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首席营销官

正常登录

短信快捷登录

忘记密码
获取验证码
登录
极速注册

第三方登录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获取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滑动解锁
注册

高速爆燃3人遇难,小米SU7遭遇史上最大危机

原创   2025-04-02   14:14
0
0
0
11764

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作者丨刘三关


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安徽省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的一声巨响,撕碎了黑夜的平静。


一辆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的小米SU7标准版,以 97km/h的速度撞上隔离带水泥桩,随后爆燃起火,车内3人被活活烧死。


image.png



01

SU7史上最惨烈车祸


事故曝光后,有自称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三人活活烧没了。”


随着小米公布了事故细节,以及现场情况曝光,舆论的矛头指向了小米:


“出了事故为什么开不了车门?”


image.png


“NOA智驾模式就是闹着玩”


image.png


根据小米公布的车辆数据,事故前的关键时间线令人窒息:  


image.png


同时,小米汽车客服人员也回应称,目前公司已经成立专门工作小组赶赴现场,会全力配合警调查,协助家属处理后续情况,后续调查情况将在官方渠道公布。


image.png


遇难者家属表示,小米汽车至今没有联系他们。


3条人命,小米该负多少责任?


整个意外最致命的疑点则是:


image.png


发生意外后,车门为何打不开?是车辆的故障还是人为操作不当?


事故家属称撞击后车辆瞬间断电,电子车门解锁失效,车内人员尝试使用应急机械拉手未成功。


针对家属及公众的疑问,小米回应: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在断电情况下也可开启车门,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储物格位置均配有应急拉手。


但对于在此次事故中,应急拉手为何没有发挥作用,是否车辆机械结构因撞击变形导致拉手无法使用?


是否应急拉手位置隐蔽,操作复杂,在慌乱且火势凶猛的情况下或许难以完成?


image.png


还是因为撞击导致 B 柱严重变形,机械结构卡死,应急设备也难以操作?


目前小米公司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一切有待警方的调查。


此外,从网上曝光的视频和图片来看,事故车辆起火燃烧,火势凶猛,车头基本全毁。


006LK4AWgy1i017a0aqgej31be0zjqkf.jpg


家属称电池爆燃阻断逃生通道,公众亦质疑电池的安全性。


image.png


小米则强调其电池通过 “超国标安全测试”,但对于此次事故中电池为何爆燃,未给出详细的技术解释及说明。


除了车门打不开和电池燃爆的疑问,公众关于NOA 智驾系统的争议声也很大:


系统预警障碍后,驾驶员接管1秒不到便发生碰撞,这样人机交互的时效性明显不足;


image.png


同时,面对施工路段等非结构化场景、预判改道后的行车路径,NOA的算法的准确性令人质疑。


当然,也不能排除车主的责任,因为事故车辆驾驶员并非车主本人,可能对车辆性能(如 NOA 系统特性、紧急制动响应)不熟悉,增加了操作失误的概率。


小米数据显示,在NOA激活期间,驾驶员多次被系统警告 “分心” 和 “脱手”,说明其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在接管车辆后,因经验不足、反应滞后或慌乱,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出正确的操作,导致车辆失控。


最后,车端Ecall虽及时报警,但据悉救援20多分钟才到,小米的“云端救援”承诺,依然被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02

小米的危机,远不止一场车祸


巧合的是,除了这次的巨大危机,小米这两天还经历了一场维权风波。


据知名汽车博主爆料,一名疑似小米SU7 Ultra的车主,在小米汽车店外拉横幅维权。



从网传图片来看,该车主可能是购买新车后“隔天就坏了”,其认为这是一辆故障车,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不过,后续有媒体曝出了车主相关信息,该车主是问界车主,也是小米车主。


但购买小米汽车隔天就出现了故障,疑似要退换车辆,和售后引发了纠纷,接着利用“拉横幅”对小米施压。


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再次被网友推上风口浪尖。  


上市一年以来,因为关注度超高,小米SU7已经因为车祸或车辆质量的争议,多次冲上热搜:


去年10月,一辆SU7在避让电动车时冲上公交站台,造成 1 人死亡。有人将事故归咎于 AEB 系统响应延迟,事故原因至今依然未有定数;



2025 年 1 月,小米官方发布召回通知,指出部分 SU7 存在电池过热风险,召回相关车辆以消除安全隐患;


2025 年 2 月,SU7 发生断轴事故,小米官方经调查认定超速驾驶是事故主因,部分人士基于事故及过往经验,质疑车辆结构强度不足...  


雷军曾宣称“用户遇事先上网吐槽”,这种模式无疑为小米带来了巨大的流量红利。


但随着小米汽车的销量增大、曝光度剧增,这种“流量红利”,似乎正反噬品牌。


车祸现场拍照发朋友圈、维权者利用社交媒体发酵矛盾...



小米的危机,远不止这场车祸。



03

总结


最后,回到车祸本身,SU7这次面临的争议也是整个行业盲目追逐“智驾风口”的缩影。


当车企将“自动驾驶”作为营销噱头,当用户过度信任技术而放松警惕,事故便成了必然。  


车企必须将安全置于炫技之上,正视技术局限性;而用户需清醒认知:方向盘后的生命,永远不能交由算法托管。  


若想真正“跨越危机”,新能源车企必须放下互联网式的“速度崇拜”、“智能崇拜”,用敬畏之心重塑安全的底线。


否则,3条人命的代价,终将成为智能汽车时代最刺眼的注脚。  


0人觉得好看

已标记好看

我们将会为更多用户推荐此文章

声明: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首席营销官立场,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附上出处及文章链接。如果作者注明不能转载及需要授权的,请征求作者本人的同意!

说点什么

发表

最热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文章

更多
首席营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