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品牌/明星的一举一动,都被大家看在眼里。哪怕是多年前说过的话都会被翻出来,这已经被很多人验证了:张小泉菜刀不能拍蒜,迷惑发言被喷:中国人切菜方法不对旺旺被误伤意外翻红,创始人金句被夸:是大陆市场成就了今天的旺旺冈本六君子反和服,也有人扒到他们的微博曾经给冈本卖套套。不久之前苏州和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网上还惊现“冈本六君子”。图源:观察者网
我以为话题热度要降下来了,可这两天刷微博又发现一个段子: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一整个被震惊到,差点以为是冈本的营销。但一顿吃瓜之后,才发现原来是:网友在闹,冈本在哭。
01
舆论事件最初爆发在8月上旬,当时苏州有个女子穿日本和服在公共场合拍照,然后被带到派出所去,一开始和服也被没收了。敏感的日本话题,加上敏感的815前夕时间点,于是网上一些大V就因为“是否有穿和服上街自由”吵起来。
一个大v就发话,要是穿和服不妥,卖日本套套也不能放过,点名了几个曾接冈本套套广告的博主。赚钱不寒碜,其实让@落魄的三叔 不爽的是“和服不能穿,冈本可以戴”的现象。这些接套套广告的博主,发过一些爱国内容,有的还曾亲自下场点评和服。图源:微博博主评论
也不知是谁,干脆给这六个人取了个雅号:冈本六君子。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之后又有人跑出来,贡献一个概念:冈本=和服。
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说来也真巧,这个“冈本避孕套也是和服”的梗一出,有人真扒到日本和服里,确实有个品牌叫做冈本。不止如此,网友变身段子手,根据和服故事的来龙去脉,造冈本段子,设计套套。更离谱的是一时之间万物皆可冈本,但凡是能跟日本沾边的东东,都可以被冈本“冠名”,就差官宣开启冈本元年: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舆论的走向变得越来越失控,新段子又横空出世,也就有了开篇看到的#冈本很薄,脸皮很厚#,就是网友用来调侃“冈本现象”。
02
从网上的舆论来看,有些网友愤怒的不是带货日本安全套本身,而可能是“嘴上是主义,心里是生意”的双标现象。意大利品牌D&G杜嘉班纳,捞中国市场的钱却侮辱中国的筷子,HM等企业一边在中国市场开店,一边抵制新疆棉。不久前名创优品在西班牙Instagram账号上,发布了“公主系列公仔盲盒”的内容帖,把穿旗袍的娃娃称为日本艺妓(Geisha)。
图源:人民网评
除此之外,名创优品被爆店内不允许播放中文歌;惹众怒的还不止这些,名创优品在与国外合作方签约时,现场居然挂起了日本国旗。
要知道名创优品自出道以来,走的就是伪日系的营销路线,从名创优品的logo、门店设计到产品包装,都增加了一层日系风的滤镜。双标的行为无疑降低品牌好感度。
这一系列的品牌塌房事故,让消费者逐渐对“双标”的现象越来越敏感。
03
众所周知跟靠热点出圈的杜蕾斯对比,岡本一直以“超薄”概念做营销,开创了数字薄系列产品,“冈本薄”早就刻进消费者的DNA里。这也是为啥大家将套薄和脸厚对比,来形容“冈本”。从某种程度来说,网友造奇葩段子,说明大家对冈本“薄”的认知很深,但这样的“广告”也只能算是黑红。无论怎么样,冈本如今被“上冈上线”,躺枪都是名字惹的祸,毕竟冈本是日本常见姓氏。像极了科罗娜啤酒,遭遇被黑得最惨的经历。科罗娜(Corona)当初给品牌起名,怎么会预料到有一天,会跟新冠病毒(CoronaVirus)撞名。按理说这完全就是一种巧合,但疫情爆发之初,科罗娜难免还是被嫌弃,2个月亏20亿元。图源:广告创意
有的栽在了名字上,有的是被无辜卷入社会事件,成为众矢之的过街老鼠,这或许就是“我命由天不由我”。此前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引发全网关注,眼尖的网友扒到打人者的衣服就是BOY LONDON(伦敦男孩)。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一边忙着设计避开穿搭雷区指南,温馨提醒“远离这类这群人群”,给品牌贴上“穿它的是坏人”标签,一边退掉刚买的衣服,可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狠屋及乌。乐视举报快播,乐视乐事傻傻分不清的网友,二话不说就冲到乐事薯片的评论区“群殴”:小黄片何苦为难小黄片。图源:微博网友评论
没想到今天的冈本,活成了昨天的BOY LONDON和科罗娜。“薄”明明是品牌的卖点,却因为和服事件被污名化,演变为一个槽点,最终还落得个“厚脸皮”的人设标签。04
首先品牌商一定要用产品说话。打铁还需自身硬,消费者总会为产品买账,靠谱的产品有时候可以破谎言一千零一遍;但如果产品不尽如人意时,品牌翻车时再辩解也是徒然,还可能越描越黑。另外就是要做好用户关系维护。信任是一个品牌最大的流量,品牌主动关怀跟用户玩一块,用户也足够了解品牌,信任的关系就容易建立。这样当品牌面临祸从天降的时,它的忠诚用户也会倾向相信品牌,第一时间站出来力挺,坐等真相的到来。
本文由首席营销官入驻KOL发布,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顶尖广告(ID: idea1408)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