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付领域,微信和支付宝两大劲敌,一直在相互蚕食地盘。
而现在,华为终于憋不住了!
近日,华为收购了深圳市讯联智付网络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0%,正式拿下了支付牌照这个敲门砖。
自此,华为成为小米之后,又一家收购支付牌照的手机厂商。
而随着华为的入局,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将多一个新的对手!
有意思的是,华为曾多次公开表态,不会申请支付牌照,他们认为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边界意识。
如今,华为为何不惜自打脸,拿下支付牌照?
大概是苦移动支付久矣!
华为有个“华为钱包”,由于没有支付牌照,只能通过合作银行的2级、3级类帐户的应用,来实现华为钱包余额支付,并且通过与银联合作,实现手机端云闪付功能。
似乎看起来无懈可击!
但问题是。
通过这种假手于人的方式实现支付,难免沦为他人的通道,错失掌控并运营用户数据的机会。
处于数字时代下,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企业洞悉市场趋势、抢占市场先机,发掘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用户数据被握在别人手里,简直就是如梗在喉。
不仅如此,华为还需要支付高额的手续费成本。
这笔钱到底有多贵,我们从快手发布的数据上感受下。
快手2019年电商交易额596亿,2020年上半年是1096亿,由于没有自己的支付渠道,快手向腾讯支付的渠道费用分别为2.19和1.84亿。
为别人做了嫁衣,还要自己掏钱,怎么算都太亏了!作为科技大厂,确实是有些太憋屈了!
这也是小米抢在华为前,早早拿下支付牌照的原因。
其实不仅仅是手机巨头。
国内的互联网巨头早就对支付牌照下手了,支付牌照俨然成为巨头们的标配。
京东、百度、网易早在7年前就搞定了支付牌照。
2016和2017年,美团和滴滴如愿如偿买到了牌照。
2020年,拼多多、今日头条都拿到了敲门砖。
为何各大巨头挤破头入局支付领域呢。
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
当下移动支付成为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购买车票,生活费用充值,衣食住行,都可以用一部手机支付搞定。
中金公司研报显示 ,2020年有74%的用户每天都使用移动支付。
而并不仅仅是支付场景。
对于这些巨头,入局支付背后的商业逻辑是,一方面解决流量变现的难题,另一方面看重了支付背后的互联网金融业务。
阿里和京东的金融业务在业界更是具有很大知名度。在手机领域,小米金融旗下已覆盖网络小贷、保险经纪、融资担保等多张金融业务牌照。
华为入局支付,野心显然也不简单。
这些年,表面看似不关心支付牌照的华为,早就悄然对支付业务发起了攻势。
2016年8月,华为支付(Huawei Pay)在华为Mate、荣耀系列智能手机中上线,标志着正式进军支付领域。
后面还推出了手机POS,以及与银行和中信银行合作推出联名信用卡——Huawei Card等等。
2019年11月,华为还分别与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金融科技研究合作备忘录等。
而且华为正在招聘大量与支付业务相关的岗位,包括负责备付金管理、路由、支付清算工作的岗位等。
由此看出,华为的野心剑指华为钱包以及背后整个金融服务生态系统,或有可能继续深入到娱乐、生活消费领域。
不过,微信和支付宝已经牢牢占据支付市场。
据数据显示,2020年分别有92.7%、91.0%和74.9%的用户使用了微信支、支付宝和银联云闪付,而且,这两大巨头市占率已经连续4年超过90%。
对于入局较晚的华为来讲,还有机会吗?
支付必须要依附于足够的应用场景,才能拥有价值,形成规模。
华为在华为手机在手,天然坐拥3亿国内用户,借助智能手机流量入口,将消费场景覆盖居家、出行等全消费场景,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7月,华为同银联和20多家银行联手,推出一项全新的支付方式:碰一碰。
该技术基于NFC原理,不用打开手机扫二维码,对着标签轻轻碰一下,就能通过指纹或密码完成付款,显然这种方式更安全和便捷。
也难怪,当时微信和支付宝也有些大惊失色了。
可惜的是,由于银行受益并不明显,这项业务并没有推广开来。
但显然华为并没有放弃,悄悄将这项全新支付方式,用在交通、商超、电商等场景。
很显然这次华为卷土重来,蓄谋已久。
虽然支付牌照已经不算是稀缺资源,但对华为的意义十分重大。拿下支付牌照,就拥有了突袭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一张王牌。
而且正好借势政策红利,即将央行推行的数字货币同华为手机绑定,让手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虚拟钱包。
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而已。
去年10月底发布的华为mate40系列,已经支持数字人民币硬件钱包。
由此来看,华为这次入局支付领域,不仅变革支付方式,而且直接绕过两大巨头构建的护城河,用一种全新的打法对微信和支付宝进行降维打压。
移动支付领域新的战事,一触即发!
当下,行业与行业的竞争 ,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边界越来越模糊,干掉你的,往往不是你的对手。
诺基亚被跨界而来的苹果打败;移动、联通直到后来才发现,原来腾讯才是那个超级竞争对手,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不是今麦郎,更不是白象,而是美团、饿了么这些新兴公司,是散布在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外卖美食小作坊。
有场景有硬件,华为能否搅动支付江湖,我们拭目以待。
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品牌官 (ID: szwanba)
2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