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都靠咖啡续命,早上一杯咖啡活力满满,晚上一杯咖啡可以一直加班,一直内卷!
但没承想,星巴克的咖啡不是续命,而是要命!
昨天,一篇《卧底星巴克:咖啡食材过期继续卖,保质期随意改,报废糕点再上架》引发热议。随后#星巴克承认使用过期食材#、#新京报记者卧底无锡星巴克#等多条有关星巴克信息登上微博热搜,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来是餐饮界的“黑料揭露机”新京报记者又又又去卧底了,这回撞枪口上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星巴克,给我们展现了星巴克令人触目惊心的“另一面”。
事情还要从10月底说起,彼时新京报记者经过三轮面试,终于进入了无锡市的一家星巴克门店工作。不得不说,我们的记者为了揭黑也是够拼的,先献上我的respect!
但刚一上班,记者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虽然没有任何经验,但记者入职后被要求直接上岗,由一名老员工带教。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令人震惊!虽然在星巴克的规章制度中,尤其强调食品安全问题。但在这家店里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形同虚设。
先是一桶保质期为48小时的巧克力液并没有按规定时间报废,而是被店员堂而皇之的一次又一次的拿去给顾客制作饮品。
还有过期的抹茶液、红茶液和奶油都享受了同等的“待遇”。为了掩盖这些过期的食材,店员要么把标签直接撕掉、要么新旧混合后直接换上新的标签,如此一来,便“延长”了保质期。
关键是店员的这些行为并不是什么暗箱操作,直接在前台就上演了:
比如记者看到,有一壶抹茶液将于11月6日13点49分过期,但在过期前的十分钟,星巴克的一名店员对保质期标签动了手脚。只见这名店员环顾一周,发现周围没有顾客,便拿起那壶抹茶液,撕下保质期标签,并迅速贴上一张新标签。
不止是饮品食材,星巴克的糕点同样问题不少。
其实星巴克的糕点并非店内加工制作,而是由生产厂商配送成品。
不过这还能接受,但官方承诺的“开封后的糕点如果卖不掉,会在当天报废”却成了笑话。
一名主管吩咐记者把头天剩下的摆上柜台继续卖,“先卖昨天剩下的,再卖今天新进的。”在卧底的这些天,记者发现这家店几乎每天都会把前一天剩下的糕点偷偷摆上柜台。
除了食材问题,星巴克的卫生状况也是堪忧。不仅用擦拭吧台的毛巾擦咖啡机,还用来擦垃圾桶,然后简单清洗之后继续放回吧台使用。
看完这些,我心目中的品牌观被星巴克砸了个稀巴烂!
很难想象以上令人乍舌的种种行为不是出自某街边小店,也不是藏在巷子深处的黑心小商家,而是国际知名品牌、咖啡界的“天花板”星巴克。
显然被震碎三观的显然不止我自己,还有广大网友,不少人表示:“星巴克都这样,那其他的食品店。”
有人看透一切的表示:“吃饭不看后厨,看戏不到后台”、“当你发现一只蟑螂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千只了”
还有人说,“无语 奶茶店搞这也就算了 你星巴克死贵还用过期的?”、“如果卖的很便宜我还可以理解,毕竟节省成本嘛,卖那么贵还这么次的卫生环境…”
很显然,“贵”已经不能区分优劣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星巴克的翻车却引发了网友关于国内国外品牌的大争论:
有人说,“现在的媒体靠曝光大牌来博取流量,这要是曝光外面的苍蝇馆子 会有人看么”
更有阴谋论者说,“最近一段时间外企集体出问题哈,有意思。”
还有人质疑记者调查所谓的“变质”标准:
更有网友借机吐槽监管部门,令不争气的国内品牌纷纷躺枪:
有人不仅把矛头指向监管部门,还甩出了“中国人害中国人”的那一套理论: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本来单纯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在某些人眼里非要和政治挂钩,搞政治迫害的阴谋论。
要我说,该整治的不止是星巴克,还有某些人的思想。
咱不搞“中国人害中国人”那一套,员工的问题其实本质上反映的还是品牌文化理念在传达上出了问题,这和哪国的员工没有关系。
品牌食品安全的问题,就用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解决。阴谋论的人自以为是个“大聪明”,质疑监管部门那更是“掩耳盗铃”的逻辑问题。
任何一家出了问题的品牌发现了都会查处,和国内国外的没有关系。
有些人还在嘴硬,但星巴克已经“认怂了”。先是“深感震惊”:
有网友翻译了星巴克的内心OS:尊敬的客户你好,对于你的投诉,我们深感震惊!并真心的表示《无所谓》。
你自己干了这么多令人震惊的事儿,自己搁这震惊个啥。
昨天晚上又连夜写了篇小作文,诚挚道歉并采取整改行动:涉事门店关闭、全面自查、培训......表忠心!
有意思的是,不少前员工、消费者出来证清白之外:
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用某些门店的个别行为去否定整个星巴克品牌。
有人支持,自然也少不了挖苦、揶揄:“老套路:道歉,整改,大家骂,政府查。过一段时间继续卖的火,继续出现老问题,等着下一次再发现……”
嘲讽也好、调侃也罢!咱还是要讨论一下为啥星巴克也会“塌房”,要知道星巴克一直宣称“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而且星巴克没有加盟店,国内5000多家门店都是直营门店。
按理说,直营模式管理要比加盟模式规范得多,为何星巴克依然管不好自己的食品安全?
其实问题可能出在其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于门店的营业额和利润率都有要求和规定。这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悬在每家门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及时报废过期食材,那么将大大影响门店的绩效。这也难怪一些门店铤而走险了。
但这并不是品牌触碰食品安全红线的理由。不管是一种普遍行为,还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它暴露的不仅是企业管理本身的问题,更是自己所标榜的“企业文化”烂了根。
人民日报说得好:提供过期产品,品牌再大也不可能长久保鲜!
你星巴克再牛,即使贵为“咖啡天花板”,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可,品牌轰然倒塌也不过一朝一夕之间而已。
这道和消费者的“裂痕”,想修复恐怕难了!
首席营销官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首席营销官(ID: cmo1967)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