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氢消费(ID: HQingXiaoFei)
作者 | Lime
编辑|杨勇
2023年的拼多多,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赚钞机。
最新一季财报中,拼多多延续上一季的增长势头,集团营收达到889亿元,以123%的增速再次亮瞎电商圈。
在低迷的消费周期内,拼多多以炸裂的业绩逆势增长,甚至将国内老牌电商阿里巴巴按在地上摩擦。如此迅猛的业绩增速,跨境电商Temu功不可没。上线仅一年半的Temu,已经在海外市场卷起一阵低价旋风。截至2023年12月,Temu的独立访客数量已达到4.67亿,仅次于跨境电商之王亚马逊。
与炸裂的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Temu商家的哀嚎遍野。为了全网最低价的目标,Temu延续了拼多多模式,通过强势压价榨取商家利益来获取用户。
用户的赚钞机,同时也是商家的绞肉机,一体两面的Temu还能像主站拼多多一样,一路高歌猛进下去吗?
为了鼓励更多商家加入,Temu上线时推出全托管模式。商家只需要提供货物至Temu国内仓,平台就会负责给出从跨境物流、店铺运营、爆款引流、知识产权、消费售后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国内商家以最小的投入,进入到海外更大的市场。
但这看似合理的模式下实则暗流涌动,有商家在小红书爆料称,Temu对于一些无货源商家来说红利期已经进入尾声,虽然全托管模式对无经验的商家非常友好,但低门槛也意味着谁都可以进来,商家之间卷得不行。
而没有货源、渠道和定价权的中间商则完全处于劣势,一旦有爆品出现,就会有大批商家蜂拥而至,不断发起低价战争。如果想在Temu中充当中间商,长期来说就是逆势而为,因为只有源头厂商才能在保证商品质量的情况下,一直拿出最低价。
Temu利好的实则是源头厂商,而这样的模式相当于绞杀了中间商这一角色,Temu则取而代之,成为连接厂商和消费者的枢纽,不少商家揣测Temu居心叵测:“他们想自己做寡头吃掉所有供应链利益。”
全托管极大降低商家出海门槛,但它的另一面是平台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发什么快递、什么时候可以发货、卖家要承担多少退货运费……商家都要听平台的。
虽然今年3月起Temu已经逐渐从全托管转向半托管,但产品的定价权依旧在Temu手上,而半托管模式也对商家提出了更多要求。
据了解,半托管模式下,商家需要在Temu后台设置发货时效和包邮区域。而在时效选项方面,平台仅提供“1个工作日内发货”和“2个工作日内发货”两个选项,配送区域内的运送时效为“2到5个工作日”。
不仅是物流时效,Temu对半托管卖家的定价也有要求。有卖家反馈称,自己一开始核价成功后就发货过去了,但才刚卖了几十个,就突然被要求降价,该卖家没同意,结果第二天产品就被下架了。
如果说全托管是在吸引商家入驻,那半托管就是在加速筛选商家的资质,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能适应平台规则的商家才能留下来。
除了一些对平台规则不满的商家,也有部分商家力挺Temu。他们表示,Temu目前还处于早期收割流量的阶段,参考拼多多在国内的发展,淘汰掉部分不适应平台规则的商家后,才会开始更加良性地运转,到时候并不排除像国内一样出现口碑逆转的情况,毕竟商家不会拒绝有流量的平台,这年头,流量才是生意的跳板,流量意味着单量。
其实中国出海的跨境电商“四小龙”——Temu、Shein、TikTok、速卖通,都在争夺商家。但对于不同平台,商家也有自己的考量,服饰品类会优先考虑Shein;一些强调视觉效果的品类,适合通过短视频激发用户需求,会优先考虑内容型的Tiktok;而那些没有工厂,售卖品类相对普通和大众化的商家,选择平台时会优先考虑哪个平台的流量最多。
显然,流量是商家们选择Temu最看重的因素。之所以一边骂一边入坑,还是因为国内电商市场太卷,各平台之间已经进入存量市场的争夺,但海外市场的增长空间则比国内大许多。对于没有出海经验的国内商家来说,全托管且已经在海外抢占一定流量的Temu,是最佳选择。
有调查报告估算,2023年,Temu贡献了拼多多集团总收入的23%,这一数字在2024年有望升至43%,在2025年超过50%。
小红书博主「Temu大饼哥」晒出他在Temu上的结算数据,作为一位早期入驻Temu的商家,他认为Temu的利润还是很可观的,店铺运营5个月时,核算利润已经达到70万以上。他表示:“说Temu坑的商家是自己水平不够。”
也有商家向我们表示:“现在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生产过剩的状态,中小商家已经沦为供应链的底层,比压价更让商家难受的是压价了还是卖不出去。”
在Temu对部分中间商大肆绞杀的过程中,有人认为拼多多毁掉了整个中国的制造业,因为没有利润的制造业很难研发创新。
有商家在小红书吐槽道:“Temu核价、压价非常严重,不断卷低价的情况下,很多商家只能通过降低产品原材料、降低工艺的方式来降成本,中国供应链的质量又会退回到20年前。”
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不少用户都吐槽过Temu的产品质量,他们甚至为此发明了一句口号:“希望Temu不要再往地球扔垃圾了。”商家则向我们表示,因为极度的压价,他们只能“一分价钱一分货。”
有商家戏谑道,“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黄铮让天下没有好做的生意。”
不少商家表示,最初加入Temu是想做精品商品的,但供应商模式和竞价策略不断压缩精品商品的利润空间,导致他们根本做不下去。
但也有一些商家表示,在Temu出现之前,不少源头厂商也曾苦于投流成本高、运营难度大、库存积压、中间商赚差价、代工厂利润低、没有话语权等问题。从这个角度看,Temu的介入替大部分商家减免了这些困扰,缩短了源头厂商出海的交易链条和周期。
Temu挑起的低价战争,或许也是倒逼国内供应链升级转型的一种方式。Temu的国内主站拼多多,曾经也因贩售低价低质商品遭到一众买家的厌弃,但现在却实现了口碑逆转,让买家直呼“真香!”。
不少买家表示,便宜并非拼多多商品的唯一标签,即使是很小的需求,都能在上面找到对应的商品,难怪有买家形容逛拼多多就像逛日本的百元店。而Temu在海外率先围剿的也是1元店这样传统的零售业态,因为1元店的核心用户几乎和Temu的用户画像完全重合。
在国内,拼多多也曾因对商家的利益影响过大,导致商家对平台集体抵制。去年3月,一场有组织的“炸店”行动在拼多多爆发。一部分中小商家因为不满平台过度偏袒消费者,号召中小商家们加入“复仇”行动,他们先后冲进几十家品牌商店,集中下单,再闪电退款,无差别辱骂客服人员,并故意给出差评,严重影响了品牌商家的经营秩序。
“炸店”事件背后,可以看到平台上的中小商家对其积怨已久。而创立不久的Temu,同样被不少商家吐槽,时不时也会传出商家上门“讨债”的新闻。
Temu和拼多多一样,为了维护低价,对商家设置了近乎严苛的竞价策略,比如,每周会进行一次同款商品竞价,未及时参与或竞价失败的商家都将被限制上新产品。而竞价的核心就是看谁的价格最低。商家在这样的生态中,始终处于重压之下,一旦忍无可忍,随时可能爆发。
我们不禁想问,这样一个通过侵占商家利益来惠及消费者的商业模式,这样一个有些畸形的商业生态真的能长久吗?
在Temu之前,美国的Wish也曾凭借低价商品,和亚马逊、eBay、速卖通一起被列为全球四大购物网站。但频频发生的产品问题,最终让平台遭到官方抵制。
虽然在托管模式下,Temu对商品质量有所把关,但对供应商利益不断升级的压榨,还是会将这些问题推给Temu。并且,除了地缘政治风险,对商标、专利的侵权也是一个随时会被引爆的炸弹。
最近,Tiktok在美国遭遇国会危机,不少平台上的用户和商家主动站出来为其发声,无法想象,如果溺水的是Temu,还会有那么多商家对他们施以援手吗?
0人觉得好看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