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李东阳朋友圈(ID:LDYMarketing)
作者 | 李东阳
封面 I 比亚迪官微
车圈的参差有时真的大到难以想象!
之前我写了保时捷售价跌破40万的分析,评论区纷纷感慨“小米们”居功甚伟,让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了呜咽。
紧接着,小米81万的跑车发布,又有人惊呼“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其实价格只是一个领域的趋势变化侧证,国产车摸着外来品牌过河,然后完成超越已成为不争的车圈大战略。
图源:微博@比亚迪汽车
比亚迪用实际行动加以说明,刚刚过去的10月,比亚迪公司新能源汽车产量53.61万台,同比增长74.63%;销量50.27万台,同比增长66.53%。
单月销量50万台,是比亚迪的最佳表现,同样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历史新纪录。
放眼全球范围,或许只有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能与之一战。
王传福曾说:未来引领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
从近两年的车圈品牌的沉浮起落来看,这或许真不仅仅只是一句强灌鸡汤的野望。
01
比工迪,下一步迈向世界第一
冰冷的数字里藏着比亚迪励志的奋斗史,要知道在5年前的2019年,比亚迪全球汽车销量只有46万辆。
而现在,比亚迪员工总数突破90万,技术研发人员近11万,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
狂飙仍在继续,9月份的比亚迪销量刚刚突破40万辆,同样是创纪录的表现,而10月份的更进一步使得其多了些幸福的烦恼。
11月2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何志奇在微博发文:“8-10月,三个月提产近20万台,整车加零部件招聘近20万人,各基地都处于满产状态。”
图源:微博@比亚迪何志奇
放眼2024整年,前10个月比亚迪的产量为3297044辆、销量为3250532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着大幅领先。
预计今年又是年销蝉联冠军的一年,比亚迪真正意义上扛起了中国车企半边天。
从细分领域来看,插混汽车的增速极为突出,而纯电却有所放缓,带着油箱的新能源车优缺均衡,越来越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
中低端市场的霸主地位依旧稳固,王朝网和海洋网一共贡献了48.34万辆。
高端市场稍显不足,仰望、腾势和方程豹三驾马车增长平缓,仍有探索空间。
之前我说过,在汽车领域,价格是高端的面子,是自己定的;而销量才是高端的里子,是消费者给的,这是比亚迪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
一直以来,比亚迪和特斯拉的是人们比较的对象,但如果细究其的发展之路,你会发现其实比亚迪的目标一直都是取代丰田的地位。
王传福曾设立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计划在2025年超过丰田,成为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比亚迪又视丰田为老师,将丰田的王牌模式“成本 + 效率”加以复刻,并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
图源:比亚迪官微(下同)
例如其对新能源车的 “三大件”,即电池、电机、电控强调自主研发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简便的控制成本。同时推出全系列车型,让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得以满足,如今高端市场的羽翼渐丰,也保障了较高的利润率。
再看其全球化扩张战略,与丰田走过的路极为相似,比亚迪采用直接出口与海外经销商共营,也积极实现本地化策略,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
数据显示,今年1—9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出口达29.8万辆,同比增长100%。目前,比亚迪已进入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匈牙利投资建厂,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崭新名片。
所以说,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轮回,现在不少燃油车放下身段主动开始学习新能源车,这不是什么值得讽刺的点,这背后藏着市场的终极定律:
没有人会一直在顶峰,但总有人会在顶峰。
02
业绩超越特斯拉,比亚迪建起护城河
特斯拉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双子星,长期代表着两种汽车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10月30日,比亚迪公布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营业收入为2011.25亿元,对比特斯拉的25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93.5亿元),比亚迪季度营收首次超过特斯拉。
这是一个显著信号:中国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正日益增强。
但老对手特斯拉的心态较为乐观,在净利润方面其依旧领先,而且马斯克表示:“尽管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严峻,但由于成本较低的汽车和自动驾驶的到来,特斯拉明年的汽车销量有望增长20%至30%。”
双方之间的较量远未停止,但比亚迪也有自己的杀招。
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是比亚迪的根本优势所在,这是真金白银堆砌出的护城河。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高达333.19亿元,同比增长33.6%,创历史新高,同期比特斯拉多花了百亿。
有人说,比亚迪是车圈的华为,至少从科技生态和研发投入来看,二者有着不少相似性。
现在比亚迪的“技术城墙”中,有刀片电池、易四方、“云辇、DM技术、e平台3.0等核心技术,王传福曾打趣道:“比亚迪有技术‘鱼塘’,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市场需要时,我们就会捞一条出来”。
除此之外,比亚迪贯彻了老祖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
还记得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时,王传福喊出了那句:“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正所谓格局决定成败,除了公开场合赞扬友商,比亚迪追求合作的精神同样值得点赞。
今年3月,比亚迪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在乘用车、商用车场景应用、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物资采购、综合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更重磅的在8月,比亚迪方程豹与华为乾崑智驾正式官宣合作。双方将携手赋能方程豹品牌,一同打造全球首个硬派专属智驾方案,这两位的强强联合让不少人感叹车圈大结局来了。
10月份,比亚迪又与OPPO达成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手机与汽车的互融开发。
这一系列组合拳,在车圈内卷氛围浓厚的背景下,显得极为珍贵,有趣的是何志奇分享过有关“卷”的看法:“不遗余力投入,要卷就卷技术。”
回看比亚迪的这一系列操作,正是选择了提前种树,才有了后续乘凉的时间和空间。
03
新能源的全球化征途仍面临挑战
比亚迪的销量奇迹背后,其他车企也在不断摸高。
如奇瑞提前完成了200万辆的年度销量,新能源车月销达到了7万辆以上;极氪10月卖了2.5万辆,同比增长92%;理想汽车月销再次突破5万辆等。
据乘联会数据,预计10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约220万辆,同比增长8.2%,环比增长4.3%;新能源车零售销量预计可达到115万辆,环比增长2.4%,渗透率达到52.3%。
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态势已锐不可挡,结合各地以旧换新政策预计年末还有增长空间。
蔚来汽车CEO李斌曾说:“最多两年时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就会超过80%。
新能源光芒绽放下藏着落魄的燃油车背影,保时捷售价跌破40万足以说明问题。
更棘手的是燃油车仿佛陷入恶性循环,价格下探挽不回消费者芳心,反而刺伤了品牌价值、损害了经销商利益。
眼看着大势已去,不少欧洲车企干脆硬刚到底,选择放缓电动化进程,前段时间欧盟更是动了修改“2035年禁燃令”的心思。
事实上,自从“2035年禁燃令”通过后,这一决议引发的争议就从未停歇,毕竟欧洲是全球燃油车最强的领域之一,这般“自废武功”的操作难免会损害自身利益,更何况在电动化领域目前燃油品牌优势并不明显。
或许在未来这一政策会有所松动,各大车企会探索出新的路径来更新换代。
硬币的另一面,10月31日,欧盟正式通过了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的法案,为期五年,具体是在原有10%税率的基础上,上调至17%—35.3%。
其中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3家中国电动汽车抽样企业税率分别为17.0%、18.8%、35.3%,而特斯拉仅仅只有7.8%的税率。
背后的缘由不用多解释,物美价廉的中国汽车杀伤力太大,“公平”是有弹性区间的。
不过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也在打圆场,因为他们希望与中国车企合作,不少品牌同样认为如果不合作,单靠自身发展电气化过渡太漫长。
可以肯定的是,当这些国家层面的阻挠逐渐放大,国产新能源的出海路将会越来越难走,未来还需未雨绸缪,警惕不讲武德的操作。
但这同样也是一种畸形认可,打压的背后是深入骨髓的恐惧。
正如尼采的那一句: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
0人觉得好看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