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当聚美优品创始人陈欧认为共享充电宝拥有百亿市场,并出资3亿投资街电项目时,王思聪却嗤之以鼻,犀利点评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 图源:网络
之后,每当共享充电宝行业有什么大动作时,王思聪的“吃翔梗”总会被拉出来,并附带提问“王校长的吃翔直播什么时候能安排上?”
只是目前来看,这个颇具笑点的flag似乎没有再提及的必要了。
01
充电刺客,一年亏掉4个亿
几个月前,由于共享充电宝品牌疯狂涨价,进入4元时代,使得这一行业频繁登上微博热搜,并得名“充电刺客”。
然而充电刺客的疯狂背刺,却并没有让共享充电宝赚的盆满钵满。
日前,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发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该季度,怪兽充电营收达到了8.15亿元,但净亏损达到了9580万元,逼近一亿大关。
▶ 图源:怪兽充电官方微博
这也意味着,怪兽充电已经连续5个季度亏损,最近一年的四个季度,其亏损总额已经达到了4.29亿元。
一年亏4亿,已经打破了外界对该行业的美好想象。
在许多人眼中,一小时4元,乃至10元的高昂收费,本该是个恐怖的吸金怪兽,却为何连续亏损?
究其原因,无外乎成本太高。
疫情之下,收入不确定性增强,但品牌成本及费用却有着刚性。
截至2019、2020年和2021年底,怪兽充电可用充电宝数量分别为450万个、540万个和570万个,呈连续增长态势。
如此规模下,尽管充电宝单价并不贵,但整体折旧成本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对于产品折旧方式,怪兽充电分别将移动电源和机柜以3年和5年的使用期限折旧。但由于公司本身便只成立了4年,因此其大部分充电宝和全部机柜均处在折旧期。
此外,为尽可能的连接C端用户,品牌们还需要支付给商家一定的佣金和入场费。包含该部分支出的营销费用同样常年居高不下。
▶ 图源:怪兽充电官方微博
自2020年第二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怪兽充电单季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重从2020年二季度的73.58%扩大到2022年一季度的89.55%,整体呈升高趋势。
同时,在快充普及的今天,许多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却越来越慢,甚至出现需要10块钱才能充满的情况。
黑猫投诉平台上,各种共享充电宝恶意扣费、归还了扣钱等投诉比比皆是。
过高的收费外加各种乱收费、服务态度差等情况,也在倒逼用户自带充电宝,而非使用共享充电宝。
02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跌落神坛
回想一年前,怪兽充电带着打破共享经济不赚钱魔咒的模式,头顶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光环上市。
然而上市即巅峰,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怪兽充电绝大部分均处于破发状态。截至2022年12月21日,1.30美元的收盘价较发行价跌去了85%左右。
从登上顶峰到跌落神坛,怪兽充电只用了一年时间。而跌落神坛的背后,自然是业绩的惨淡。
▶ 图源:雪球
2021年,怪兽充电营收36亿元,同比增长27.6%。但与此同时,其增收不增利,净亏损达到了1.25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在2019和2020年,怪兽充电还始终保持着盈利状态,分别盈利1.6亿元和7543万元。而2021年的亏损,则意味着怪兽充电至此迎来了由盈转亏的倒退时代。
这个由众多资本加持搭建而成的共享经济王者,迎来了泡沫破裂的时刻。
2017年,一款全新的智能共享充电宝产品横空出世,它就是怪兽充电。在那个共享经济欢呼声达到高潮的时刻,摩拜、ofo等共享单车正疯狂跑马圈地,融资一笔接一笔出现。
在这样的浪潮中,创始人涵盖了阿里、百度、美团等互联网大厂的怪兽充电光芒万丈。
2017年4月,刚刚成立的怪兽充电便获得了小米科技、高瓴资本、顺为资本等多家机构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 图源:天眼查
7月份、11月份,怪兽充电又先后获得了亿元以上、和近2亿元的A轮、B轮融资。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天使轮到B轮,怪兽充电可谓出尽了风头。
这样的融资速度下,怪兽充电仅用了4年时间7轮融资,便成功登上了纳斯达克的舞台,摘得“共享充电宝第一股”头衔。
然而资本加持所造就的疯狂怪兽,在扩张之余,却并未能打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03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连续亏损的怪兽充电,尚未找到扭亏为盈的方法,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对于共享充电宝而言,其本质上还是一个流量生意。谁能够覆盖更大的场景规模、拥有更多的点位,谁便能够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
但这样的流量生意,依靠单一的移动设备充电租赁,并没有太大护城河。一旦有巨头加入,业内其他玩家的生存空间便会被进一步挤压。
▶ 图源:怪兽充电官方微博
2020年5月,美团正式重启共享充电宝项目,开启地推战术,正式拉开业内百城大战。与此同时,巨头的加入也加快了行业天花板的出现。
根据iresearch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0年,共享充电宝总用户规模从0.8亿人增长至2.9亿人,增长率则从104.9%降低至15.6%。
天花板已现,业内玩家的竞争也开始白热化。
目前,共享充电宝在一、二线城市的布局已几近完善。这也意味着品牌们在这些优质地区的点位之争,从抢数量变成了抢质量。
诸如在此前,怪兽充电便以700万元的价格拿下了环球影城的标,除了入场费外,怪兽还需要与环球影城进行分成。
此外,在更为广阔的下沉市场,品牌们也开始用代理模式敲开大门。
▶ 图源:怪兽充电官网
这样的模式使得现金流压力被转移至下游,只要代理商基数大,就能躺着赚钱。怪兽充电甚至一度打出了95%分成招募合伙人的广告,然而这样跑马圈地的美梦并没有那么好做。
由于下沉市场人群对价格和收益更加敏感,这也决定了其意愿支付的租赁价格较低,赚钱效应并不明显,进而也会影响代理商的意愿。
时至今日,三大头部品牌的战略布局还尚未跳出过去的增长逻辑,这样的发展下,无论对于哪个品牌而言,想要重回盈利时代,将是一场对运营效率的重大挑战。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品牌观察报 (ID: pinpaigcbao)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