?

原创 2024-08-21 17:08
19856
数字品牌榜
数字品牌榜



“偷感很重”“淡淡综合征”“City不City”“电子布洛芬”……这些2024年的“热梗”,你刷到过几个?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玩梗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表达态度的重要方式。


无论是微博热搜还是小红书热点,三天一小梗,五天一爆梗,“热梗”已经在日常中渗透进年轻人的生活,成为他们讨论与共情的焦点,也成为品牌追热点的新路径。


与年轻人追“热梗”寻求情绪共鸣相比,品牌追“热梗”的好处,更加显而易见。


一为流量。任何一条“热梗”的传播都意味着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网友“躬身入局”,借势“热梗”,意味着在这个巨大的流量池中,品牌有机会分一杯羹,更容易被看见。


二为共情。“热梗”之所以能热,是因为与绝大多数人产生了共鸣。对品牌来说,洞察与用户的共鸣点向来不是易事,但“热梗”的出现,将这样一个共鸣点送到了品牌面前,蹭“热梗”营销表现出了品牌与群众的共情能力,刷一波好感度妥妥地没问题。


三为沟通。如何与年轻人玩到一起是很多品牌的难题,既然玩梗已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品牌参与到玩梗中,多多少少与年轻人有了共同的话题,有助于品牌与年轻人的深度沟通。


所以,当“热梗”成为日常,追梗、接梗、造梗也应纳入品牌营销的必修课。2024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今天我们就来分门别类地盘一盘今年有哪些深入人心的“热梗”,也希望通过拆解“热梗背后的营销案例,给大家带来一些“热梗”营销的新启发,助力品牌在与年轻人的沟通中更加如鱼得水。



年轻人“新标签”


01

偷感很重

该梗源自小红书热搜#偷感很重#,最初是用来形容人/动物的形态不舒展,像个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的,后来用来形容默默做事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有时也会用来形容一些不想得到他人关注的行为,如偷偷减肥不告诉任何人。偷感对于年轻人当下的状态形容贴切,作为一种自嘲的梗被持续传播,其背后折射出部分年轻人不想被“围观”的社交情绪。


02

淡淡综合症

说话“淡淡的”、社交“淡淡的”、恋爱“淡淡的”、爱好“淡淡的”……年初,“淡学”和“淡人”成为网络热点,“淡淡综合症”相关话题更是时常登上网络热搜,引发广大网友们热议。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面对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看似淡然、实则可能蕴含逃避或无奈的态度。


03

尸体文学

该梗是一种年轻网友用于自嘲的佛系荒诞文学,如“好阳光的视频,看得我感觉身上的尸斑都淡了不少”“感觉尸体暖暖的”“我来到尸位开始工作, 其实啥也没做,这可能就是尸位素餐吧”。「尸体文学」是佛系文学的延续,主打一个躺平的氛围感,年轻人以尸体自嘲的背后,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无力感和不确定感,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焦虑,同时也提醒自己“向阳而生”,获取认同。


04

45°青年

0°意味着彻底躺平,90°代表拼命内卷,45°意味着既躺不平又卷不起来。年轻人以45°青年自嘲,反映了当代青年在面对压力和个人追求之间的矛盾与困惑,体现出了年轻人躺不平又卷不赢的人生状态。



榜女郎点评:


“偷感”“淡人”“尸体”“45°青年”,当代年轻人身上,仿佛有贴不完的“新标签”,但无论哪种标签,都是当代年轻人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也给了品牌一个了解年轻人情绪的切入口。


“偷感”梗火了后,品牌们的营销也开始变得有“偷感”了。大概是被“00后”接收了吧,“偷偷串门”“偷粉丝”“偷热梗”成为品牌官方号的常规操作,仿佛只要让自己有“偷感”,就能成功打入消费者内部。

来源:小红书截图


同样的,“淡淡综合症”火了后,三只松鼠敏锐抓住“淡人”内核,推出“原香淡味国葵瓜子”——主打的就是一个“不悲不喜、不嗔不怒、不怨不恨”,连摸鱼嗑瓜子,都只嗑淡味原香味,传神地刻画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引发了网友的共鸣。


从丧,到佛系,到躺平,到发疯,再到现在的“尸体”“淡人”,情绪早已不再是新的流量密码,但却依旧是管用的流量密码。年轻人的情绪并非只有一种,出圈的标签也在不断变化,对品牌来说重要的从来不是出圈的某一个词,而是持续洞察年轻人情绪,去理解、去表达、去治愈。



职场反“内卷”


01

疯感工牌

“疯感工牌”是一个在社交平台上兴起的网络梗。传统工牌是部门职位加姓名、外加一张个人一寸照的身份象征。发疯工牌利用姓氏或名字的谐音,结合古诗、习语或网络热梗,创造出既有趣又富有深意的文案,如“陈住气”“朱队友”“薪尽自然梁同学”“此地不宜久刘同学”等。它们或调侃工作压力,或抒发对职场的无奈与不满,或展现自我个性,反映了年轻人对职场文化的新思考和新态度。


02

上班恶心穿搭

2024年2月份,“上班恶心穿搭”在互联网走红。很多网友晒出自己穿丑衣服上班的经历,比如绒裤加制服混搭,彩色棉袜和高跟鞋混搭等,相关话题甚至可以组成一个“丑衣服上班大赛”。有年轻人认为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外表并不重要,也有人戏谑称“在办公室没有在乎的人”。


03

班味

“班味”一词最初源自小红书博主@工畜的命也是命的笔记《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会改变了》,博主用“班味”一词形象地概括了当代打工人的一种常见生活状态,宽松衣着,眼神疲惫,面容憔悴……不仅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职场人的真实写照,还以自嘲和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工作压力的无奈和感慨。


04

厕所10分钟效应

“厕所10分钟效应”指的是打工人在上班时无论多累,去厕所待上10分钟后,就能够快速恢复精力、调整心情。“厕所10分钟效应”走红后,引起网友共鸣,纷纷“打卡”公司厕所,分享自己的感受。该热梗体现出在职场压力下,年轻人持续寻找获得安慰的新方式。


05

禁止蕉绿

不久前,悬挂“禁止蕉绿”卡片的绿色香蕉悄然走红,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工位新宠。“禁止蕉绿”是禁止焦虑的谐音,它折射出当下年轻人对于焦虑情绪的无奈戏谑。在办公桌摆放一串绿色香蕉,等熟了和同事一起吃掉,既寓意着“战胜焦虑”的积极暗示,也获得了收获果实、和同事互动的其他乐趣。



榜女郎点评:


当越来越多与职场相关的词条成为“热梗”,甚至登上热搜,与打工人共鸣,也被越来越多的品牌写上了营销洞察备忘录


和打工人一起“发疯”,蹭“热梗”对很多品牌来说是表达态度的直接方法。“疯感工牌”火了后,瑞幸科大讯飞洁柔联想腾讯会议等品牌纷纷抓住这波热点,官方号上场整活晒“疯感工牌”,得到了不少关注。

来源:小红书截图


洞察打工人情绪,化身打工人“嘴替”则是品牌营销的Next Level,更容易引起打工人的情绪共鸣,拉进与年轻消费者的关系。今年清明返工季,Rio发布了《我在人间黛醉上班》系列短片与海报,结合林黛玉的经典台词,化身打工人“嘴替”,阴阳怪气地吐槽了职场中“画饼”“背锅”“摸鱼”等常见现象,刷了一波好感度。站在打工人的视角开展营销,有利品牌在传播中不断构建身份认同,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同时,随着“班味”成为“热梗”,“去班味”也成了品牌营销的新思路。一个优秀案例是天猫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节携手各品牌推出的“天猫遛香去班味企划”,以“不同场景下的香氛如何帮助去班味”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消费人群下班后的场景画像,天猫打造了“蹦迪圣体香”“局部有氧香”“随地chill香”“自在放空香”四大用香趋势,为职场人提供了“去班味”的具象体验,收获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不过时的“City热”


01

City不City

该梗源自于外国博主@保保熊带妹妹游览中国时拍摄视频的口头禅。由于博主在说“City不City”“好City”时的发音过于魔性洗脑,因此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引发了网友们的争相模仿,甚至掀起了“City不City”的挑战。在网民们的演绎下,“City不City”逐渐成洋气、新颖、好吃、好逛,甚至是“刺激”的代名词。


02

北京到底有谁在

该梗来自于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剧中,黄亦玫想回北京待几天,但方协文不同意,便朝黄亦玫大喊:“那你偏要去北京是什么意思?北京到底有谁在啊?”这一情节迅速被网友们进行二次创作,尤其是被央视网、央视网文旅、北京文旅等众多官方账号剪辑视频进行玩梗,推广当地的知名景点和文化活动,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



榜女郎点评:


从去年的City Walk到今年的City不City,City这个词似乎自带热门属性。在文旅热的当下,一个个与城市相关的“热梗”出圈,也有一座座城市因为偶然相继走红,瞄准城市相关热点开展营销对很多品牌来说也成为“追热点”的神来之笔。


比如,“City不City”的“热梗”出来后,瑞幸迅速推出城市谐音梗营销,将开设瑞幸门店的热门城市、地域特色与品牌串联到一起,打造了一系列好笑又好玩的海报文案:“怎么可以好喝到这个程度(成都)”“这味道真让人上头(汕头)”“为了这杯,我选择了背井(北京)离乡”“喝完这杯,算是此生无憾(武汉)了”……这文案,好笑程度100%,在网友们的催更下,瑞幸的「城市谐音梗」的系列海报文案已经更新到了3.0版本。别说,借着“City不City”的热度,瑞幸不仅巧妙宣传了自己的门店规模,还变着花样夸了一波自家产品。

来源:微博@luckincoffee瑞幸咖啡


这样的营销并不少见。2023年11月,“快手500个家乡”再次出发,携手3位快手创作者@李雪琴、@董丽娜的声音世界、@林烧讲述了铁岭、大连、许昌3座城市的独特气质,收获了大量的数字品牌价值(参考文章《我无处安放的乡愁,在快手的短视频里找到了归宿 | BKM案例库D231118》);2024年春节,淘宝的《家乡宝贝请上车》,以后备箱的家乡特产为切入点,将一座座城市装到了游子们的心里,获得了网友们的好评(参考文章《春节营销,淘宝的三板斧和三段论 | BKM案例库编号D240204》)



借热点城市开展营销,品牌需要巧妙把握消费者心中的“家乡”情节。每个人都有家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被看到,所以,家乡的IP从来不会过时。



追寻疗愈的力量


01

电子布洛芬

电子布洛芬的梗源自网络流行文化,具体起源于2020年初,由日本知名漫画家NAGANO的漫画作品《Chiikawa》(吉卡哇伊)的流行而逐渐兴起。2024年5月,Chiikawa联合名创优品打造主题快闪店,再一次带火了“电子布洛芬”的梗。布洛芬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关节痛等。而“电子布洛芬”则是指能够缓解年轻人现实中受到压力跟伤害,带给年轻人温暖和治愈的力量。


02

公园20分钟效应

这一热梗起源于一篇发表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的研究。研究指出,即使不进行任何运动,仅仅在公园或其他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逗留20分钟,就能显著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包括情绪状态和生活满意度,同时减少压力。随着这一研究结果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网友们纷纷尝试并分享自己的体验,表示在公园待上20分钟确实能让人心情变好,甚至称之为“当代人的精神快充”。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休闲方式迅速走红,形成了所谓的“公园20分钟效应”。


03

没福硬享

该梗衍生于老一辈人的“没苦硬吃”,网友们分享家中老人为了节约而吃剩饭剩菜、舍不得开空调导致中暑等“没苦硬吃”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共鸣。随着话题在社交媒体上的持续发酵,与老一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年轻人“没福硬享”:爱吃什么通通安排,存上钱了就去旅游……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绝不亏待自己”“对自己好一点”的观念和心态。



榜女郎点评:


正如“没福硬享”梗所传达的,“悦己”在年轻人中已成为一种主流的观念,有事没事犒劳自己,对自己好一点已成为常态。在这样的观念下,面对压力,疗愈也开始在年轻人中走红,“电子布洛芬”“公园20分钟效应”等“热梗”的背后,都体现了年轻人对心理健康,对愉悦感、幸福感的关注和追求


从营销的角度看,疗愈营销对不少品牌来说早已轻车驾熟,比如名创优品联名Chiikawa打造主题快闪店,出现排队10小时的火爆盛况;可爱的卡皮巴拉也收到包括必胜客喜茶太二酸菜鱼等品牌的联名橄榄枝;瑞幸多次与线条小狗联名,都获得刷屏级的传播效果。


比如2023年秋分时,围绕“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饿了么推出治愈短片《这杯我禅了》,联合福泉书院,请一位法师为年轻人亲笔书写祝福,告诉大家“吃好喝好,按时睡觉,就是福报”。比如喜茶与FLOW冥想合作,通过「FLOW 心流所」的专场体验活动,在上海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冥想体验空间,这种结合饮品与冥想的创新体验,给品牌注入了疗愈的力量。



疗愈已成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生活方式。用可爱IP治愈当下,是年轻人对自己的“富养”,也是品牌获得关注的一条“捷径”。同时,疗愈需求下的营销方式可以有更多形式,但从目前来看,品牌在这方面的探索还稍显薄弱。



任何“热梗”的传播,反映的都是一个群体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现状。通过“玩梗”,年轻人以一种轻松的、幽默的、自嘲的方式与生活和解,释放情绪,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主张。


可以看到,有些梗我们能清晰地理清楚来龙去脉,而有些梗,说的人多了就成了梗。但随着这些梗的爆火,我们看到了其背后的情绪共鸣。


所以,对品牌来说,追“热梗”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洞察热梗背后的情绪密码。只有真正看到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需求,才更容易在营销中找准“痛点”“痒点”,将广告打到消费者的心坎上。






BKM一周Top5案例新鲜出炉!

情感经济时代,年轻人要的11种情绪价值 | 数榜鉴读

伊利,你的“热搜体质”里藏了多少秘密?



0

人喜欢

0

人收藏

0人觉得好看

爱你么么哒!

我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累计评论 0

写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注册
后参与讨论
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 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