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头版(ID:ceozhiku)
作者 |吴迪
2006年,中国最早的造纸厂——江门造纸厂正式宣布破产关闭,结束了其93年的造纸历史。
但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江门工业历史的旗帜,江门造纸厂不仅开启了江门工业化的进程,还哺育了一批后起之秀。
仅一年之后,纸业巨头维达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作为广东江门第一家成功上市的民营公司,它不仅接续了江门的造纸故事,并且更进一步,将“中国纸业大王”的荣耀带回了家乡。
创始人李朝旺也完成了阶级跨越,从一位农村小伙成为百亿富翁。
又是十七年后,也就是今年的8月24日,维达国际结束了在香港的上市历程,最终以每股23.50港元的价格购入11.107亿股,总价高达261亿港元的价格被华侨富商陈江和收购。
在这场收购中,李朝旺清空了自己的股份,最后收获约6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5亿元)的现金资产,为自己与维达纸业的故事按下了暂停键。但维达纸业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李厂长的出手,是为了让维达的故事更好地讲下去。
01
江门造纸的百年传承
作为我国最早的纸厂,江门造纸厂诞生于清末,历经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节点,经过多次扩建和改造,其不仅是我国四大造纸厂之一,更为江门积累了最先进的造纸机器和技术,奠定了江门以轻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体系,为江门留下了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
●不断扩建的江门造纸厂
1904年,江门造纸厂的创始人余觉之抱着"强国非大兴工业补救不可"的意志,自费赴日本留学。经过两年的韬光养晦,他决定发展造纸业,他认为:"民生日用所需,除布帛菽粟外,无重要于纸。而制纸原料尽可取材于内地,纸之销路不必仰给于外洋,比诸各项实业中似较有把握。"
1913年,江门造纸厂终于投入了生产,早在筹备之际,就引进了英国制造的二百匹马力煤气机一台、日本制造的日产5吨的圆网抄纸机一台及全套设备。在后来的发展中,又购买了英国制造的72寸长网抄纸机,为了积累技术,还聘请过多名国外的技师。
●江门造纸厂成立时期的资料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江门造纸厂于困境中求发展,不断积累技术,并始终与民族利益站在一起。解放后,曾为印刷《毛泽东选集》提供专用纸张。
改革开放后,江门造纸厂迈入鼎盛时期。广东省造纸业首条应用于平板包装纸的电子程序气压传统自动包装生产线和铜版纸生产线,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江门造纸厂。
到了90年代,江门造纸厂已成为一家能够生产各种薄页纸、高级纸、加工纸以及造纸机械设备的大型专业造纸企业,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生活用纸产能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生产基地”称号。
可随着广东省乃至全国造纸行业竞争加剧,江门造纸厂自2001年后步入衰退,并于2006年宣告关闭。
然而,江门造纸业的脚步却未停歇,存续近百年的江门造纸厂,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成熟的造纸基因,后起之秀们继续讲述着造纸的故事。
02
为盲残人求生存的好青年
作为中国卫生用纸行业销量最大的巨头之一,维达是江门造纸业“再出发”的范例。
维达的前身,是一家只有几十个盲残人的福利厂,名为“新会日用工业品厂”,曾在经营中资不抵债,连政府都放弃了,把它下放到街道。
它的命运本该同那时候很多徘徊在倒闭边缘的国企一样,慢慢消失在变革的浪潮中,但它尤为幸运,迎来了27岁的销售天才李朝旺。
●维达创始人李朝旺
80年代,改革的东风吹向大江南北,27的农村小伙李朝旺不忍这几十个盲残人失去工作,出身贫苦的他接手了新会日用工业品厂。但那时候,其实他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故事的转折出于偶然,那是在一次与香港客户的应酬上,李朝旺被客户的小包装纸巾吸住了眼球。要知道在当时小包装纸巾并未在国内盛行,甚至几难见到。
事后,李朝旺回到新会,四处打听都没有找到这种方形的纸巾,终于他在上海找到了这种80%供出口的“雪花牌”便携纸巾,凭借江门和工厂良好的造纸基础,他顺利拿下了其广州代理权,一年时间厂子的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面对大好的商机,李朝旺决定自己打造品牌,投入自己的生产线,并在1987年推出了1毛1包的威牌纸巾。
为了迅速抢占市场,李朝旺想到了五星级酒店这样的高端用户。他把纸巾印上酒店logo,让其具备产品和广告的双重功能,纸的销路瞬间被打开了,高端卷纸也应运而生。
1990年,李朝旺引入台资,正式成立维达品牌,资金、技术和设备的短板迎刃而解。解决了生产问题,李朝旺当机立断搞起了营销,他放出狠话:“卖了底裤也要打广告!”砸下10万元,让维达出现在热播港台剧中,10吨的原纸瞬间卖光了。
在此后的十年里,维达成为中国造纸业首家采用100%进口原木浆的生活用纸企业,并开始自己建设造纸厂,不再引进原供应商,生产、销售实现一体化。还先后冠名、赞助支持国家足球联赛、排球联赛,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赞助商。
2000年,维达推出了180g(实际标注150g让消费者超预期体验)的三层纸,迅速形成口碑效应,在市场一骑绝尘。这一年,麦当劳的中国餐厅也成了它的客户,这条消息还登上了《人民日报》。
2007年,维达问鼎港交所,成为江门首家上市民营企业。
至此,李朝旺功成名就,“中国纸业大王”的称号也花落维达,完成了从盲残人福利厂到上市公司的华丽转身。但这还未到维达的巅峰,上市后,维达则在李朝旺的带领下走上了资本运作道路,逐渐与国际化接轨,开启了新的故事。
03
维达,借势的高手
维达的成功,引起在世界各地跑马圈地的瑞典SCA公司(欧洲最大的私有森林所有者)的注意。
2004年-2005年,将亚太区总部设立在上海的SCA,需要一个抓手来赢得中国市场。此时,走高端路线的维达比心相印、清风等品牌更合适。
对维达而言,SCA拥有优质的木浆,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多年在世界各地收购建立的庞大纸品和护理品牌矩阵,这绝对是一个宝矿。
而且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现代化企业,SCA借助信息技术系统的高效现代化管理,也很值得维达的学习。
这是一次双赢的合作。在维达国际上市前,SCA入股维达,持股约20%。此后,SCA通过两次增持、一次要约收购,于2013年9月持股比例攀升至51.40%,成为维达控股股东。
SCA的加入,顺利让维达从一家纯中国公司跃升为国际公司,根据此前的调研数据,在2015年到2022年里,维达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占有率连续8年都一直位列第一,2007年公司上市时营收不到18亿港元,但2022年营收就超过了194亿港元,15年时间涨了近11倍。
维达业务的节节攀升,带来了市值的一路增长,也让SCA获得了10年近10倍的投资收益。
●图源:维达官微
不过到底是由于原材料纸浆价格的持续上涨,加上纸品行业本身门槛不高,维达的护城河并不深,不断涌现的新兴品牌和产品。维达的净利润在近两年来大幅下跌,在2017年营收增速出现放缓,2020年增速下跌至2.2%。2020年,维达净利润尚还有近19亿港元,短短3年后,净利润仅约2.5亿港元。
利润的下滑,是Essity(2016年,SCA将卫生健康和生活用纸业务分拆出来组成的公司)想脱手维达的契机。
根据媒体的报道,在Essity对外公开出售维达的意向后,全球硬木纸浆生产商SuzanoSA、贝恩资本、CVC、DCPCapital,以及两大印尼财团金光集团和金鹰集团等多家知名企业都抛来了橄榄枝。
金鹰集团用261亿港元的价格,成为最终买家。
对维达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历史宿命感,又无比幸运的结局。同百年前江门造纸局的创始人余觉之一样,金鹰集团的老总陈江和也是一名华侨。
至此,中国纸业巨头也从姓李改为姓陈。
04
相似的历史
我们的造纸故事,以华侨开始,也以华侨结束。
不同于余觉之祖籍江门的身份,陈江和的祖籍是福建莆田,但相同的是,他们对于故土都有很深的情感,曾有媒体报道,陈江和是对中国捐款最多的海外富豪,他在中国境内累计捐款超4.5亿元人民币。
陈江和的故事,同李朝旺一样传奇且励志。陈江和的童年也是和贫困作伴。其父陈金荣赴印尼打工,靠卖零配件和汽油为生,由于家境困难且父亲健康堪忧,17岁的陈江和只能辍学扛起家庭的重任。
1967年,他踏上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开始为石油公司做零配件供应商,到经销发电机、炼油厂设备,后来再将业务拓展到为石油公司做承包商。
●陈江和,出生在1949年
1983年,陈江和的"金鹰"已发展成为一家资产几近一亿美金的中型企业,经营范围也已拓展到了为石油公司承包工程、夹板厂、棕榈油和地产等领域。
2000年左右,金鹰集团进军纸业,转型成为资产规模超过200亿美元的综合性跨国工业集团,业务涵盖林浆纸、粘胶纤维制品、棕榈油加工、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等领域,销售区域覆盖印尼、中国、巴西、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及地区。
在陈江和的奋斗下,金鹰集团一点一点成长起来,2006年,陈江和以220亿美元身家荣登印尼首富。
根据公开资料,陈江和的女儿陈昱廷(也是金鹰集团中国区董事长)通过一家名为Beaumont的公司从2023年9月开始陆续购买维达股份,最终持股7.69%。之后便是陈江和通过金鹰集团旗下的亚太资源集团收购Essity和李朝旺的股份,彻底掌控维达。
对于金鹰集团而言,其收购维达的战略意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凭借自身的原料成本优势,从而提升维达国际的盈利能力。金鹰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林浆纸一体化制造商,其入主维达国际后,可以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为维达国际提供更稳定和成本效益更高的原料供应。
第二,是为了市场扩张。金鹰集团看好中国生活用纸市场的发展前景,维达国际作为行业内的知名品牌,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可以帮助金鹰集团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国市场,扩大其在生活用纸领域的市场份额。
总体来说,维达国际的出手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公司发展阶段做出的战略选择,而收购方金鹰集团的战略意图则是基于其产业链整合的优势和对中国市场的长期看好。
在这次利好双方的买卖中,未来维达国际能否再次腾飞,值得我们期待。
05
写在最后
广东省江门市的百年造纸史,也是中国华侨史、革命史、工业史、商业史的剪影。
孙中山先生曾说:“华侨是革命之母。”都说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作为中国第一侨都,江门这座城市有过太多的辛酸。
1279年,崖山海战,南宋抗元失败,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殉国。赵匡义的第十一世孙、上柱国大夫赵逊崖投海殉国前把两个儿子留在了江门,但同时也赋予了这里的人们不屈与爱国的精神。
1662年和1664年,清政府颁布两次“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让当地民众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墟顶老街尽毁,所有店铺被焚毁,只留下废墟一片。
●如今的江门三十三墟
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屈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让江门人有着“走出去”的传统与基因。
在江门的百年造纸史与维达的崛起中,我们能看到三段不尽相同又接续奋斗的商业故事,以及华侨们“走回来”的桑梓情怀:
余觉之为民族崛起而投身实业,集200多个爱国华侨、侨属的意志,为江门与民族打下了工业基础,但他本人长期为国奔走,积劳成疾,最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58岁。
李朝旺为盲残人求生存,接手了看不到希望的新会日用工业品厂,在该引入外资的时候就放开掌控权,该清退股份的时候就潇洒离开,赢得百亿家资。
陈江和为改变命运而奋斗,在创业之初就提出了"利民、利国、利业"的"三利"经营原则,并对中国的公益事业热心参与,鼎力支持北京奥运的开展,被誉为华人之光。
20世纪初,大批侨乡人在华投资建厂,江门造纸厂、江门造船厂、江门肥皂厂、江门火柴厂等一批当代奠基性的工业厂房拔地而起,自南向北溯流而上。
如今的江门河南岸,形成了一条一路北上的江门百年工业时光隧道,它们储存着江门独特的工业记忆,也承载着民族企业家们为民做实业的美好愿景。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