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热钱加码咖啡赛道,真正的对手不是“自己人”

转载   2023-01-05   17:29
0
0
0
25160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李小反

作者微信公众号:创业最前线(ID:chuangyezuiqianxian)


回顾2022年,消费行业遇冷,但“咖啡”却是新消费领域的一个热词,也是妥妥的资本“宠儿”。


不过,这个处于快速车道的行业和局中玩家,也面临着道道难关:线下门店关店潮,零售产品同质化,国产品牌与国际巨头的规模鸿沟等。


疫情之下,为了求生或突破增长瓶颈,线上零售和线下门店品牌打响双城之战,分别试水对方的业务,试图找到新的业务线。线上还是线下,这是一个问题。


热钱不断涌入的咖啡行业还有哪些机遇,国产品牌的真正竞争对手又是谁?创业者正在探索答案。



 01

  咖啡行业不缺热钱


复盘2022年,在“冷却”的消费领域,咖啡是为数不多仍有热钱进入的行业。


驼鹿消费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新消费赛道共计发生33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金额超过210亿元。其中,最吸金的赛道分别是食品饮料赛道、娱乐潮玩赛道和咖啡茶饮赛道。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咖啡领域发生14起融资事件,融资金额达18.03亿元。其中,Tims、Seesaw、咖啡之翼三个品牌的金额都过亿。


2022年下半年,这一势头还在延续。2022年11月,A咖啡获得千万级融资金额。12月,新式咖啡品牌辛猫咖啡获得天使轮融资,由瓜子股份投资2500万元。


咖啡行业不仅不缺热钱,也不缺“新”选手入场。许多知名企业跨界进入咖啡行业,也引得众人瞩目,比如中国邮政、李宁、特步、同仁堂、脑白金等。


图 / 中国邮政官微


不过,在这些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咖啡行业也并非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繁华。


创立于2019年、3年获得5轮融资的时萃咖啡,于2022年10月21日通过电商平台官方旗舰店发布公告称,因经营业务调整,线上商城停止营业。同时,还有用户在社交平台爆料“时萃咖啡十几家线下门店一夜全关”。


据报道,英国连锁咖啡品牌COSTA在2022年也关闭了北京、杭州、青岛、南京等地多家门店。其中,青岛所有门店关闭,北京则有近20家门店关闭,关店数量超过了中国市场门店总数的10%。


咖啡零售品牌虽然没有线下门店这样触目惊心的关店潮,却也暗藏危机。


早期,几大知名品牌各自有主打产品,比如隅田川靠挂耳咖啡打开市场知名度,三顿半知名度较高的是颜色鲜艳的小罐装冻干咖啡粉,永璞则是在咖啡液方面表现突出。


如今,几家品牌都在向包括咖啡液、挂耳、速溶、袋泡咖啡等在内的全品类进军。在此背景下,咖啡零售不免陷入同质化,品牌的产品优势将被削弱,这也意味着,它们需要在其他方面建立壁垒。


比如,性价比是隅田川的一个加分项。FBIF食品饮料创新整理过不同咖啡品牌的价格带,比如隅田川为3至5元,永璞、三顿半、时萃为5至10元,瑞幸、Manner为20至30元等等。


图 / 咖啡品牌价格带


在不同价格带里,咖啡品牌们有各自的用户群体,也有各自的发展路径。而在同等价格下,谁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谁就有胜出的机会。



 02

  双城之战:线上还是线下


或许是疫情之下,为了求生或者突破增长瓶颈,这两年,零售和线下咖啡品牌展开双城之战,都在互相进入对方腹地,试图找到新的业务线。


比如Seesaw、瑞幸、Manner等线下咖啡品牌,以及一些独立的精品咖啡馆,都上线了零售产品。


一些主打零售的咖啡品牌也开出了线下门店。2019年,三顿半在长沙开出demo店,售卖咖啡和面包,2021年9月在上海开了第一家线下店。2022年7月,永璞咖啡的首家线下门店在上海落地。


图 / 永璞咖啡官微


不过,这两条路径背后的目的和逻辑却大不相同,生存境遇自然也是两样。


因为疫情影响,线下门店的运营受到限制,它们寄希望于零售产品来自救,弥补一些损失。


“就像精品咖啡馆去做零售产品,一是为了消耗咖啡豆,另一个原因是无法堂食,门店试图靠零售产品增加一些营业额。”精品咖啡馆品牌“一介野生”品牌运营凌云说道。


“两条腿走路”的逻辑看似成立,但是“这起不到什么作用,有的门店每天最多卖100块钱,如果能正常经营,没人会这么做。”凌云表示。


而零售品牌开线下店,一方面是为了客户体验,以及摸索新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是线上流量成本高昂,线下渠道有天然的品牌曝光量,它们不得不重视起线下。


这两条业务本质上属于两个行业,一个是零售行业,一个是餐饮服务业,前者考验的是品牌产品经营能力和渠道拓展能力,后者考验的是整体运营效率。


若要拓展线下门店,零售品牌可能需要组建一支新的团队。或许是因为这些限制,三顿半和永璞咖啡在线下门店的拓展方面并未有进一步动作。


“线下店做零售,凭借曝光量和积累的客户,在起步的时候更容易形成优势,但要做到较大的规模,可能受限于团队经验、本身能力等综合因素,反而难以保持早期优势。”啡否咖啡创始人石浩表示,“开一家网红店容易,开100家还不亏却很难。”


“线上与线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石浩认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开咖啡店更适合教育消费者心智,即便一些线下门店倒闭,但是这些店培养出来的用户会沉淀下来。“我们鼓励先行者,也感恩先行者。”



 03

  对手从来不是自己人


新品牌不断出现,资本大力加码,咖啡赛道陷入内卷了吗?


“根本都不卷,市场空白太大。”石浩说道。


比如,国内咖啡零售行业已有知名企业跑出来,但规模与雀巢、JDE、UCC、Maxim等国际巨头相比,差距甚远。


“国内几家品牌的规模加起来甚至不到人家的零头。”石浩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国产品牌真正的对手应该是国际巨头。


国产咖啡品牌体量逐渐增加,挤压国际巨头的市场份额,两者之间注定会有一场博弈。


在这场国产新贵与国际巨头的对垒中,产品或许是取胜的关键。比如雀巢的三合一速溶咖啡中含有植脂末、白砂糖等成分,已不符合当下的健康潮流。


这也意味着,在同等价格带里,谁能提供更健康的产品,谁就有更大概率赢得消费者青睐。


国产品牌的未来发展,或许可以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历中找到一些经验。


“最初,雀巢也是占据日本、韩国的主要市场份额,但目前本土品牌已经后来居上。在中国,这样的历史也会重演。”石浩认为。


近两年资本的进入,也加速了国产品牌崛起的进程。


德勤中国2021年《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大陆的人均咖啡杯数仅为9杯/年。另有数据显示,在2004年,这一数据仅为2.6杯。虽然较发达国家人均几百杯的数据相差甚远,但已有很大进步。


“中国有14亿人口,但有喝咖啡习惯的用户量应该只在千万级。”石浩估算道。


消费者养成喝咖啡习惯的过程中,咖啡因耐受程度会逐年增长,每年的消费量也会增加。“我们判断未来5年人均咖啡杯数还会再翻一番。”


由此来看,未来中国的咖啡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5至20年之间,行业仍然能稳步增长。”石浩认为。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15%,远高于全球2%的增速,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2171亿元。


这一增速下,咖啡市场一定存在新机会。“但这个机会不一定来自于创新,而是主要在基础款产品上。”石浩认为,目前消费者对咖啡产品的基础认知都不深入,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行业无需跳步创新。


Manner是一个典型案例,门店以基础款产品为主,定时推出一些新品激活市场,但消费者购买最多的依然是美式、拿铁等基础产品。


图 / MANNER官微


对于新入局者来说,除继续深耕基础产品外,咖啡零售也依然有机遇。


“即便是美国、日本等咖啡行业如此成熟的国家,速溶、即饮等便捷性咖啡产品仍然占到市场的50%左右。在中国,这个比例是70%以上。”石浩介绍。


在国内,兼具便利性和性价比的零售咖啡,依然是众多消费者的首选。这也意味着,这一领域仍有无限可能。


咖啡行业无疑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在资本的助力下,国产咖啡品牌正在快速崛起,它们的对手也从来不是“自己人”,认清现实精准发力,早日跑出有代表性的国产品牌,或许意义更大。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