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观点:不到万不得已我很反对品牌换logo。
不过,向来“爱折腾”的西贝显然不这么认为。
去年底,西贝莜面村官宣品牌更名为“西贝”。同时,品牌标识也进行了焕新升级,原有的“西贝莜面村”LOGO被全新的“西贝XIBEI”所取代。
不怕大家笑话,我也是从西贝那则官宣消息里才猛然发现我此前一直念的西贝xiao(筱)面村,原来正确的读法是西贝莜(yóu)面村。
当然,这样读错的不止我一个人,打开互联网你会发现和我一样读错的朋友非常多。客观来说,在不借助任何辅助查询的情况下,莜(yóu)字的确触碰到了许多人的知识盲区。
单纯从品牌传播的角度讲,这样的生僻字并不适合出现在品牌logo标识里。
不过圈里人都知道,西贝之前经典logo是由世界知名WPP集团旗下的朗涛设计,而备受喜爱的“I Love 莜”超级符号与爱心小厨IP则是国内鼎鼎大名的华与华操刀,并且一合作就是10年。而设计的初衷,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教会大家认识莜(yóu)这个字。
毕竟10年前作为一家定位西北民间菜的品牌,莜面作为西北的一种特色面食,的确也非常适合出现在logo里。
那为什么现在西贝又要换logo了?
我敢肯定,这一定不是华与华的主意,毕竟华与华从来都主张品牌资产持续积累,那原因就只能从西贝自身找了。
01
表面换logo,背后是品牌变了
大众对伟大品牌的变革向来具有感知上滞后性的。而LOGO,恰似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的变革往往深藏于水下。
2021年3月30日,雷军在春季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新LOGO。新LOGO的色调和标志性的“MI”字样保持不变,只是轮廓从直角变为了圆角。变化虽小,来头可不小,小米这款logo是由日本国际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亲自操刀,历时3年花费200万完稿。
彼时全网充满了不解与调侃,纷纷提醒雷军是不是被骗了。直到3年后当小米新logo以极度优雅适配的方式出现在小米SU7上,大众才恍然大悟,原来雷总当年赌上“全部声誉”最后一次创业在换logo的那一刻就埋下了伏笔。后知后觉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圆形符号的无国界感背后,正是小米全球化野心的隐喻。
和小米一样,西贝换logo其实也藏着创始人贾国龙的野心。2025年西贝变了,“去品类化”是贾国龙接下来的规划之一,而换logo正是西贝从西北菜向国民餐饮品牌前进的第一步。
正如贾国龙坦言:“我们要做国民品牌,而非地域专家”。如同被咬掉一口的苹果logo蕴含的“创新”与“颠覆”理念,西贝logo中去掉的“莜面村”也包含了西贝从西北菜第一品牌到国民餐饮品牌转变的决心。其中囊括的普适性“欢聚”概念不仅是西贝对当下情绪消费的满足,也是品牌走出国门的必要条件。
于西贝而言,logo的变化绝非拿掉几个汉字,而是品牌战略的深层蜕变:即一个国民餐饮品牌打开了一扇通向亿万家庭的窗。
02
找准生态位,是品牌转型的关键
品牌的进化轨迹,最终都会回归到消费者的生活轨迹中。
正如段永平所说,做企业非常简单,就是要看重消费者导向。虽然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大多数企业都更偏向于生意和赚钱导向。但只要市场足够大且时间足够长,什么时候介入都不算晚。
从西北菜到国民餐饮品牌,西贝的改变亦是如此。
一方面,回归到西贝的菜品本身,其转型的原始驱动力,就来自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市场反馈:“西贝你应该做家常菜餐厅啊!”“家人都来了,菜还是西北菜,难道你只欢迎西北家庭吗?”“家常菜才是基业长青的王道,西贝作为37年的老牌餐企,肯定明白这个道理”……看得出来,西贝转型本质是在重构品牌的"消费坐标系":将价值锚点从"西北地理坐标"转向"亲朋情感坐标"。
另一方面,要回到消费者主导的行业坐标去看。一个共识是,餐饮以品类定义品牌的单品红利时代已经过去,尤其是对于低客单价餐饮,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好不好吃,划算不划算,并不在意菜系与品类。所以我们看到海底捞开始卖烤肉、酸菜鱼品牌"鱼你在一起"开始卖小鸡炖蘑菇、贵州酸汤牛蛙等。
西贝改变亦是这一共识下的产物。一个有力的佐证是,春节期间,西贝推出的新烤鸭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欢迎。“烤鸭真心不错,特别是鸭饼很好吃。”“烤鸭新品我已经吃了两次,外焦里嫩。”“吃个烤鸭,还给表演个魔术!情绪价值嗖的一下就拉满了!”
正如贾国龙所说,“烤鸭是中华名菜,西贝XIBEI上烤鸭,是西贝里程碑式的大事,打开了西贝品牌的想象空间。”
事实的确如此,销量给出了最好的证明。据了解,西贝新烤鸭春节期间在六里桥旗舰店、上海东方路店开售,单店创造单日售出131只烤鸭的纪录,在六里桥店累计销售已超1000只。在大众点评上,西贝新烤鸭的5星好评率为90%。
你看,消费者并没有因为大众印象中的西北餐饮品牌卖烤鸭而不去选择,只会因为好吃与否选择是否买单。
这无疑再次验证了“消费者导向下的品牌重塑”的正确性。
03
爱折腾,是企业家的精神底色
企业界有个共识:品牌怎么样是由企业家决定的。
无论是互联网巨头阿里、跨界颠覆者小米,它们的成功都印证了一个真理:机会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打破舒适区、在危机中重构自我的“不安分者”。
从创业之初的中国黄页到1999年抓住中国电子商务的空白,到几天之前阿里宣布未来三年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每一次“巨人转身”的核心都在于主动创造需求而非被动等待,也是马云的远见。
小米更是如此。向来信奉“顺势而为”的雷军在2010年智能手机红海一片时,通过互联网直销模式以极致性价比迅速占领市场;当手机市场饱和时,又孤注一掷投入造车。这是雷军的“不安分”,亦是小米成功的密码。
西贝的成功亦是如此。从1988年从内蒙古以20平米小吃店起步,到1999年进军北京,定位西北菜差异化赛道;2014年推出“三代店”模式;2017年聚焦“儿童友好餐厅”。每一次的“不安分”背后都是贾国龙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察觉。
如今西贝又将这种“不安分”发挥到极致——换logo、上新烤鸭,更悄然在门店挂出“亲朋欢聚”标签拓宽赛道。
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正如贾国龙自己所说,“大概是半年前,我回归核心业务,就对西贝的现状进行评估”。
不过如果你了解贾国龙的经历,对西贝的“不安分”并不会感到奇怪。
从内蒙古临河县20平米小吃店到年营收62亿的餐饮帝国,贾国龙的创业史写满折腾的烙印:90年代在深圳、北京连亏200万做海鲜酒楼,最终悟出"做自己基因里的生意";2010-2013年间四易招牌,用十年学费买来品牌认知的顿悟;九年投入数亿试水众多项目,他说:"餐饮没有终局,只有持续迭代的进行时"。
2025年的贾国龙再披战袍,西贝的变革节奏明显加快。除了前文提到的换logo等品牌层面的重构,贾国龙还对西贝总部进行了改组,成立了7大项目组织以分管西贝各业务板块,且团队均为90后。
可以预见,西贝新十年的伏笔已经被爱折腾的贾国龙在此时此刻埋下了。
用贾国龙自己的话说:我天天都在白日做梦。乔布斯、马斯克的那些特质,我觉得我也有点。有时候,我觉得我与他们的性格、特质、思维方式特像。
贾国龙的“感觉”没错。从1976年乔布斯在车库里组装成第一台苹果电脑到2007用iPhone颠覆通信规则,爱折腾的特质几乎伴随了乔布斯一生。"科技狂人"马斯克的人生剧本更是如此。从SpaceX到特斯拉,数不清的例子都在验证这位“白日梦想家”的不同。
他们用各自的人生轨迹诠释一个真理: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既有秩序的突破,而伟大的企业精神内核,永远跳动着不安分的脉搏。
04
穿越周期,中国品牌的新挑战
永远不变的,从来都是变化本身。
不可否认,从新能源到AI,当下中国新兴产业的爆发是极具活力的。但也无法忽视一个事实:全国工商总局2024年数据显示,最近5年退出市场的企业平均寿命为6.09年,但中小企业生存时间在5年以内的占比超过60%。这一数据远低于欧美、日本。
一个问题的解决尤为关键:中国企业如何才能穿越周期,取得长足发展?
笔者看来,西贝与贾国龙提供了两个维度的可参考答案。
其一,品牌穿越周期的核心:因势而变。
西贝2025年的战略焕新提供了一个视角。从2014年以“I Love 莜”超级符号让彼时全新的西贝三代店成为商业综合体中的明星,到2025年开启新十年,提出“欢聚餐厅”定位,从“西北菜”转向家庭聚餐场景。背后是对亲子经济、体验经济等消费趋势的敏锐响应。很大程度上,这种从品类创新到场景创新的转变,是西贝在餐饮业周期波动中保持增长韧性的关键。
这也是西贝给予友商穿越周期的示范,即动态适配市场,通过场景拓展和模式迭代应对市场环境变化。
其二,品牌长期主义的根基:回归消费者。
世界范围内看,可口可乐以“快乐水”定位贯穿百年,让产品升级为文化符号般的存在,本质上是对每个时代消费者需求与文化深刻洞察的结果;麦当劳以“品质、服务、清洁、价值”理念驱动标准化运营,确保全球门店口味一致,本质也是对消费者核心诉求(品质、安全、性价比)的持续回应。而在国内,已经37岁的西贝在品牌长期主义的发展上显然具有参考价值:2025年的一系列变革,同样是深度绑定消费者的过程:以品质为底线,以情绪价值为延伸,构建不可替代的品牌资产。
就像贾国龙曾说过的:“我们需要在‘做好、做久、做大’之间重新排个序。把‘做好’排在第一位,‘做久’排第二位,‘做大做强’往后排。”本质上来说,做好即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
而这也是西贝给予中国品牌跨越周期的另一个启示,需摒弃“流量思维”,转向“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思维”,在变化中坚守“为消费者创造长期价值”的初心。
本文由首席营销官入驻KOL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头版(ID:ceozhiku)
你的评价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
推荐案例
说点什么
案例精选
更多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