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作者:刘能
“白条注销”骗局又来了!
近日,广州移动10086联合广州市反诈中心发布提示:冒充“京东客服”诈骗电话再度兴起,不少群众受骗,如接到“您的京东金条(白条)未注销,不注销将影响您的个人征信”等这类电话千万要提高警惕……都是诈骗,应立即挂断,不听不信不转账。
仔细看这则温馨提示不难发现,当地反诈中心“剑指”:“京东白条注销骗局”!
而在网上搜索发现,前不久,泉州、安阳、喀什等全国多地的网警官方账号,也都密集发布类似消息:警惕‘京东白条’骗局。据公开报道,全各地已有多人被骗。
对于这些频发的“白条诈骗”,广大网友也有疑惑:为什么冒充京东金融客服的“白条诈骗”这么多?这些诈骗电话,又是通过何种途径,能准确定位到个人且透露出的个人信息极其详细?不法分子又是怎样获取到京东白条用户的精准信息?“白条骗局”中为什么受害人这么容易就着了骗子们的道儿?
便随手搜了一下,好家伙!被骗的人还真不少。
滨州网警、安阳网警、达州网警都发布过警惕“京东白条”诈骗的反诈提醒。
据安阳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发布,程女士接到自称是京东金融客服的电话,告知程女士在京东金融开通的白条业务需及时注销,否则将会影响程女士的征信。在对方诱骗下,程女士信以为真,在操作的过程中,程女士想到了类似的反诈宣传,最后到警务站紧急求助,随后在民警的帮助下避免了资金损失。
泉州的王女士也遇到了同样的骗局,在接到所谓“京东客服”的电话后,王女士担心“京东白条的20万额度”被冒用,慌乱按照对方指示,开启屏幕共享,并转账20万进行“验证”,最终,王女士意识到自己被骗,随即报警求助。
从公开信息来看,全国各地都有“京东白条诈骗”发生。
“白条诈骗”频发,为什么冒充京东白条诈骗的电话这么多?这一系列黑产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而在这里面,到底有没有大家最为关心的——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泄露!我们一步步来看。
诈骗的源头,往往在于信息泄露。
“白条诈骗”发生后,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于,用户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
微博网友们表示,曾经也接到过京东白条金条的诈骗电话,有网友表示用白条买手机后收到了诈骗电话。也有网友质疑,骗子究竟是如何获取到精准信息的?
对于信息泄漏的渠道,网友们有这么几类猜测:不法分子倒卖信息、经营者贩卖旅客信息、黑灰产渠道倒卖个人信息等。
尽管微博网友评论信息的真实性可能有待商榷。但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上述消息如果是真的,那这些不法分子又是怎么精准获取到白条用户的个人信息和相关隐私的?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自称“京东客服”的电话,竟然能精准说出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以及价格等!难不成,这些数据和信息都是不法分子从“黑市”等“黑产”渠道购买的?
正常来说,用户信息一般都会被平台加密存储,且受到严格监管。既然如此,保密级别这么高的“用户信息”又是通过何种渠道流入“黑市”的?
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难不成这些详细的个人隐私泄露,真的如同网友猜测的那样,是因为消费者使用了“京东白条”?
事实上,从源头端导致用户隐私泄露的事情,之前也有相关报道。
近期,上海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近期公布一则刑事判决书显示,某保险公司多名员工侵犯客户个人信息,利用客服人员的职务便利出售个人信息给他人非法获利。2021年,某出行平台被曝出存在用户隐私泄露问题,某科技公司因爬虫窃密被罚4000万……
这些信息泄露的案例表明,加强数据安全合规管理,已经成为平台运营的基本红线,以需要更严格规范的措施来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构筑起电信诈骗的第一防线。
正常来说,大平台大公司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都是非常严格的。以阿里为例,推出“隐私号码保护”服务,构建隐私防火墙,保护用户个人信息。
既然平台保护措施这么严格,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会不会存在第三方泄漏的可能性?
而笔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发现,第三方消费金融平台“马上消费金融”与京东白条,曾经确实存在过合作关系。
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3月,京东集团原副董事长赵国庆创办马上消费金融,据京东APP借钱平台显示,京东与马上消费金融旗下的产品“安逸花”可能也有合作。当然,这些只是部分网友的猜测,并没有得到官方的回应或证实,我们目前对此不置可否。
作为京东合作方的马上消费金融,前阵子则曾因“贷前审查不审慎;对委外催收合作机构管理不审慎”收到了来自重庆银保监局的一张百万罚单。
2021年6月,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曾发布:马上消费金融存在“营销宣传夸大误导、产品定价管理不规范、学生贷款管理不规范、合作商管理制度不健全、联合贷款管理不规范、催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第三方研究报告表明,金融借贷行业往往是信息泄漏的重点行业。
据《2023年Q1数据资产泄露分析报告》统计,2023年Q1发生近1000起数据泄露事件,涉及1204家企业、38个行业。其中,金融借贷行业通过第三方软件服务(如SDK)和短信通道泄露的占比最多。
并且,有些黑产可通过社工库、历史泄露信息等渠道,查询到姓名、地址、身份证等具体用户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之外,犯罪分子冒充京东客服进行“白条诈骗”屡屡得逞,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利用了用户自身的“征信焦虑”。
从第三方消费平台投诉来看,疑似有多位京东用户表示自己从京东商城APP购买商品,被默认使用“白条”支付,逾期后才发现,自己当初竟然使用了白条购物。
甚至有用户表示,京东没有尽到提示义务,可能会导致逾期并造成征信损失。
北京的张女士(化名)在京东商城购物时并没有关注到支付方式,并不清楚京东商城会优先使用白条支付。价值仅几十元的商品却仍然使用借款产品,京东平台似乎有意诱导用户使用白条服务。
从实际的使用体验上来看,虽然京东平台也有微信支付、云闪付、以及银行卡等多种付款方式,但如果用户有白条额度,就会被使用“京东白条”支付。
从周边亲友的购物体验来看,也的确如此。
五一期间好友去周边游玩,便就想从京东买一些纸巾,但在付款时,发现默认白条支付,于是心生疑虑:就花了几块钱,想买几包纸,真的有必要打白条借钱吗?
对于在京东购物,支付时候默认白条付款的情况,上网一搜,发现这并不是个例,甚至有用户直到账单逾期,才知道竟然是自己使用了白条服务!
很多用户不是花不起几块钱买纸巾,更谈不上还不起几十块钱的账单,而是消费者很可能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在京东上付款的时候,使用了白条支付。时间一长,逾期未还款上报征信,对用户的影响确是实打实的。
再加上“白条诈骗”的警示信息这么多,用户很难去分辨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信息是假的。再加上担心自己征信出问题,被诈骗分子骗取财物,或许只是时间的早晚的问题。
京东用户体量很大,有网购习惯的用户或多或少都使用过京东APP,但经常使用白条服务的用户可能并不多。这就导致,一些用户在自己毫无警惕、也不知情的状态下,使用了京东提供的这项“白条服务”。
尤其是对于下沉市场的用户以及学生群体用户来说,由于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一不留神就着了道,进而可能会逾期影响征信,甚至会影响后期的就业、买房、买车等等,对于这些用户来说,简直太冤枉了!
白条服务本质就是超前消费,要促进经济复苏,关键是正确释放消费潜力。过度超前消费对于经济复苏来说未必是好事。
过度超前消费,其实不利于长久的消费增长。如今很多年轻人超前消费,但并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反而可能会陷入债务陷阱。
因此,过度引导用户透支消费能力,可能有更多社会影响。事实上,过度超前消费,也可能导致违约率上升,从而引发更多社会问题。比如价值观问题。
借贷门槛过低之后,一些违约用户,可能并不在意还钱的问题,正所谓“借钱凭本事,为什么要还?”。如此的价值观取向,明显已经偏离主流,那么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可能更值得思考。
写在最后:
“白条诈骗”频发,京东方面也在配合警方进一步打击“白条诈骗”,从某种意义上说,京东也是受害者。但“白条诈骗”频发,伴随着的就是用户对京东白条信任感逐渐丧失。消费金融是一把火,京东们点燃了这把火,但却控制不了它。
如今,消费金融服务在不断完善,京东白条的使用体验也在不断优化。毕竟,适度超前消费是好事,既能刺激消费,又能提升用户生活品质。好的超前消费,也需要有更完善的服务。把体验和口碑留给用户,可能用户的焦虑就是少了一些,“白条诈骗”成功率也就低一些。人们没有了莫名其妙的“征信焦虑”也就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用户被所谓的“京东客服”所迷惑,网警们的反诈宣传也就更能起到作用。
给用户更多信任,把选择的正当权利还给用户,才是关键所在。只不过,如何做好这一点,仍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问题。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