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小米SU7 Ultra“车祸门”,雷军又背锅

原创   2025-03-26   11:28
0
0
0
13396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作者丨刘三关


“小米SU7 Ultra的最低配置是车主。”


这句网络热梗的含金量,在2025年3月21日的福建街头得到彻底的验证。


一辆黄色小米SU7 Ultra以近150km/h的时速,在福建泉州丰海路上狂飙,为躲避前方突然掉头的车辆,失控撞飞一辆正常行驶的电动车。



电动自行车驾驶员被撞飞起,重重砸向路边。


图片


在网传视频下方评论区,一名自称受害者家属的网友控诉:“我姐姐只是下班回家正常行驶,小米车超速行驶避让不及。”


图片


据说伤者被撞至脑死亡,至今仍在ICU靠机器维持生命(真实性仍待考证)。


上市不到一个月,小米SU7 Ultra已因超速飙车多次登上热搜,公众对飙车车主的谴责声势浩大;


但有网友突然把矛头直指雷军:“到底锁不锁车速?为什么宣传速度是信仰?”


image.png


雷军和小米汽车,正无端被推进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


雷军曾反复强调“要对马力保持敬畏”。但现实却是,当车主手握方向盘的那一刻,“敬畏”二字早已被肾上腺素冲散。



01

性能猛兽SU7 Ultra

被车主开成了“定时炸弹”


售价52.99万的小米SU7 Ultra,纸面数据足以让超跑汗颜:


三电机驱动、综合功率1138kW(1548马力)、零百加速1.98秒、极速350km/h参数直接碾压保时捷Taycan Turbo S;碳陶瓷刹车盘、赛道级散热系统、扭矩矢量控制等配置,让专业车评人直呼“这就是一台能上路的赛车”!


发布会上,雷军将其定义为“无需改装即可上赛道的量产车”,并反复强调“赛道才是它的归宿”。


但现实是,当SU7 Ultra流入公路, 这头“猛兽”的缰绳从未被车主们真正握紧。


3月初,山东潍坊深夜惊险马路杀手,某辆未上牌的小米 SU7 Ultra在车主的逆天操纵下,在普通道路以 300km/h 时速狂飙,创下国内公共道路超速记录。


图片


最离谱的是,还拍下视频发到网上,炫耀自己的犯罪记录。警方接到报案后立案调查,车主面临吊销驾照、罚款及刑事责任。



2月份,在广州白云区一辆小米 SU7 Ultra 在变道时失控,与前方理想 L6 发生碰撞,导致理想 L6 侧翻。


事故原因初步认定为超速驾驶与操作失误,具体责任待还有待警方判定。


这些事故暴露出一个可怕现实:SU7 Ultra的赛道基因,正在被部分车主异化为“马路特权”。


SU7 Ultra因卓越的性能大卖,也因卓越的性能,被无脑的车主们开成了马路凶器。



02

飙车党乱来,小米该背锅吗?


同样一把刀,在不同人的手中,会发挥截然不同的作用。


厨师拿起它可以切菜烹饪;但刀到了歹徒手中,就变砍人的凶器。


技术本身无罪,好坏来自于人本身,所以开发技术的企业,不用承担责任。


但现实里,是非黑白往往要复杂得多。每当SU7 Ultra发生事故,总有两种声音激烈碰撞:一方认为“车主作死,车企无辜”;另一方则质疑“车企纵容,技术失责”。


一向重视口碑小米并非毫无作为。新车强制开启“新手模式”(前300公里限速140km/h),要求用户通过车机考试才能解锁赛道模式,甚至计划与专业机构合作提供驾驶培训。


但问题在于,这些措施更多依赖“用户自觉”。最受争议的是雷军曾承诺的“电子围栏”——通过GPS定位限制非赛道区域的性能输出。


然而,从山东车主飙到300km/h的案例看,这一功能显然未在量产车中落地。


知名汽车博主@极速拍档-小乔实测发现,SU7Ultra并未启用地理围栏技术。



这其实是小米汽车,也是其他新能源车企面临的“两难困局”:


用户冲着超高的性能买车,你不可能一边用性能吸引消费者,一边限制他们体验性能,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本末倒置;


但放任车主滥用性能,又要在舆论上背负“漠视安全”的骂名。



03

“白菜价马力”的背后

是更低的驾驶门槛和更高的风险


新能源车的崛起,彻底重构了汽车行业的“速度阶级”。


曾经百万级超跑专属的零百加速,如今被二三十万的电动车轻松碾压。


小米SU7 Ultra,更是将性能卷到“52万元对标千万超跑”的极端,性能性价比远超燃油超跑。


但汽车不是奢侈品,它的价值往往与“杀伤力”成正相关。


爱马仕铂金包不会因高价变得更危险,但SU7 Ultra的1548马力,却可能因车主一次超速变成“马路凶器”。


车企越是强调性能卖点,越容易激发用户的“速度荷尔蒙”——这种矛盾,让新能源车陷入“卖点即痛点”的怪圈。


特斯拉的“狂暴模式”,曾因加速性能被滥用引发事故,在德国被强制限速,国内也曾发生 Model 3 高速失控狂奔 8 公里的致燃事故;


2021年,福建沈海高速一名蔚来 ES8车主,在开启 NOP 领航辅助功能后,未能识别静止障碍物,追尾养护作业车,车辆严重变形当场身亡,ES8 在碰撞前最高时速达 114.6 公里;


image.png


2022 年,一名小鹏P7 车主在浙江宁波的高架桥因疲劳分神,使用 LCC 辅助驾驶,以 80km/h 速度撞击致人死亡。


在国内,车企对性能的营销远多于安全约束;而超速的惩罚力度,对造成的严重后果而言,也显得微不足道。


当“快”成为新能源车的核心卖点,如何不让“快”变成“失控”的导火索,是整个行业必须回答的命题。


技术或许无罪,但技术的掌控者必须有敬畏之心——无论是手握方向盘的车主,还是设计方向盘的车企。


对用户而言,拥有马力爆炸的SU7 Ultra,不是代表你拥有超速的特权,公路飙车不是炫技,是犯罪!


image.png


对车企而言,不能轻视在用户提车后的教育与提醒;学习大疆无人机禁飞区锁死技术,在非赛道区域限制车辆电机功率,或许是个安全的好思路。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