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京东健康正式于香港上市,发行价为70.58港元/股,若不行使超额配股权,以及扣除上市费用支出,募资净额264.57亿港元。
上市当天,股价收涨近56%收报 110港元/股,总市值超过3400亿港元,超越阿里健康,成为港股市值第一大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
疫情所致,京东上市敲钟仪式安排在了北京亦庄总部。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致辞时,特别感谢了刘强东:“正是他的战略格局和超前眼光,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更踏实。”
回顾2013年,京东曾先后两次派出考察团队,研究布局医疗健康产业的可行性,都得出同一结论:“太难了”!彼时,刘强东力排众议执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医药行业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机会巨大,你们要么做成,要么换人。”
2014年2月,医疗健康成为京东的独立类目进行运营,京东健康进入早期探索阶段。直到2017年7月,与江苏省泰州市政府达成“健康泰州”战略合作,才标志着京东健康正式成立。
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健康营收 132亿元,年活跃用户数超8000万。
健康医疗中的“后来者”
商业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得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理”,即一个人如果要成为某个领域的顶级专家,那就要持续专注至少1万小时的锤炼,换算成工作日的话,需要五年。
如若用企业的视角来衡量,能称得上管理学家大师赫尔曼·西蒙提出的“隐形冠军”,一个公司最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沉淀。
环顾京东健康四周,早已强敌环绕,京东健康凭什么突出重围、后来居上?
垂直互联网医疗创业公司,起步早,多数以在线挂号、在线咨询为主,早期是流量玩法结合医药广告变现。
2009年,我国首家网上药店资质牌照下放,但在2015年前政策一直未放宽,直到当年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诞生,中国“互联网+健康医疗”产业进化到新阶段,而后无论国家政策都在给互联网医疗“松绑”,比如到现在已经可以在线购买非处方药、在线复诊、部分地区医保接入互联网医疗等等。
国家积极正向引导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也释放了行业红利。京东健康似乎早期预见到上述产业融合趋势,入局时就拿下来了医药电商牌照,且获得了首批互联网医院资质,构建了“医+药”的产业链闭环,这可从业务横向广度与纵向深度来理解。
京东健康招股书中商业模式构成
简而言之,京东在供应链体系方面的能力,在各业务板块得以被充分利用、发挥出最大价值。在零售药房方面,形成京东健康以B2C(自营)、POP(平台)和O2O(全渠道)相结合的运营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
整合线上第三方医药品牌商家及线下药店资源,与自营京东大药房形成互补,并开辟了线上至线下的全渠道,,今年上半年已覆盖城市200多个城市,为用户提供当日达、次日达、30分钟、7*24快速送达服务。
在线医疗健康服务方面,京东健康的京东互联网医院与线下医院及医疗健康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专科诊疗、预防、康复及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务。截至9月20日,京东健康拥有超过6.8万多名医生。
京东健康能突出重围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京东平台以及供应链在正品、品质、服务方面,有多年的积累,用户口碑沉淀,直接帮到了京东健康品牌信赖度的构建,用户在业务转化层面的效果明显。
践行“三毛五理论”
刘强东受父亲驶船货运生意的影响,衍生出自己创业经营中的“三毛五理论”——当京东能赚一块钱利润时,绝不吃独食,只拿七毛,另外三毛留给合作伙伴;拿走的七毛,分三毛五给团队,剩下的三毛五用来发展公司。目的是细水长流,创造长期价值。
事实上,“三毛五理论”不仅是京东集团能做大做强的健康生态理念,更是与社会及产业生态伙伴的分享精神,及社会责任的价值体现。同样,京东健康也在实践传承这一理念。
基于“医+药”的全产业链互联网健康医疗解决方案,京东健康帮助药企、医疗器械供应商及合作的线下零售药店进行数字化转型,为合作伙伴缩减了中间环节,极大的提高了医疗健康的产业效率。比如,京东健康能利用大数据,为药品和医疗器械供货商提供反向定制(C2M),帮助其开展产品研发。
线下就医,人们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跑,看病“三长一短”(挂号、候诊、取药时间长,就诊时间短),以及各地域医疗资源不平衡等问题,急需互联网方式来解决。
京东健康与国内多家三甲医药合作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在解决人们传统就医方式中的痛点同时,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大大提高了线下医院信息化能力,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此外,京东健康利用大数据能力,对于医生而言,基于“互联网+”能提供更智能化的工具和更丰富的资源,帮助医生高效开展患者管理和相关学术研究,并增加阳光收入。同时,京东健康能为医生打造个人平台,帮助入驻医生在平台上长期发展。并帮助医生高效开展患者管理和相关学术研究,并增加了阳光收入。
在推动国内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同时,京东健康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剔除公允价值变动和非经常损益项目,2017年至2020上半年,公司净利润率保持在3%—4.5%。
今年初疫情爆发,线下医疗资源急为紧缺,患者去医院看病,存在极大的交叉感染风险。此时,互联网医疗在线优势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
疫情期间,京东健康第一时间上线“防范阻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免费在线问诊平台,对所有人提供免费医生咨询服务,特别为一线医务人员提供免费心理疏导热线服务。
与此同时,京东健康还紧急上线多款产品,保障全国用户在线购买药品和医疗器械。1月下旬上线至4月底,京东健康免费在线问诊服务已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100万人次。为解决慢性病群体续方购药问题,京东健康在疫情期间推出了“慢性病患者断药求助登记平台”,帮助他们解决药品短缺问题。
由京东健康的实践可以看出,当前互联网医院已从最开始的在线问诊模式,逐步演变成囊括在线问诊、远程治疗、处方外流、送药到家等一整套闭环,成为公立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
技术与服务,加速渗透“云医院”
随着5G普及、AI与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同样会将互联网医院“云医院”的发展带入新的篇章。
国内医师多点执业在线下已经发展10余年,在互联网医院同样可以复用。只要医生选择在线执业,那就不再有地域限制,医生的服务能力与效率在AI技术的辅助下,也将得到最大程度释放。
技术介入、模式创新的运用尝试,也是行医过程中的责权明晰、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
但不管怎么变,互联网医院只是服务方式变了,诊疗内容和服务内容的本质都没变,服务主体也没有变化,必须依托线下实体医疗机构。推进在线医疗大发展,肯定也不是停留在在线挂号、预约、问诊等阶段。
由此,我们能预见未来“云医院”一定是线上线下(渠道)深度融合的产物。线上,不是传统医院的强项,仅把线下物理空间和服务流程的在线化;线下,深度医疗服务场景的搭建,全科+专科医生的运营管理,也不一家线上医疗公司能独大的。
所以,在尊重专业的社会分工,医生、医疗资源在线平台的共享,或许是医院、医生、患者三者之间强关系的信任纽带。在此基础上形成“云医院”,才是我们难以拒绝的选择。
同样,京东健康也在积极拥抱“技术+服务”持续渗透医疗产业这一趋势,创造更大社会价值。向技术和开放服务要未来的增长红利,路径与鲸商此前分析京东物流的报道类似。
事实上,京东健康已经在实践“AI+医疗”的路线。2020年上半年,其日均在线问诊量近9万人次,如此大咨询量早已无法仅靠人工受理,京东健康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问诊助手、智能处方审核助手等辅助医疗工具,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目前,京东健康以云计算、大数据、AI及IoT技术为依托,将医药供应链、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与健康管理四个模块有机整合,实现了从线下医疗到线上服务、从前期问诊到复诊、康复的全生命周期、全场景覆盖。
在京东健康上市招股书中,我们也能看到其IPO募资所得资金,约30%在未来24至36个月将投入到技术研发中去。
如果将上市作为京东健康发展的分水岭,那它已经搭建了较为完善的业务生态,明确了“医+药”的战略方向,并创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因此,未来我们再审视这家公司时,技术与服务能力的提升,会是一个持续关注指标。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