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由抖音测评博主——@大虎课代表发起的“油橄榄提取物”讨论风波不仅引来业内多个美妆博主和配方师下场,也引发消费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这场关于油橄榄的“科学大讨论”背后,不仅暴露出一些植物提取物类原料核心起效成分的研究缺失,事件中反映出的美妆科学传播问题也值得深思。
01
你方唱罢我登场,
“油橄榄骗局”持续发酵
2月24日,@大虎课代表发布了一则名为《讨个说法,油橄榄骗局(上)》,在视频中直指某品牌涉嫌违规违法。
事情的起因为该博主自行购买了6款市面上较火的“油橄榄”产品(A***油橄榄精华、希**油橄榄精华、欧*油橄榄精华、安**油橄榄精华、朴*油橄榄精华、神***油橄榄精华),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其中4款产品中包含的橄榄苦苷、羟基酪酸含量不高。而且,其中一款美国C某某油橄榄精华,橄榄苦苷与羟基酪酸均未检出。
随后,该博主自费将产品送至中检科(北京)化妆品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检测,获得了相同结果。
“也就是说,这款C某某油橄榄产品没有放油橄榄”。大虎课代表总结,并表示,根据我国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化妆品行业备案要求,该产品好像违法了。
在视频末尾,@大虎课代表还四“问”品牌方:“1、是否承认自己的产品有问题?2、将如何处理消费者手中现有的产品?3、当前依旧在售卖的产品是不做回复继续售卖,还是下架改良?4、售卖该产品的头部主播们,选品标准是什么?是否要站出来给信任你的粉丝一个解释?”
该博主还将油橄榄类产品与近两年护肤圈大火的护肤公式相链接,认为“从两年前早C晚A开始,护肤圈像掉进魔咒一样,只要推出新的护肤概念就会迅速蹿红,然后用快速、强效的关键词去诱导粉丝,买你推荐的强功效产品,导致烂脸,继而再去卖修护产品,好一个消费闭环。”
伴随事件发酵,有两位带货主播被推上风口浪尖:一位是目前还在直播间内卖C某某产品的骆王宇,2月25日已将该产品从橱窗下架;另一位被点名的则是博主画梅,曾于2022年推荐过该产品并在日常直播中带货。但发现有粉丝差评后,做完售后之后再没有合作过。画梅还表示,无论产品是否用完还是摔碎,只要提供在画梅处下单记录截图,核实之后即可退款。
值得关注的是,骆王宇在将产品下架时还对该事件作出回复,其中着重讲述了油橄榄提取物。他表示,油橄榄提取物中包含几十种活性物,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酸仅是其中两个,没有这两个并不能代表它不是油橄榄提取物。并指出,以这两个活性物来判断是否为油橄榄提取物并不准确。此外,产品两种成分的化学分子式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一成分消失也不无可能。
2月26日上午9点,@大虎课代表再次发布标题为《回应来了,油橄榄骗局(中)》的视频,针对骆王宇的回应提出了十一点回应和质疑,其中包含“不含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酸是否可以被称作油橄榄提取物”、“化学改性是否合法”、“若不含两个活性成分,具体是哪个成分在起效”等问题。
在这条视频中,@大虎课代表还专门放出品牌官方2023年7月在小红书平台上的品宣截图,明确标注其油橄榄精华中含有较高的橄榄苦苷,类似截图不止一条。
截至发稿,@大虎课代表的油橄榄系列视频在抖音平台的点赞数共计5.5万,评论近7000条。
而此次事件中颇受争议的品牌也被消费者扒出为北美功效护肤品牌CSS(Cosmetic Skin Solutions),中文名为“希妍萃”,2021年全线上线天猫海外旗舰店。官方店铺中,CSS油橄榄精华售价326元/30ml,已售3万+。
目前,品牌方并未给出官方回复。
02
多个配方师、博主下场讨论,
当务之急是什么?
可以看出,“油橄榄精华”事件的子弹还未落地。不过,在品牌方发布官方声明解释之前,《FBeauty未来迹》注意到,对于这一热门话题,一众配方师、美妆博主已率先下场对该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大虎课代表出示的检测报告是否严谨?
匚斤心实验室创始人、知乎美妆领域科普主笔芒奇金告诉《FBeauty未来迹》,有关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酸的检测当前还没有明确标准。“他是用液相HPLC测试法来测试样品,但油橄榄精华是一个配方产品,属于分析化学的领域。产品里面是什么样的配方,是不是有一些类似结构都会影响到最终测试结果。”由于没有看到具体测试方法,以及整个样品处理流程,所以检测结果的严谨性无法轻易判断。
美妆博主黄政贤也在昨天发布视频称,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油橄榄叶提取物的原料组Eurol BT,测出来的色谱与标准油橄榄叶提取物的橄榄苦苷色谱不完全一致。故而,标定方式是不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对产品检测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能够统一标定的检测方式,才有继续“吃瓜”的意义。
其次,“油橄榄精华”中未检测出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酸原因比较复杂。
知名博主、配方师REX在微博表示,油橄榄提取物这类植物成分存在很多变数,核心的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酸都不是很稳定。“之前有其他品牌测了CSS都测得出来,突然测不出可能是批次原因,也可能是稳定性太差,或者换了供应商等原因。”
芒奇金也表示,羟基本身确实不太稳定,橄榄苦苷在一定条件下也容易被分解。“但无论如何,品牌在开发这两个配方标准时都应该做稳定性测试,从设计工艺、包装、储存环境上保护产品,确保货架期内的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时活性物还仍然有效。”
还有美妆博主分析,橄榄苦苷的结构式中多为羟基基团和酯基团结构,有比较强的还原性和弱酸性,对温度和碱性条件比较敏感。在对橄榄苦苷进行还原性检测时,通常会用金属离子做诱导氧化,配方中会加入大量锌离子,在没有其他还原剂保护时,很容易发生变化。
最后,既然CSS已经宣称产品中添加了较高浓度的橄榄苦苷,那么当务之急应当是品牌方出面,用拿得出手的数据来“自证清白”。
“既然当前出现消费者质疑,那品牌应该拿出强有力数据,例如检测数据、测试方法,以及如何做品控等。”芒奇金表示,原料供应商处每批测试的COA(Certificate of Analysis成分分析证书)中都会有相应的测试方法,确保该橄榄油提取物是由多种活性成分组成的混合物。
黄政贤也认为,此刻品牌方应该与原料商联合来举证,公布原料商的原料资料、品牌自己的产品资料、产品检测、原料检测,用统一标定的方式进行检测,才能够保证高可信度。
那么,跳脱出本次“油橄榄事件”本身,“油橄榄提取物”中若不含橄榄苦苷和羟基酪酸,是否还能被称之为“油橄榄提取物”?
“这就像老婆饼里没有老婆一样。”
芒奇金表示,所谓植物提取物,就是通过榨取或其他系统的方式,经过不同工艺,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化学物质的组合,并非一定要含有某些成分。“只能说油橄榄提取物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橄榄苦苷,其中活性成分的水平比例并无官方标准,值得参考的只有一些国际头部企业的数据。”
“但在未来,国家和行业或许能够形成一个统一标准。”他表示。
03
惰性化、浮夸风的科学传播
或将“反噬”品牌
面对此次讨论热度持续高涨的“油橄榄”事件,一些博主也表示“油橄榄本身便是一场流量狂欢”。
护肤博主miamaja表示,“不管什么成分,就是做产品的工具,不管什么产品也只是帮助皮肤变好的工具,不应该不断被包装炒作不成样子。”
如果不聚焦于某一个成分、植物类名词“造神”,而是根据产品功效,扎实地宣传使用方法、场景、面向群体、能够具体解决哪些问题。“但有些这么做的产品都悄无声息死掉了,能够蹭上热门成分热度的品牌还能活下去。”该博士认为。
“品牌方在品宣过程中,会不可避免为产品做一些市场化的语言修饰。”芒奇金也认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更应该从整体配方的稳定性、安全性、功效性来看,而并非单一追求某个成分。“原料功效不代表配方功效,反过来,一个配方功效需要很多原料组合去实现,这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合理认知,但很多消费者缺乏这方面知识。”
例如,在此次事件中,有不少网友表示,“好奇怪,我觉得莫名其妙好用,但是居然没有成分。”
而在品牌传播层面,为了方便触达消费者,短期内对产品有一定印象,往往倾向于从某一成分出发衍生整个宣传链路,更容易帮助消费者去理解。例如一些美妆品牌已成功与热门成分进行绑定,为自身建立起了强辨识度。
过去几年间在美妆企业们“卷科技”的背景下,这种科学传播打法似乎已司空见惯。
“本次事件,是对过往品牌们简单粗暴甚至取巧的‘惰性’科学传播的一次提醒。”某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研发人员评价。
当然,进化中的行业需要更多监督的目光,真理越辩越明。换个角度看,这次事件也给品牌方、达人们以及消费者们也提了个醒。
首先,品牌在主打某一活性成分时,需要有足够的证据链保证该成分的有效性,谨言慎行;其次,品牌与达人之间的沟通要更到位、深入,避免产品宣发或售卖过程中出现偏离,需要保证科学传播的一致性;最后,在选品上,达人也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选品机制,并且加以公布,有利于合作,构筑起一个更加透明有序的信息生态。
在“卷”科技、“卷”研发的行业大背景下,品牌相应的科学传播显然没跟上,很容易因为细节的不到位而引爆舆论场,出现品牌甚至一个品类的“反噬”。2024年,如何上好科学传播这门必修课,是摆在品牌面前的一大考验。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FBeauty未来迹(ID:F-beauty0312)
1人觉得好看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