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又开了200多家,“快手菜”火了?
对厨艺不佳的做饭小白来说,最怕朋友来家聚餐。没有拿得出手的几道硬菜,怎么体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新时代女主(男主)风范?
最近,小Z找到了加持“神器”——撕开包装,直接下锅,最短只需几分钟,看起来像模像样的菜式轻松端上桌,皆大欢喜。
如今的Z世代,既要享受美食,又要偷懒省事。于是,操作方便味道还不错的“预制菜”迅速出圈,成为风口。01
这个周末,朋友们又聚到了小Z家,还带来了一堆“外卖”。
说是“外卖”,却又不是打开就能吃的成品,而是需要再加工的半成品。红烧肉、糖醋小排、狮子头等需要大量时间成本的菜式,鸡汤、排骨汤、佛跳墙等炖品,打开来进行加热或简单烹饪,一桌大餐就“新鲜”出炉了。这些需要再加工的半成品,就是如今颇有称霸餐桌之势,被看作速冻加工品“进阶版本”的“预制菜”。众多像小Z一样80、90后的年轻人,让预制菜成为了饭桌上的新宠。盒马鲜生的数据显示,95后消费者购买半成品菜的比例是65后的两倍。“首先是方便,新鲜材料从购买到洗、切、择都要时间,挺麻烦;其次是很多荤菜自己做也需要较长时间来准备,半成品的效率高很多;最后就是预制菜的味道比较稳定,我和朋友们平时都很少做饭,对自己的厨艺不太自信。”小Z表示,这顿“外卖”聚餐,朋友们都很满意。
省时省力不说,还让众多厨艺不精的年轻人轻而易举迈入“厨神”行列。这让预制菜有了“快手菜”、“懒人菜”的称号,体现出Z世代消费需求观念的变化。02
从广义上说,预制菜跟前几年炒得火热的“料理包”如出一辙。在电商平台搜索“料理包”可以看到,大多料理包在冷冻保存条件下,保质期是365天。试想一下,做好的饭菜一年后还能秒变美食,多少有点“僵尸菜”的味道?过长的保质期,造成了消费者对预制菜信任度的降低。也随之带来了“不安全”、“没营养”、“新鲜程度没保障”等方面的质疑。“疫情给行业带来了机会”某预制菜行业的从业人员说,疫情期间自己的生意同比增长近300%。 今年,在天猫公布的十大新年货数据中,预制菜的销量同比去年增长了16倍。京东大数据则显示,自1月20日以来,1—2人小包装半成品菜成交额同比增长了3.5倍。随着食品冷冻锁鲜技术、冷链运输物流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预制菜也逐渐朝着品牌化、规模化的方向迈步,并在菜式种类、营养健康等方面主动着力。通过持续的社媒信息分享交互,在一定程度上,让满足了消费者对便利做饭需求的预制菜,打破了过去“僵尸菜”的刻板印象,重新建立起“安全卫生”的认知连接。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消费者平时去餐厅吃到大约60%的菜,都是急冻预制菜,尤其是在一些小有规模的连锁店和家常菜饭馆中。而这些速成的“美味佳肴”,几乎都是从各大电商平台购买来的,并非消费者以为的“现炒”。这也可以看出,在C端出圈之前,预制菜早就深耕B端多年。有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预制菜市场B端与C端比例大概为8:2,餐馆等商家仍是预制菜的消费主力。03
2021年4月27日,专注预制菜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味知香成功上市成为“预制菜第一股”;海底捞推出的“开饭了”系列产品在各大官方渠道上线;每日优鲜推出“名菜名店”频道,西贝、眉州东坡等名店招牌菜强势入驻;叮咚买菜也把预制菜作为重点发力方向之一,“快手菜”分类中,小龙虾商品“拳击虾”上线一个半月时间,实现销售额破亿……此前,外界普遍认为这些品牌是在“蹭热点”。待疫情平稳,餐饮会回归正常堂食,没想到预制菜借机弯道超了车。西贝老板开了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贾国龙功夫菜”,没有厨房和厨师,消费者从保鲜柜里拿出零下40度锁鲜的半成品菜加热后食用。这对于传统餐饮行业来说,是不可想象的。2020年5月,“贾国龙功夫菜”对外宣称在天津投资10亿元建中央厨房。截至今年3月底,已布局200多家店。叮咚买菜不仅在江苏昆山投资6亿美元建鲜食工厂,还积极拓展线下,近期开了几家鲜食厨房和早餐店。与此同时,创业公司也受到资本风投的关注。自2021年以来,珍味小梅园、王家渡食品、三餐有料、寻味狮等品牌,接连获得了数千万到近亿元不等的融资。翻红的原因很简单,除了满足消费者安全便捷的需求外,还以较高的毛利率,为相关企业、品牌、餐馆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早年便有知情人士透露:“有的外卖小店每月差不多卖出3000来份外卖,可是员工只有2人。他们每天要做的就是蒸一大锅米饭,烫点绿叶蔬菜,然后搭配在热好的速成菜肴里面,一份外卖就很快出炉了。”
而按当时的价格计算,外卖商家做“复热外卖”的毛利润可达300%。 04
其实,早在几年前,青年菜君、我厨、鲜菜来了、卡卡鲜都曾做过半成品菜,但现在基本无声无息了。彼时的半成品菜更倾向于加工净菜,只是免除了洗、切、配料等初加工环节,消费者拿到手还是要亲自烹饪。如今的预制菜则大多已经做好,用户只需加热即食。更高的产品壁垒,也完美地迎合了“爱偷懒”Z世代的喜好。比如,在价格上缺乏优势。珍味小梅园小程序显示,两盒共1kg的金汤酸菜鱼活动价69元,与普通餐馆的价格差不多,但肯定高于消费者自己购买新鲜食材烹饪。还有,众口难调永远是餐饮的痛点。标准化出厂的预制菜,没法完全满足南北差异的饮食习惯。若针对不同地区开发不同口味,投资大、耗时长,也增加了成本。另外,并不是所有的菜式都适合做成预制菜。一道预制菜面市要经过反复测试,因此品类相对有限。这种有限的选择,再加上对保质期、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疑问,让很多本就不大接受预制菜的老年人直接弃选,这也让预制菜流失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预制菜来说,“美味,原本很简单”,想要保持翻红,却没那么简单。如果以真材实料为基础提升菜品的安全营养,成为一种方式和趋势,相信预制菜还将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毕竟,想吃美食又怕麻烦,“爱偷懒”的可不止Z世代。
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头版(ID: ceozhiku)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