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小米SU7高速惊魂,雷军造车陷入最大危机

原创   2025-04-03   10:10
0
0
0
15368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品牌观察(ID:pinpaigcbao)

作者丨王晖


关于3月29日小米SU7高速上碰撞爆燃的重大交通事故,小米官方终于在今天(4月1日)回应了。


中午12:46,@小米公司发言人 公布了事故相关细节,比如自燃车辆是小米SU7标准版,比如车辆曾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但在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驾驶员接管后,车辆进入了人驾状态;再比如,碰撞前后的行车数据……


▶  图源:@小米公司发言人


但对于网络争议的两大焦点“车门为何锁死”“电池安全设计是否有缺陷”,小米目前没有明确回应。


而再看网络流传的惨的事故现场照片,相信不少人对小米SU7,会心有余悸。


▶  图源:微博@飞杨看市168


这或许也给雷军提了个醒,从小米SU7到SU7 Ultra,再到最新曝光的小米 YU7,在网络声量和市场销量一路狂奔的同时,小米汽车必须直面的还有生死课题。



01

小米SU7,冰火两重天


2024年3月28日,小米SU7以“年轻人第一台新能源车”之名横空出世,发布会后仅4分钟,大定订单突破1万台,27分钟内突破5万台,市场反响热烈,堪称“国民神车”。


然而,或许是某种巧合,整整一年后的3月29日,一场“高速爆燃致3人死亡”的事故,将这款明星车型推上了风口浪尖。


目前已知的信息是,由于事故车辆撞击了高速公路中间护栏,随后电池爆燃导致火势迅速蔓延,车辆上的三人全部遇难。


逝者是3名年轻女性,当天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加考编。


从照片网络疯传的图片可以看到,事故车辆已经烧到仅剩车架,车头全部被毁,赶赴现场的华瑞医院工作人员更表示,赶到时,前排两人已经被“烧没了”,都足以说明这场事故的惨烈。


▶  图源:正在新闻


社交平台上,一位自称是遇难者家长的网友更是直言,“不成熟的东西为什么要推出来害人,我孩子死的冤,雷军,我还是你的粉丝,你必须给说法”。


▶  图源:抖音


该网友还在短视频中提到,“车锁未解锁,无法打开车门逃生”、“不是说倒置电池不会烧到上面的吗?”


另一位认证为“当事人家属王女士”的网友,则在微博表示“从事件发生到现在,小米从来没有人联系过我,也没有给我来过一个慰问电话”,打脸了小米官方“与事故遇难者家属取得联系”的说法。


▶  图源: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一向在微博活跃的雷军,今天破天荒地没有发文,但评论区已经沦陷,不少网友希望他能站出来发声回应。



从此前的“黑科技”到如今的“黑新闻”,小米汽车可以说陷入了冰火两重天。


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交通事故,车企都要承担连带责任。


但是,回想在发布会上雷军号称小米SU7经过了“全球最严苛的电池安全测试”,再看此次事故中的熊熊大火和三个逝去的年轻生命,这无疑让小米汽车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口碑危机。



02

击碎新能源的“安全”神话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发展至今,“自燃”问题一直是车企的心腹大患,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电池的“热失控”。


无论是碰撞、挤压、针刺等外力作用形成的机械电气诱因,还是电池的过充、过放、快充等形成的电化学诱因,都可能引起电池温度过高出现“自燃”情况,一旦出现事故,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这也是很多人对新能源汽车心生忌惮的关键因素。


或许港片中油车碰撞后汽车爆炸是艺术效果,但新能源汽车出事故后起火的案例,其实并不少见。


比较轰动的莫过于2022年林志颖驾驶一辆白色特斯拉失控后撞上隔离带起火的消息,当时林志颖父子都在车上,两人一度卡在车内,被现场民众拉出,林志颖更是伤势严重,满脸鲜血,一年后才复出。


2025年3月25日,一辆蔚来ES6在成都街头撞上护栏后失控,正面撞上一辆正常行驶的零跑汽车,导致蔚来ES6起火,事故导致五人受伤,所幸都没有生命危险。


有人进行过统计,长城欧拉、上汽荣威、海马、吉利、奇瑞、宝马等新能源车型均发生过自燃情况,有的在充电中,有的在停车中,有的在行驶中。


既然电池是消费者的最大顾虑,那么在营销时,车企都会不约而同地强调其安全性。


比如小米SU7标准版就号称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一款以成本低、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著称的电池,比三元锂电池更稳定,自燃风险更低。


此外,小米SU7还表示行业首创了“电芯倒置技术”,即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


▶  图源:微博@小米汽车


甚至,有博主还对小米SU7电池包进行了实弹射击测试,称小米电池包在连续三次枪机测试后毫发无损,直呼“安全性能是业内顶尖的”。


但这些测试,,显然并不能适用于极端撞击场景。


而一场三人丧生的事故,这这些“安全神话”彻底击碎,让人很难再对小米汽车的技术和性能保持绝对信心。


由于事故发生在SU7交付高峰期的4月初,若调查结果指向设计缺陷,小米全年35万台的交付目标,恐怕要泡汤了。



03

品牌信仰

也是小米“致命弱点”


网络上,在人们围绕小米汽车性能安全大讨论时,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声音,不少人质疑车祸事故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对小米喊打喊杀。


而有人一针见血地表示,小米汽车不能只吃流量的红利,拒绝流量的黑利。



我们不止一次说过,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是蜜糖,也不可以是砒霜。


当小米的新车型屡屡创下销量神话,当人们呼唤雷军生产卫生巾、懒人洗衣机等产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随波逐流,而是形成了“品牌信仰”。


这种狂热的追捧,很容易让人自发地放大小米的优点,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消费逻辑,比如再安全、再智能的汽车,行驶中也有隐患。


这让人想到此前小米SU7 Ultra交付后,有人下赛道撞上了围墙,有人在城区道路上狂飙303km/h,这无一不是对小米SU7 Ultra“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1548匹马力、1.98秒零百加速、350km/h极速”等营销卖点和性能参数的追逐,却忽视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的教训。


图片

▶  图源:大河报


而赛道首撞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和雷军才呼吁“下赛道,要参加正式培训”,未免为时已晚。


正如此次碰撞爆燃事故,有人指出,用户手册中有提示,“当全车上锁后,如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您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


但我们有理由猜测,这些真正关系安全的事项,用户在提车时并没有被提醒过,所谓用户手册,也不过是一个“免责声明”。


除了引发大众对小米造车技术的质疑,此次事故更让消费者担忧,小米汽车所谓的“性价比”,是否等于低质?


其中就有人质疑,小米SU7 的Pro版和Max版有激光雷达,标准版只有纯视觉方案,正是小米为了节省成本,才酿成了这场悲剧,直击小米“性价比”策略的软肋。


更致命的是,电动车安全是消费者底线,一旦失守,再多的“性价比”都是空谈。


不得不说,小米SU7的事故,是新势力造车狂奔路上的急刹车。


当车企忙着堆砌屏幕、语音助手和自动驾驶时,是否该回头看看,车门的机械开关、电池的物理防护、碰撞后的逃生通道等等,这些“不智能”的基础安全,才是真正的“黑科技”。


再酷炫的智能体验,也抵不过“活着下车”四个字的分量。


*编排 | 三木  审核 | 三木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