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品牌观察(ID: pinpaigcbao)
谈起品牌界的“禁区”,女性话题一定位列其中。
这就好比秋天的落叶,干燥中透露着一股火花,稍有不慎就会被架在舆论的烈火上烤。
从UBRAS、茶颜悦色到英特尔、五个女博士,再到好欢螺,无一不曾在女性话题上折戟,而最近被全网宠溺的蜜雪冰城,也陷入了两波“女性话题”的漩涡。
01
咱们先从更具争议性的“3岁男童性骚扰”女生说起。
关于这件事,确切的说,用“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形容雪王的这番遭遇更为贴切。
仅就这些信息,已经足以引发两种观点的激烈battle。
一方:他还只是个孩子啊,他能懂什么,跟一个孩子计较啥。
另一方:他还只是个孩子啊,千万不要放过他。
但随着更多信息的披露,让话题出现了更多争议点。
▶ 图源:微博网友
有人认为,“现在的小孩子还真不好说,就老板的言论而言,素质不高倒是真的。”
有人认为,“三岁小孩,连男女都分不清,何谈性骚扰?”
▶ 图源:微博
但不管怎样,这件事确实给蜜雪冰城抹了黑。
好在大多数吃瓜群众对蜜雪冰城的处理态度表示认可。
02
雪王,不懂“性骚扰”
但很大程度上来说,整个过程中,雪王更像是一个引发大众关注的“新闻点”,就像每一辆燃烧的新能源汽车新闻标题里都会带上“特斯拉”一样。
毕竟,纯粹的“男童骚扰女大学生”“男领导骚扰女下属”的话题显得太过普通,无论是推波助澜的媒体也好,网友的参与讨论也罢,有意无意中加入并放大“蜜雪冰城”的字眼,都让这个话题多了一个爆点。
但雪王毕竟是雪王,作为一个从“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魔性旋律走出来的热血少年,在过往的网络表现中积攒的人设让雪王或多或少有了消解负面的能力。
毕竟网友们哪愿意相信一个整天在网上插科打诨、集可爱与鬼畜于一身的“雪王”会“性骚扰”呢?
虽然事实上事件本身的确不能怪罪到蜜雪冰城身上,但脱离这件事上对雪王的戏谑与调侃,事件本身的严肃性也有着可探讨的深刻价值。
但男童的责任要扣到父母身上,不应该是网络霸凌幼童的理由,也不应该幼童本人来承担。
其次是相较于“蜜雪男领导骚扰女下属”非黑即白的不可讨论性,“三岁男童”事件或许更值得商榷。
毕竟所谓“3岁幼童性骚扰”这一说法成不成立暂且不论,但话题本就是一个拥有极大讨论空间,但却似乎永远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在该事件引发关注的当天,娱乐圈某女星#我三十几我也不是大人#的言论也登上了热搜。
▶ 图源:微博
虽然这两个话题完全属于不同的语境与维度,很难进行比较。也没有人会质疑“快三十了,我觉得自己不是大人,我会赖床,喜欢喝奶茶,会拖延,会跟父母领导撒娇”在特定语境下的正确性。
但不少人质疑的点在于,为何三岁男童“性骚扰”就是懂事了,而三十多岁的女性说自己“还是个孩子”一堆人觉得没错。
于是事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一个女拳主义者的过激反应”评价走向。不少网友纷纷为这个“多看两眼就是性骚扰的年代”鸣不平。
但不管如何,孩子有错是真,女大学生对一个3岁男童是否应过激值得商榷,但雪王是真的不懂“性骚扰”。
03
雪王的“豁免权”
这个时代,红与不红,仿佛都是一种悲哀。
尤其是对于品牌而言,当品牌的价值被流量裹挟,不红,意味着品牌传播的每一步都需要真金白银铺路。
而红,则意味着在享受流量红利的同时也要时刻准备着被流量反噬。
▶ 图源:第一财经日报
这便是李佳琦和花西子选择成为“网红”必须付出的代价。
蜜雪冰城的“代价”大抵也在于此,当2021年《蜜雪冰城甜蜜蜜》出圈的那一刻起,雪王头上的那一顶王冠就愈发沉重了。
正向上,当“爱整活”的雪王将娱乐化营销玩于鼓掌——线下总爱去其他品牌的门店撩架、线上阴阳怪气,即便一时“雪王黑化”都能引发全网关注。
反之,诸如“密封杯中疑似现蚂蚱”、“蜜雪冰城杯子里有一只完整的虫子”、“蜜雪冰城因饮品中喝出蟑螂”.......雪王没有一次逃过舆论的“讨伐”。
但不同的是,相较于喜茶、奈雪们遭遇翻车事件时的“人神共愤”,蜜雪冰城所引发的每一次争议似乎总能为它带来绝佳的广告效应。
网友们的理由简单且直接:
“蜜雪不嫌我穷,我有什么资格嫌弃他脏?”
“不是蜜雪冰城食材过期了,而是我来迟了。”
“低价”的蜜雪冰城在动辄30块一杯的奶茶界犹如一股清流,让“价格刺客”刺伤无数次的网友在获得这难得关怀的同时,也不忍苛责它的任何一次失误。
这显然超脱了过往任何营销学理论所能解释的范畴,让蜜雪冰城犹如开创了“土味潮流”的椰树椰汁一样,只靠一个低价足以成就独树一帜的“蜜雪式”样本。
显然,这一次的“性骚扰”事件,雪王的“舆论豁免权”依然奏效。
这或许就是品牌的弹性张力,靠着低价与雪王无厘头式的插科打诨在容忍度如此之低的互联网上游刃有余。
1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