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亏损、裁员、换血,共享充电宝迷失了?

原创   2022-06-30   15:01
0
0
0
26656

2022年过半,卖白酒、搞短视频、玩智能硬件的共享充电宝们怎么样了?


卖白酒的怪兽充电连续三季度亏损。作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龙头,怪兽充电连续两年盈利后,在2021年迎来了巨额亏损。财报显示,怪兽充电2021年第三季度亏损 7940万元,第四季度亏损6850万元,2022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为9640万元。


搞短视频的小电科技上市未果,还深陷裁员风波。小电科技2021年递交了招股书后至今都未上市,还传出了裁员的消息。据蓝鲸TMT报道,小电预计裁员2000人,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40%。


玩智能硬件的竹芒科技(街电与搜电母公司)则忙着处理去“街电化”的家事。街电与搜电合并后,两家的资源融合与管理主权问题需要解决,有媒体爆料,竹芒科技裁撤了街电品牌部大部分工作人员还替换了街电的产品,搜电或将成为主导者。


从上述状态来看,和曾经一年融资十几亿的高光时刻对比,共享充电宝企业现在的日子并不好过。



01
资本铺路,游戏开局


手机电池续航能力不足,充电焦虑无处不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移动设备保有量早在2018年就超过13亿,每日充电行为超10亿次,其中有超过1亿次发生在家或办公室以外的场景。


充电刚需下,共享充电宝应运而生,为用户手机续航保障,还催生了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竹芒科技等共享充电宝企业。共享经济发展初期,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追风口的资本们纷纷聚焦共享充电宝,一场资本游戏拉开了序幕。


怪兽充电成立以来先后获得6轮融资,总金额高达25.56亿元人民币,直至2021年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国内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无独有偶,小电科技、街电和来电也获得了多轮融资。网络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至今小电、街电和来电分别获得融资5.6亿、4亿和1.32亿元,均排名前五。


共享充电宝企业大抵遵循“赢者通吃”的市场规律,有了钱的它们开始疯狂扩张,不仅大肆营销,增加餐厅、咖啡厅、机场、高铁等场景铺设设配,竭尽所能的以低价获取更多流量和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据网络数据显示,2020年怪兽充电铺设超过了66.4万点位和 500万多个充电宝,街电与小电紧随其后。同时,2020年怪兽充电以34.4%的市场份额位列共享充电行业第一,街电与小电分别以22.2%,17.0%的市场占有率排第二、第三。


如此看来,在烧钱抢市场的阶段,共享充电宝企业财力几乎决定了所占市场份额,这也充分反映了共享充电宝是一场金钱游戏。



02
盈利艰难,半场僵局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烧钱求生存的阶段已经过去,盈利迫在眉睫。


共享模式靠大范围铺设设备收取租金获益,共享充电宝也不例外。共享充电宝的数量越多被租赁的机会越大,所获得的收益就越高,而为了占领更多的点位,共享充电宝各大品牌疯狂内卷,向商户承诺高昂的分成费、激励金、进场费等。


据网络公开数据,小电科技的激励费从2018年的1.0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0.13亿元。分成费率从24.2%增长至38.2%,而进场费率则从1%增长至16.3%。怪兽充电2019年1.06亿的入场总成本增长至3.8亿,入场费成本占比由5.5%上升至14%,激励金成本由2019年的9.28亿上扬69.94%达到15.77亿元。


共享充电宝企业既要承担充生产电宝产品的费用,又要支付进场费、分成费、激励金,还低价甚至免费供用户使用,如此“让利求规模”的行为,使得销售与市场费用居高不下,成本高盈利难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在长期增利不增收的背景下,共享充电宝企业渐渐明白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烧钱抢市场不是长久之计。竞争中场,点位之争告一段落,共享充电宝们以盈利为目标,试图通过提价来获取更好收益和回报。


网络公开数据显示,共享充电从最初的1元/小时涨到后来的2-3元/小时,另外一二线城市普遍高至3-6元/小时,分场景特殊提价,部分景区每小时的价格甚至高达8-10元。经市场调整,目前各品牌平均价格为2.2~3.3元/小时,标价在每小时3元及以下的机柜占比69%~96%。


事与愿违,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不仅没得到相应的丰厚利润,还被用户吐槽“租不起”。屋漏偏逢连夜雨,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共享充电宝企业当头一棒,怪兽充电也曾表示受疫情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共享充电宝无人问津……


怪兽充电营收下降、现金流减少,体现了共享充电宝企业营收的不易。


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怪兽充电第一季度营收为7.371亿元(人民币,约合1.163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下滑13.0%。此外,截至2022年3月31日,怪兽充电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571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12.969亿元,减少了3亿多。


追根究底,共享充电宝盈利难是因为盈利模式单一、重资产运营模式(直营模式)导致成本高企,以及低壁垒的恶性营销竞争。


在消费端,共享充电宝涨价不被用户所接受,监管部门也明令禁止定价规则不明确、明码标价不规范等不当行为。在商家端,优质点位是核心资源,共享充电宝企业降低商家分成费、入场费会导致商家流失,共享充电宝企业陷入两难境界。


总之,共享充电宝企业运营成本高、收入来源单一,而且竞争激烈成本难降,用户粘度低涨价不易,共享充电宝企业再次陷入了僵局。



03
押注“代理模式”破局


前文提及,怪兽充电、小电科技、街电、美团等企业发展之初主要采用直营模式,而直营模式属于重资产运营,通常以较多资金投入获取较低的利润回报率,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应会被压缩。


为了应对当前的资金压力,各大共享充电宝企业积极进行战略调整,抛弃直营模式转向纯代理模式,或者“直营+代理”模式双管齐下。


直营模式下企业需要负责生产、选点、维护前期成本较高而且自负点位盈亏,代理模式下企业仅是将设备销售给代理商,靠收取平台服务费获益。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直营模式可保证服务质量,避免代理商良莠不齐给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但资金压力大,代理模式则可以改善现金流压力但管理效率相较低。


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选择,行业发展初期,怪兽充电、小电科技资金充足选择直营模式,现在现金流不足开始尝试“代理+直营”模式。


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22年3月31日,其业务已覆盖全国86.1万个POI(点位),其中38.9%为代理点位。在怪兽充电整体“直营与渠道共营”的业务模式下,2022年一季度代理点位整体占比相较于2021年末的38.0%有所提升。


可以预见,接下来怪兽充电将重点发力代理模式,为的是更快的开拓下沉市场,也为了顺应当前的“直转代”浪潮。


无独有偶,曾经直营点位超过93.6%的小电科技也在大张旗鼓的宣传代理模式业务,计划只保留二三十个的一二线城市开展直营业务。小电科技对外透露:“在业务形态上有了新的升级,我们会有部分直营转代理。”


竹芒科技和美团共享充电宝走上了纯代理模式的路线。


竹芒科技旗下品牌搜电充电长期专注代理模式,在下沉市场拥有一定的代理点位优势,竹芒科技接下搜电充电的点位资源很快突破百万点位,在代理市场上取得领先优势。据了解,对比2020年,2021年上半年竹芒科技代理模式占比增长20%,增速是最快的。


同样的,被认为是共享充电宝行业“变量”的美团也不再投资共享充电宝业务。据DoNews报道,2021年7月,美团共享充电宝负责人高程便已离职创业,该部门诸多BD目前已转岗至美团优选,旗下33个自营城市点位被代理商接盘。


头部共享充电宝企业纷纷押注代理模式,但代理模式能否扭转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颓势,是个未知数。理论上,代理模式轻资产运营缓解了品牌商成本压力,也能给代理商足够的运营自主权,但现实中共享充电宝定价、服务等问题数不胜数,代理模式能否让品牌商实现盈利,需要时间去验证。


在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竹芒科技、美团的加持下,代理模式将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主流的运营方式,而在这一场“直转代”浪潮中谁能成为中的赢家?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04
“金钱游戏”难有赢家


近几年,共享充电宝企业拼融资、拼点位、拼模式,像是打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共享充电宝随处可见十分便捷,但是租赁价格高昂,体验大不如前,用户口碑大幅下滑。截至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共享充电宝”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投诉13401条,投诉内容多与客服处理不力、归还困难、收费不合理等有关。


对于商家来说,共享充电宝行业增长率降低,市场大环境不好也直接影响商家收益。据网络数据,尽管从2017年的0.8亿人增长至2020年的2.9亿人,用户数是增长了,但年增长率却从104.9%降至56.3%,再降至15.6%。


对于充电宝企业来说,共享经济红利消逝后,共享充电宝行业技术壁垒低、变现模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运营成本高等弊端暴露无遗,共享充电宝企业只能烧钱抢份额力争以规模化取胜,而长期的烧钱战役已经让共享充电宝企业疲劳。


时下,疲于烧钱的共享充电宝平台不得不做长远打算,布局多元化业务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怪兽充电透露要布局白酒、礼品机、智能零售柜、电子烟、IP玩具柜等行业;竹芒科技则宣布,公司已研发推出了口罩机、AED体外除颤仪一体机等契合新场景需求的智能硬件产品;小电科技也在招股书中透露,小电要与短视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


只是无论是白酒、智能硬件还是数字营销解决方案,这些行业均存在一批耕耘时间长、经验足、口碑好的行业先行者,共享充电宝企业作为新人并无过多的优势。也就是说,各大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第二业务”短期仍难以盈利,不足以承担起“输血”的重任。


总而言之,在共享充电宝这场资本游戏中,真正的赢家还未出现……


本文由首席营销官入驻KOL发布,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