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狂卖4000亿,「兰州拉面」吊打「螺蛳粉」

转载   2023-07-27   09:37
0
0
0
36516

一个人,一碗粉,一个热气腾腾的深夜......


继泡面之后,自带特殊“香气”的螺蛳粉,成了人们的干饭新宠。


去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到了600.7亿元,大有一骑绝尘之势;


但与此同时,兰州拉面却凭借超过4000亿元的年销售额,轻而易举碾压螺蛳粉。


目前,兰州拉面产业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


板娘也不由得好奇:


兰州拉面,究竟是如何超越螺蛳粉、“闷声发大财”的?



01

兰州,没有兰州拉面


要问如何快速惹怒一名兰州人?诀窍只有四个字:兰州拉面。


在兰州人乃至甘肃人心中,兰州拉面是“禁忌”、是“雷区”,“拉面”二字也从来都不属于兰州。


图片

图片

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外地所谓的“兰州拉面”,价格贵不说,清汤寡水的味道也和兰州毫不相干。


就像重庆鸡公煲,并不来自重庆,而是一位名叫张重庆的福建莆田人在上海发明的菜;杭州小笼包,真正的发源地是嵊州......兰州拉面,也有类似的烦恼。


追根溯源,最先打出“兰州拉面”招牌的根本不是甘肃兰州人,而是青海化隆人。


图片

放弃吧朋友,在兰州是吃不到兰州拉面的


时间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的青海省化隆县,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当地农作物生长,是出了名的贫困县。


当时化隆县里超过六成的农户食不果腹,人均年收入只有200多块。


生活所迫,大家只能自己想办法谋出路。


一部分农民加入了淘金潮,跟着工头到青海无人区采金,用编织袋装着简单的干粮,一离家就是3个月。


图片

“铁锨把蹭手着浑身儿酸,手心里的血泡着全磨烂……一路上的寒苦哈说不完”


尽管能不能挖到全靠天意,但全县的“淘金部队”还是一度达到过几万人。


还有一小部分农民铤而走险,参与到了制贩枪支的犯罪活动。


在当时,拼一把仿制枪的成本只要一百来块钱,卖到买家手里,少的也能赚三五百,多的甚至能卖万八千,在当地人眼里这无疑是比种地更“划算”的致富捷径。


“经常碰到一些专门来化隆寻枪的人,手里拿着一份地图,在化隆画个圈。”


图片

来源:央视《新闻调查》化隆寻枪


采金无路,造枪死路,这些为了脱贫的试错给化隆县蒙上了一层阴霾。


被生活逼出的冒险精神和韧性,最终也成了让化隆人一步步走出山门的垫脚石。


1988年,化隆人马贵福听说许多穆斯林客商在南方吃不到清真餐,就和朋友韩录在厦门火车站附近开了家“清真拉面馆”。


但初来乍到,没人知道化隆。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便给自己打上了“兰州拉面”的牌子,面条的口味也按当地饮食习惯进行了改造。


图片


1999年,“兰州拉面”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一时间名声大噪,更在人们心中埋下了“正宗拉面来自兰州”的刻板印象。



02

化隆,{套牌}之道


套“兰州牌照”经营的化隆拉面,创业之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


如果说开店属于无心插柳,那么紧随而来的资金、技术、管理策略、经营策略、市场信息这些经营难题,才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于是,拖家带口走出家乡创业的化隆人,干脆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组建了“家庭小作坊”的经营模式,开起了“夫妻店、兄弟铺”:


丈夫负责拉面,妻子负责炒菜,子女、侄子充当服务员,帮忙打杂、清理卫生,既节约了雇佣成本,又基本满足了拉面馆的人力需求。


这种基于血缘、亲缘、地缘而建立的“互利互惠”关系网络,赋予了他们之间天然的亲近感与信任感,组织管理成本也大大降低。


图片


后来,大批化隆同乡纷纷效仿,把拉面馆开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还衍生出了“竞争保护机制”——


一条街上800-1000米内不能同时有两家拉面馆,成了化隆拉面圈里心照不宣的经营规则。


生意做大做强的同时,以拉面馆为中心的其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萌芽。


从牛羊肉、面粉、调味料等原材料养殖、供应,到拉面培训班等等,拉面产业链逐渐完善。


2021年,化隆县拉面经济实现利润45亿元,占到全市的77%、全省的70%,拉面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也达到了50亿元。


图片


“兰州牛肉面”这个大招牌,就像是餐饮界的流量密码。


这几年,马记永、陈香贵、张拉拉等牛肉面品牌也迅速崛起,先后完成了融资。其中,马记永的估值甚至高达10亿元以上。


兰州人创新美食,打响了牛肉面的名头;青海人走南闯北,打下了拉面的江山。


可以说,“兰州牛肉拉面”能有今天,兰州和青海都功不可没。



03

破局,向螺蛳粉学习


如今的街头巷尾,牛肉拉面馆已然是熟悉到经常被忽视的存在。


螺蛳粉的出现,则给人们难有新意的餐桌带来了味觉上的惊喜。


同样作为人们离不开的地方美食,相比从穷困土壤中逆袭的拉面,螺蛳粉的出圈之路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走得更丝滑、迅速,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而反观早早起势、扎根街巷的兰州牛肉拉面,虽然赚得多,但品质却始终备受诟病。


“味道不正宗就算了,牛肉切得比纸片还薄”


图片


与此同时,它的价格似乎也不再亲民。


下沉市场依然主打便宜,大多8~15元/碗,而一些新兴品牌则主打“高价位”“高颜值”,价位上升到了20~30元/碗。


以前的平民美食,正在成为一碗“昂贵”的面。面对如此局面,有食客对兰州也生出一丝恨铁不成钢:


“兰州拉面是一个大ip,可惜兰州握不住。”


而这恰恰是如今兰州人提起“兰州拉面”四个字感到冒犯的原因:长期以来不仅张冠李戴,还得莫名顶锅。


恍然大悟之后,他们开始走起了螺蛳粉的发展路子。


进军预制速食领域,兰州牛肉面也分到了一杯羹,但不多。保守估计,电商平台上最好卖的牛肉面,销量只有螺蛳粉的十分之一。


图片

来源:电商平台截图


继去年10月柳州出台《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后,今年3月,甘肃省也提出要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建议。


在业内看来,一旦立法成功,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即将迎来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及规模化发展的进程。


而在互联网上,#甘肃将为兰州牛肉拉面立法#话题冲上热搜,网友们开起了新一轮的“吐槽大会”。

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当兰州的“牛肉面”与青海的“拉面”合二为一被统称作“兰州牛肉拉面”,这两个地区的美食命运也愈发紧密相连。


难的是:名气有了,参差不齐的品质却成了发展的绊脚石。


真正能做到“名利双收”的,终究是少数。兰州牛肉拉面想达到螺蛳粉那样的影响力,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硬核看板(ID: yinghekb)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