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陈妍 | 编辑:大风
作者微信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
2022年,在新消费赛道整体遇冷的情况下,咖啡行业仍保持热度。
近日,全球咖啡连锁品牌Tim Hortons的中国业务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据了解,Tims中国此次上市采用了SPAC的方式。今年9月28日,作为Tims中国上市的“空壳”Silver Crest与Tims中国完成合并。
进入中国三年多以来,Tims中国成长飞速。2019年2月,Tims中国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三年半后,其门店数量已经达到450家。Tims中国的营收也在持续增长,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营收分别为5725.7万元、2.12亿元、6.43亿元,增速超过200%。
但同时,Tims中国亏损也在不断扩大,2019年至2021年净亏损分别为8783万元、1.43亿元、3.83亿元。一场“去泡沫化”的运动也正在上演,相比起去年8月Tims中国刚筹备上市时16.88亿美元的估值,今年3月Tims中国宣布获得融资后,将估值降至14亿美元。
Tims中国背后站着为它撑腰的明星资本。2020年,Tims中国拿到腾讯上亿元战略投资,2021年又获得第二轮融资,由红杉中国领投、腾讯增持、中鼎资本跟投。今年3月,Tims中国宣布再获1.94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笛卡尔资本、Silver Crest Management LLC等。
不止Tims中国,许多咖啡品牌都在今年开启了新一轮加速发展,可谓“逆势而行”,光是2022年Q2季度,咖啡行业关联上下游的投融资案就不少于12起。赛道内的新鲜事也不少:陆正耀再次入局咖啡赛道、多家咖啡连锁品牌立下拓店目标、新玩家开始跨界做咖啡。
各路高手似乎都觉得咖啡是门好生意,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01
“跑马圈式”扩张
从雀巢进入中国算起,咖啡已经融入中国市场近40年,但它真正被注意到,是最近三四年的事情。随着消费群体、消费观念的迭代,咖啡赛道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各大咖啡品牌正在中国市场内卷。
2018年,瑞幸凭借互联网打法和迅速开店的方式引起市场关注,瞬间点燃咖啡赛道,也给外界提供了做咖啡品牌的新思路。随后新消费的风口呼啸而来,新锐咖啡品牌在这几年也跟着原地起飞。
咖啡市场在去年掀起第二波热潮。2021年,消费赛道发生了超过700起融资事件,其中咖啡茶饮占据了近十分之一,几乎每个月都有相关品牌发生过亿融资事件。
咖啡品牌融资事件集中在2021年上半年爆发,仅前7个月,宣布获得融资的咖啡品牌就超过15个。本土咖啡新势力Manner在半年内连续融资三次,投资方包括美团龙珠、字节跳动、Temasek淡马锡等,单次融资金额达到数亿美元,似乎成了咖啡版“奈雪的茶”。
Manner咖啡门店
到了12月,挪瓦咖啡宣布完成B轮和B+轮融资,累计金额超2亿人民币。Maocaffe猫咖、歪咖啡等新兴咖啡连锁品牌也接连获得融资。纵观2021全年,咖啡品牌发生了10次过亿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超过48亿元。
2022年以来,咖啡市场热度不减,还延续井喷式增长态势。2月,上海连锁咖啡品牌Seesaw Coffee宣布已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而距离它上一笔融资仅过去半年多。3月,Tims中国获得1.945亿美元融资,是今年上半年咖啡茶饮赛道获得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6月,咖啡之翼宣布完成新一轮数额高达1亿元的融资。
与去年相比,今年咖啡赛道的融资水平仍维持着较高水平,可见咖啡依旧是投资人、创业者眼中的好项目。
咖啡的门店扩张速度,也能体现出赛道的火热程度。中国市场上的多数咖啡连锁品牌,都展现出广开门店的野心。
以星巴克和瑞幸为代表的连锁巨头以绝对的门店优势,领跑咖啡赛道。今年9月27日,星巴克宣布在中国内地开出第6000家门店。在稍早前的投资者交流会上,星巴克计划至2025年,中国总门店数达到9000家。
瑞幸则把步子迈得更大。截至2021年末,其门店总数已达到6024家。根据瑞幸公众号发布的“一周新店”消息统计,2022年1月至6月,瑞幸新开门店数超900家。而且从财务数据上来说,瑞幸也更占优势。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瑞幸咖啡总净收入达到32.987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72.4%,而星巴克在2022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净收入却下滑了14%。
瑞幸门店
尽管星巴克和瑞幸在中国市场极速狂奔,但中国的咖啡市场还远没到饱和的时候。以Manner、Seesaw、M Stand、挪瓦咖啡为代表的受资本热捧的“新咖啡”们同样也在加速扩张。
挪瓦咖啡在去年底披露B轮融资时,门店数已经飞涨至1500家左右,今年继续通过小店快取和联盟模式扩大市场。6月,挪瓦咖啡宣布百店齐开。Manner也很会“搞事情”,创立前两年门店只有个位数,但从去年开始,门店数开始翻倍增长。今年年初,Manner宣布全国十城200多家门店齐开,预计将在2023年底达到1000家门店。
尽管市场上存在的咖啡品牌已经“杀疯了”,但今年还不断有新入局者加入混战。
53岁的陆正耀在不熟悉的领域折腾近两年后,决定重回老本行,推出新的咖啡品牌库迪咖啡;李宁、华为、茶颜悦色等各行巨头,也跨界做起了咖啡副业。
毋庸置疑,国内咖啡市场已进入混战前夕。
02
资本看好咖啡赛道
投资环境正经历寒冬期,但资本市场对咖啡仍抱有热情。资本似乎相信在咖啡这个赛道上,未来中国一定会跑出一个市值百亿甚至千亿的巨头公司。
咖啡是舶来品,是西方文化的象征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咖啡在中国消费者中的渗透率并不高,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中国大陆人均咖啡年消耗量仅6.2杯,而日本为每年279杯,美国为每年388.3杯,德国更是高达每年867.4杯。即便是咖啡消费水平更高的中国一、二线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数量级的差距。
与此同时,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二十多年来,已经把咖啡名号打响;瑞幸走平民、低价路线后,真正把咖啡带入消费者生活,让“每天一杯”成为可能。从这一层面来说,头部两家连锁咖啡巨头已经把消费者教育成功了。
在这个档口,新兴咖啡品牌和资本都想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在咖啡赛道站稳脚跟。
相比起其他茶饮产品,咖啡的开店成本更低。咖啡产品线较为单一,制作标准化程度高,原料囤货量少,人力成本低,毛利率更高。目前市面上咖啡的毛利率大约在50%左右,像Manner、星巴克等品牌的毛利率均超过50%。
此外,咖啡还具有成瘾性和功能性,它逐渐被视为一种消费刚需,影响消费者黏性、复购率以及用户留存。
成瘾性的消费品,跑的是长周期赛道。首先,它存在稳定的供需关系,能够吸引高黏性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稳定的复购;其次,它的盈利能力也更强,作为一种必需品,消费者对其价格变动的敏感性更低。
根据瑞幸给出的官方数据,其3个月复购率大于50%;Tims Hortons的CEO卢永臣曾表示,Tims咖啡月复购率约为40%;而Seesaw咖啡的会员复购率在30%-40%。相较而言,奶茶的复购率更低。以奈雪的茶为例,截至去年底,奈雪注册会员数量约为4330万名,活跃会员约700万名,而活跃会员复购率仅35.3%。
现在什么样的人在喝咖啡?Talkingdata数据显示,Z世代95后用户是咖啡主力消费人群。因此,得年轻人者得天下,可以推测,咖啡行业可能会出现中国市场下一个“茅台”,凭借周期、稳定性和盈利性驱使资本涌入。
比如,投资人看中M Stand的原因之一就是,创始人非常年轻,产品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03
通向不同商业化道路
不管是已经占领头部的星巴克、瑞幸,还是后起新秀Manner、M Stand、Tims中国,咖啡品牌们都在努力融资、开店、抢夺市场,但彼此间的思路和战略却不太一样。
像M Stand、陆正耀的库迪咖啡等品牌选择“大店逻辑”,卖的不只是咖啡本身,还有品牌价值、生活方式以及空间感,跟星巴克所建构的第三空间形态更为接近,因此客单价也相对较高。
M Stand的产品单价通常在30元以上,以咖啡日常、下午茶以及晚间三种场景拓展产品线。其门店的最大特色在于,不同于标准化、商务化的传统咖啡馆,它创造了“一店一设计”的具有工业风、极简风的第三空间2.0模式,把咖啡馆打造成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的网红门店。
M Stand工业风门店
陆正耀的库迪咖啡则设置了标准店和迷你店两种模式,迷你店与瑞幸类似,而标准店主打全时段餐饮,除了“早C晚A”的咖啡和酒,还提供餐食和小吃。意在满足消费者聚会需求,提供社交的可能性,寻找咖啡以外的附加值。
在“大店模式”下,咖啡店的人工、运营成本都会相应增加。消费者一开始可能会因为好奇心到店打卡,但如果门店不能持续提供新的吸引力且产品单价并无优势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不会再来,早期的火热只是昙花一现。
而Manner、挪瓦等品牌更注重咖啡的性价比,类似于瑞幸的即买即走、随处可见的“小店模式”。小店虽然品牌溢价不高,但能薄利多销,可复制性强。单店模型跑通了,后续就是Ctrl C、Ctrl V的过程。
把这件事做到极致的是挪瓦咖啡。它不仅门店面积不大,选址还异常灵活,有些挪瓦咖啡甚至“寄居”在其他门店上,像是烘焙店等,整个门店和挪瓦相关的只有logo、咖啡和它的杯子。挪瓦选择了一条更为轻资产的路径,把重点放在了年轻人外卖点咖啡的场景。
但“小店模式”同样也存在风险,一是门店数量不断增加,品牌方对加盟商的管控却较弱,存在门店不规范、品控不到位等情况,进而影响品牌建设;二是开新店会带来营收增长,但这种增长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最终成熟门店可能会被新店拖累。根据餐宝典的统计,挪瓦咖啡的闭店率就高于餐饮行业的平均水平。
时至今日,各大咖啡品牌把该讲的故事讲完了,资本也更青睐于已经成立一定年限且存在规模化盈利可能的咖啡品牌。除非寻找到新的可能性,否则想凭借一个故事就获得资本支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资本市场始终期待中国诞生属于自己的咖啡巨头,并为此激情投入。只是那天何时到来、市场竞争格局又会如何,仍处于一片迷雾当中。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