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
作者 | 加号
编辑 | 橘总
设计 | 胖兔
封面图源 | 小红书@芝士虎虎????
一向以“高端”著称的和府捞面自降身价了。
六月底,和府捞面宣布全线产品价格下调约30%,主推的招牌产品价格控制在了16至30元之间。同时还折腾出了不到20元的馄饨系列、不到30元的砂锅饭。
在和府捞面的想象中,消费者内心也许是一片欢欣鼓舞,一起手挽手快乐地踏进曾经因为价格难以靠近的“高端面馆”里。
然而事实还是相当惨烈。虽然价格是一下子掉了三分之一,但社交平台上对这碗“中式老钱面”的吐槽声丝毫没减,反而更大了——“不是,兄弟,你该不会是真以为只是因为价格没人吃吧,琢磨琢磨面本身呗。”
不止是降价,和府捞面最近还整出了不少动静。
虽然出于转型阶段想吸纳更多消费者的美好本意,但似乎不管做什么都会被“嫌弃”。除了降价并没有迎来肯定声以外,从产品本身到组织架构、营销活动都齐齐翻了车。
观察到现在打工人越来越爱养生,追求减脂低糖、轻油少盐的趋势,和府捞面非常认真地研究出了号称可以“降糖”的新品衣藻面。结果年轻人还没来得及买单,广告法就找上了门。
前两天信用中国报道,和府捞面子公司南京坤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发布的食品广告中,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违反了广告内容管理规定,依据广告法第58条规定,南京市秦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该公司处罚款6万元。
好不容易折腾出一个有点噱头的新品还翻车了,和府捞面心里实苦。
图源:小红书@阿pa心动
转头和府捞面也没放弃,折腾出了一个新的营销活动——0元吃面,送大家10万张免单券。
结果发放券的小程序直接崩溃了,卡住点不动,服务器罢工。气得本来刚对和府捞面有点兴趣的新用户去社交平台上破口大骂“和府捞面你服务器不行就别装”,连企业基建都没做好,就别来搞这种整点抢购,“现在小程序都进不了,我想进去注销会员都进不去”。
解决方式自然也是和府捞面低头,服务器崩盘是自己理亏,无奈之下又不得不多送了2万碗面。
图源:小红书@搞子记得喝中药
产品和营销活动接连翻车也就罢了,连内部组织架构也有了变动。
网传和府捞面在大规模裁员,集团总部裁掉了20%至30%的员工。在网友们不知是看热闹还是真关心的“过了这么多年,和府你终于是要垮了”的包围下,品牌方终于还是站出来回应了一下——“精简人员比例仅1.4%”、“和府有8000多人,之前直营开店速度快人员多,组织架构过于饱满,进行优化和降本增效,属于正常操作。”
也就是说咱裁员不是因为没钱了,而是未来有更远大的目标。降本增效懂不懂,哪个大公司不搞点降本增效。
虽然接连的翻车都有解决措施,并不会把它直接推向绝境。但其实按照和府捞面本身的计划,这几次动作的结果不该是这样。努了这么大一把力,只证明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太惨淡。
在和府捞面的计划中,降价这么大幅度,结果应该是吸引到了更多新客群,比如重视性价比的打工人,最终实现拉新成功,销量猛增的美好愿景。
但事实却是一大波人冷嘲热讽,“30的面三片肉,预制硬面”、“你要是现煮的我就不说什么了,关键是全预制啊”、“向一切认为和府预制硬面好吃的人儿投以关切和怜悯的目光”……
图源:小红书@????⏰
上新衣藻面,理想是是能够摆脱刻板印象,抓住社交媒体流量密码。结果稍微一有人来替和府捞面说句话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A:“我觉得它的汤不错”;B:“哈哈哈,粉冲的”。
0元吃面也是本以为会有“太好了和府捞面真大方,免费请大家吃”的一边倒夸奖声。毕竟都免费送了,总不能还被吐槽吧。
结果——小程序崩盘,网友:“哎没意思,你玩又玩不起”。
总结就是在部分消费者眼里,和府捞面做什么都是错的,无论干什么都会被骂。明明是好心,为什么消费者就是不买账?
图源:小红书@家里妹妹&@快乐小普
归根结底是因为一开始调子起的太高了,但产品跟不上调子。负责人表示,咱这波降价的本意其实是:“和府不做廉价低质的事。让大家花更少的钱,享受更高的品质,本质没有变”、“希望无论大环境怎么变,大家都可以享受到有品质的生活。无论生活多么累,消费者都可以在和府养生、养心、养神。元气满满,再出发。”
可是嘴上说不做廉价低质的事,事实却是面是预制的、口感是硬的、汤是拆袋加热的、量是很少的、价格仍旧是偏贵的,完全和自己起的调子“背道而驰”。
图源:小红书@软玉&@许多
不过有人说了,和府捞面一开始就是一碗“资本面”,你真当它是卖给消费者的就太天真的,“和府捞面在本质上,就是卖给投资人的”。
这碗被嫌弃的“资本面”,到底是怎么在一片吐槽声中活下来的?
关于谁是和府捞面的核心粉丝这件事,至今是个谜。
隔壁干券商的白领小李表示午餐还是得吃点健康的比如wagas,和府捞面预制感太重;以美食为天的人民教师阿普连连摆手,这个价位还不如去吃学校食堂;忙着找工作的女大学生咪咪形容,一碗面量太少,脸皮薄不好意思续几次。
到底谁在吃和府捞面?
我严重怀疑这个人群仅存在于小红书评论区里,抑或是需要在午餐时间谈事的中年商务男士。但显然这些人也无法供得起和府捞面,这碗面三年已经累计亏了超7个亿了。
直至去年才微微扭亏为盈,但也没赚多少。关于为什么一直在亏钱,绝味食品解释,因为和府捞面处在扩张时期,为了占领市场份额增多了很多营销费用,其次物流和原材料成本增加也对业绩产生了一定影响。
那么问题就来了,降价消费者路过还是“啐一口”,到底巨亏的和府捞面靠谁活着?
和府捞面不赚“穷鬼”的钱,全靠投资人《爱的供养》。
早在2015年开始,和府捞面就先后完成了3000万元A轮融资、5000万元B轮融资、1亿元C轮融资、2.15亿元C+轮融资。这还没结束,到了2020年,它还拿到了由腾讯和龙湖资本领投,华映资本跟投的4.5亿元D轮融资、以及近8亿元的E轮融资。
一轮就8个亿,直接刷新了当年连锁面馆的最高融资纪录。当时资本们给到和府捞面的估值高达160亿元。
这样说可能没概念,得靠同行衬托。尽管2021年整个面食行业融资都融疯了,由碧桂园创投领投,老股东喜家德跟投遇见小面连续拿到千万、超1亿的融资,但估值也仅仅是30亿;马记永、陈香贵估值也只是超10亿元。
于是彼时吃了这么多年面条的普通打工人,吃过炸酱面打卤面臊子面,和府捞面一己之力创造面类新物种——“资本面”。
被资本认为值160亿的和府餐饮,终于在2022年年初传出了即将IPO的消息。
如果你觉得它做一碗面就赚一碗钱就错了,我们吃的不是一碗三四十的预制面,那是和府捞面编织的走上面生巅峰的美好梦想啊。
以和府捞面为例的“资本面”们,凭什么过得如此光鲜?
再加上和府捞面的创始人李学林并非餐饮赛道出生,而是卖手机的。2000年他创办的际通连锁手机已经开遍江苏。
来到2010年,手机零售业竞争压力太大,李学林马上换赛道,“全国有3万多亿的餐饮体量市场,面品类占据了其中的8000亿,且每年均呈两位数体量增长速度”,同时当时还没有一家千店规模的面馆连锁品牌,所以商机就摆在眼前,立马入行面条领域。
卖手机还是卖面条或许无所谓,做规模、赚大钱、一路上市是最终目的,想想也知道这碗资本面怎么可能好吃,效率和质量天生相悖。
换句话说,和府捞面只需看资本想要啥,那就极尽全力去满足。
比如资本在意的不是你的面条有多好吃,而是品牌内部颗粒度能不能对齐,干活有没有效率。
在李学林眼里,做面条和做手机没太大差别,都是必须要建立起整套的标准化框架。为了能达到理想的体系化,和府捞面砸了大笔资金在中央厨房、高端人才培养等地方。
某在和府捞面工作过的临时员工透露,时薪能给到30元,要求很严格,客人离桌1分钟内必须收桌,后厨洗碗3分钟必须出碗。每个小细节都有具体的标准化要求。2017年和府捞面还成立了“内部和府大学”,专门强调储备人才培养。
在这样的标准化培训流程下,和府捞面3天就能培训出一名熟练员工,30天就能培训出一名合格店长。
勺子课堂创始人宋宣曾公开分析,现在餐饮行业部分想融资的品牌投资人看不上,而投资人看得上的品牌又不想融资失去主动权。和府捞面就不太一样,由于创始人李学林之前做手机,思想很互联网化,很懂资本,也很愿意接受资本,所以融资速度就非常快。
深谙资本心态的李学林明白——比起把面当产品,不如把店当产品更让资本感兴趣。
相比面条的口味,投资人更在意的是你这个店运营的如何,整体运转怎么样,能不能快速复制方便扩张。投资了和府捞面的资本方之一陈弦向就采访中直言,“和府餐饮形成了全产业链路的体系布局,供应链能力、门店运营体系较为高效。”
揪住了标准化这件事还不够,资本就喜欢看起来毛利高的。众所周知和府捞面喜欢开在核心商圈,在投资人眼里恰恰是最保险且收益最稳定的选择,既方便品牌建设,又能维持住高客单价。不断复制粘贴开店,很容易就能做大做强。
最关键的,李学林还很擅长给资本讲故事。
所有投资人都梦想着自己眼光能足够独到,投资出一个巨大商业帝国出来,坐享红利。和府捞面也确实是这样“画饼”的。
除了传出的筹备上市“谣言”外,如今它已经走出了大陆,在香港开了店。且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子品牌,如“小面小酒”、“和府到家”以及“财神小排档”等等,又是做速食又是干酒饮,专挑热门领域干。
这不就直戳了投资人们的心窝子。
就这样,拿融资拿到手软的和府捞面正式成为了大家眼中的“资本咖”。但这并非纯纯是冷嘲热讽,每家做餐饮的品牌都有野心,都想做大做强,但能像它一样分分钟抓住投资人的手,也得有点说得动金主爸爸的真东西才行。
就算一时没赚到钱,但让别人相信未来能赚得到钱,这场资本游戏就算玩明白了。
所以和府捞面好不好吃重要吗,并不;消费者追着吐槽重要吗,并不;重要的就是它能做到成为资本的宠儿就对了。毕竟在投资人眼里,卖一碗面和卖一部手机都是做产品,咱就是互联网思维一上,金主爸爸们就会撒钱。
比起这碗面到底好不好吃,似乎在资本眼里能值多少钱更重要。和府捞面的野心也许就是接触资本、拿到资本、成为资本。
想起我第一次走进和府捞面还是工作第一个月发了工资和朋友一起去吃晚饭,我们两个职场小白坐在高高的中式书架旁,一边听隔壁桌西装男们大谈股票走势,一边对着面前四十多一碗有点梆硬的面条面露难色。
当我以一个西北人立场问朋友,这玩意儿到底好吃在哪为什么这么贵,干投行的她踢了踢脚上新买的打折高跟鞋,义正言辞告诉我——“投资人喜欢就行,咱就偶尔感受一下资本的口感,沾沾钱味儿得了”。
0人觉得好看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