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
当我们打开手机看见百度“遇人节”、腾讯“余人杰”、小米“枕不错”毫无波澜,正想打车的时候。
手机上突然弹出提示。
“您有一笔待支付账单”。
试着点击支付。
系统却显示“获取订单失败”。
不知到有多少人是在这样的莫名其妙中,从怀疑人生到风中凌乱。
随后。
滴滴客服一句不痛不痒的回应,是因为系统升级所致。
好吧。
就当是这样。
系统升级却不告知用户,不在晚上凌晨赶上上班高峰期,这莫不是滴滴想趁着愚人节跟大家开个“玩笑”?
关键是现在的滴滴根本就开不起玩笑。
仅仅一个客户端体验,今年年初就至少出现过3次问题。
滴滴又双叒叕出事了?
客户端之外。
2021年3月29日。
凌晨2点左右男乘客被男司机性骚扰又一次把滴滴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是什么“魔鬼”体验?
对此。
滴滴很快做出回应:
“经核实,该出租车辆所属无锡市锐通出租汽车公司,该司机对乘客的言语性骚扰行为属实”,并在当天“永久封禁”该司机。
事后男乘客还曾发文感谢滴滴安全员。
滴滴总算是尽职尽责了一回。
这次处理表现如何?
从网友的表态可见一斑。
但是及格之余,329万粉丝这么点互动,滴滴就没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吗?
关注事件进展的用户真的不多。
我们无意造成性别对立。
虽然滴滴全程几乎都没犯错什么错,但它连男乘客也不安全的种子已经发芽了啊!
为什么出事的总是滴滴?
不可否认。
2012年滴滴横空出世之后,还真有在一段时间内证实了它“滴滴一下,美好出行”的品牌初心,不仅整顿了出租车市场乱像,还给乘客带来了更舒适的出行体验。
但近年来。
随着滴滴客户端频发的系统故障、滴滴出行上层出不穷的人身安全事件,以及滴滴的处理、对安全出行的重视程度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
美好出行已经风雨飘摇。
除此之外。
2018年5月空姐遇难、2018年4月滴滴打人,2016年5月24岁女教师被抢劫杀害……
至此。
滴滴从乘客到司机,从顺风车到花小猪,从大学生、女教师到投资人,好像没有什么是“安全”的。
更可怕的是。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就集中发生在最近5年。
一起接着一起,一次比一次情节“严重”,简直是在挑战乘客、司机和社会的底线。
都说吃一堑长一智。
没错。
看到滴滴“娴熟”的操作,我们确实松了一口气,但放松的同时也别忘了滴滴的安全性始终让人揪着一颗心。
究其根本。
滴滴频繁出事的原因无非是:
第一,滴滴和司机之间的间接雇佣关系太过松散,无法“强有力”管理这些散装司机。
第二,滴滴从烧钱走到垄断过于依赖于资本,发展太快暴露出了商业逻辑的脆弱性。
第三,滴滴的心态有些问题,它在平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工具,急于围绕出行平台挖掘出更大的商业价值,出了事情忙里忙外之余又觉得自己只是个工具。
作为局外人的我们都能轻易揣摩的道理。
为什么滴滴就是不懂呢?
又或者它比任何人都懂,只是舍不得放慢商业化的脚步,快刀斩乱麻真正解决自己身上的安全隐患?
滴滴们规范化迫在眉睫?
说到安全隐患。
同为“互联网+”新经济业态的货拉拉最近也是风波不断。
今年2月。
货拉拉“23岁女生租乘货拉拉网约车跳车身亡事件”,更是升级成了一场“多输”的社会性事件。
虽然事件本身和滴滴的性质不太一样,货拉拉创始人也很快表示“难辞其咎”,并于未来2年在安全方面投入将超6亿元。
这件事情好像已经解决了。
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货拉拉在3年前就已经开始“滴滴化”了。
2018年8月,货拉拉司机骚扰女乘客企图“跳单”,货拉拉随后进行永久封号处理。
这种处罚确实吸取了滴滴的教训,但却治标不治本。
而今。
货拉拉凭借高达599-1099元不等的会员费再陷舆论漩涡之时,滴滴也在谋划赴美上市。
在滴滴们从六便士到星辰大海的商业化面前,风波似乎永远只是风波,风一吹似乎什么都没发生过。
在这里。
与其说互联网的记忆只有7秒,不如说资本根本就学不会。
我们不怀疑滴滴这种工具型平台的商业潜力,从粗放式运营出现的顺风车到精细化运营催生的花小猪,从外卖、社区电商,乃至电子支付业务到全球首款定制网约车,滴滴好似精力无限。
很显然资本市场很吃这一套。
相比于去年8月CB Insights全球独角兽名单上560亿美元的估值,3月24日路透社透露的目标估值已经飙升到了至少1000亿美元。
但在顺风车、花小猪相继被叫停整改,滴滴出行安全始终得不到保障的当下。
围绕出行市场第一的份额衍生出来的新业务增长点,也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
现阶段无法根除的安全隐患,放到上市之后被资本裹挟的滴滴更是停不下来。
但把风险转嫁给用户,把责任推脱给社会这也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在网约车平台一而再再而三的“明知故犯”之下。
乘客和社会都无法容忍各大平台在一次又一次的善后中“好好学习”“知错才改”。
那么滴滴们为何不愿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赌上漏洞呢?
这就又回到滴滴们的商业模式上了。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它们都太注重于市场规模、盈利模式和估值引擎,这就导致了它们疯狂扩张背后的粗放式经营,为了占领市场和用户过度营销,为了吸引资本入场胃口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泡沫”,反倒忽略了作为工具本身的经济、安全、可靠等属性。
很遗憾。
在这里商业化的权重显然高于安全性,它们非但不能并驾齐驱,反倒在某些方面是对立的。
既然滴滴们不愿意“自律”戳破这个泡沫,那我们就只能眼睛擦亮一点等待相关政策落实了。
好在。
相关政策和监管正在路上。
运输部:多措并举规范网约车行业健康发展。
发改委:引导外卖网约车等合理优化抽成佣金。
中纪委:规范发展新经济业态,不让悲剧重演。
最后。
奉劝滴滴一句:
不要让自身安全问题变成了西方式的“民主自由笑话”!
而我们在滴滴洗心革面、在相关政策落实之前能做的,似乎就只有尽自己最大努力,拒绝成为这个资本泡沫的一员。
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营销头版 (ID: mkt2000)
1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