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作者丨刘三关
近日,北京大兴山姆会员店,在社交媒体上演了一出令人作呕的“惊悚片”——
一位消费者像往常一样从山姆购买的黑金刚莲雾。本以为只是普通水果,在清洗时发现莲雾表面有磕碰痕迹,想着不浪费,便打算咬掉有问题的部分。
结果,一口下去,竟看到露在果肉外扭动的虫子尾巴。好奇心驱使他掰开莲雾,眼前的景象让他反胃:
莲雾果肉里,七八条肥硕的虫子,鲜活扭动,相当生猛,画面着实让人不适。
面对消费者的反馈,山姆在线客服给出回应:
“这种情况在水果中属于正常,因为我们没有使用农药。售卖前我们会检查商品,所以活虫出现的概率其实很低;如果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联系客服处理或者申请售后。”
这段曝光的活虫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公众的激烈讨论。
山姆这类极具话题热度的品牌,一旦出现类似的质量危机,往往会遭受舆论审判。
不过,对于这次“活虫门”和客服甩锅式的回复,网友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评论区大部分网友选择为山姆站队,理智得出人意料:
“莲雾本来就容易长虫,这再正常不过了!”
“有虫说明没打农药,吃着健康!”
“总比吃那些化学保鲜剂强多了!”
也有小部分网友表示难以接受,吐槽道:
“虫子也有抗药性,可不是没打过农药这么简单。”
“出了问题就用售后当挡箭牌,消费者的健康谁保障?”
“这要是换家超市,网友们可不会这么好说话。”
实际上,莲雾、杨梅、樱桃这类热带水果,由于糖分高、果皮薄的特性,确实容易受到果蝇等害虫的侵袭,而且从外观检测虫害难度较大,所以本身就存在虫害风险。
但此次山姆事件中,莲雾里活体虫的数量之多,显然已经超出了大众所认知的正常范围。
作为消费者,面对这样的情况,真的能理解和接受吗?谁能吃得下满是虫子的“健康水果”?
在微博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热搜话题对比:
#山姆客服称水果中吃出虫是正常情况#与#胖东来荔枝打开全是虫子#。
同样是虫子的问题,胖东来的客服回应却不太一样:“已注意到情况,反馈给超市主管了”。
尽管回复没有安抚到消费者情绪,但至少没有甩锅给“不打农药”。
值得一提的是,#胖东来荔枝打开全是虫子#的话题在2023年创造了3.8亿的阅读量。
从山姆的角度来看,客服那一句“正常情况,因为没用药”的回应,甩锅味道很浓。
客服机械式的回应,会让消费者觉得品牌态度冷漠,缺乏对消费者应有的同理心,也没有足够重视消费者的权益。
毕竟,消费者花至少260元年费成为山姆会员,他们所期望的,是能买到无需仔细挑拣、让人安心的商品。
不过,“不用药纯天然”却又精准地戳中了中产消费者的敏感点:害怕农药残留危害健康,因此博得一众山姆粉丝的拥护。
这种奇怪的现象,恰好反映了当代消费主义的荒诞:“健康”成了一种可以标价售卖的商品,而虫子反倒成了“有机认证”的标志。
图源:小红书@小沫
通常来说,大型商超为了降低虫害风险,会采用分拣、冷链等技术手段。
但山姆这次活虫肉眼可见,商品还出现在一直标榜“严选品控”的高端渠道。
这让人不得不质疑其品控:一方面标榜水果“无农药”,另一方面却在分拣环节没有投入足够的技术保障商品质量,把虫害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此外,所谓的“无农药”真的等同于“高品质”吗?
根据行业数据,山姆的自有品牌Member's Mark,虽然一直以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但其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漏洞早已不是什么秘密。
2024年,山姆就因为牛奶变质、蛋糕里有塑料片、床笠甲醛超标等诸多事件,被消费者投诉超过万次,而客服屡次用“正常现象”来敷衍消费者。
如果把自然风险当作管理失职的遮羞布,即便消费者再宽容,也有被消耗殆尽的一天。
为什么山姆的消费者遇到类似问题没有激烈讨伐,甚至虫子都没能吓退他们呢?
答案,或许藏在山姆的会员体系里。
截至2025年,山姆会员店在中国的会员数接近900万了,260元/年的会员费门槛,筛选出了它的目标客户群体——
中产阶层,而这些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这一身份象征买单。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推着山姆标志性的大号购物车,挑选澳洲谷饲牛排、瑞士卷等商品,已经成为一种被追捧的“生活美学”。
此时,会员制已经不单纯是一种消费行为,更像是一种身份符号,代表着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圈层认同。
沃尔玛的最新财季数据:山姆中国会员收入增长迅猛,涨幅超过35%。
在2025财年四季度(2024年11月1日至2025年1月31日),沃尔玛中国市场净销售额达到51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27.7%。
山姆能够在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背后其实是一套精准的“中产收割术”。
首先,用付费门槛制造出一种身份区隔,让会员们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与专属;
其次,打造仓储美学,重新构建消费体验,将购物变成一种能获得圈层认同的仪式;
再者,凭借全链掌控的供应链,营造出性价比高的错觉,从而让消费者忽略掉品控方面的焦虑。
和胖东来那种“退全款+赔500元”的贴心售后相比,山姆看似冷漠的处理方式,反而塑造出一种“高冷人设”,给人一种高端品牌不需要刻意讨好用户,而是在筛选用户的感觉。
另外,去年山姆中国全渠道销售额突破千亿大关。
也就是说,仅仅53家山姆会员店,就为整个沃尔玛中国区贡献了超过七成的营收。
一边是虫子、变质奶、甲醛床笠等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另一边却是嘉兴、合肥等地新店开业时,消费者排着长队、热闹非凡的场景。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山姆通过大包装、较少的商品种类(仅4000个SKU)以及全球供应链,向消费者传递出“闭眼买不踩雷”的信息,比如靠实惠美味的烤鸡和漂亮的鲜花稳住基本客源。
往更深层次看,这也是中产阶层在快节奏生活中,对购物“效率”的一种妥协。
山姆的“活虫”危机,映照出中产阶层对健康的焦虑、对身份的执着,也揭开了企业“高端”标签下的问题。
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没有所谓“天然”就能免责的说法,企业需要的是构建透明的供应链,并且始终保持对消费者的敬畏之心。
如果一味地把问题归咎于“自然因素”,那么总有一天,品牌会彻底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与宽容。
毕竟,中产消费者愿意为高端品质付费,但绝不可能一直忍受企业的敷衍与傲慢。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