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微信公众号:公关头条(ID:PR_toutiao)
作者丨刘三关
“大家不要去嘲笑它”
“迈巴赫50公里时速就失控了,尊界80公里时速还没有失控。”
2025年2月20日,华为鸿蒙智行尊界S800技术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用这句话,将一辆售价超300万元的迈巴赫S680与自家百万级豪车尊界S800的对比推上高潮。
发布会现场播放的极寒测试视频中,迈巴赫在雪地紧急避障时失控甩尾,而搭载华为途灵龙行平台的尊界S800则“稳如泰山”。
然而,这场被余承东称为“技术碾压”的营销狂欢,仅仅5天后就迎来反转。
一位自称迈巴赫车主的博主发布视频控诉:自己的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尊界官方用于“暴力测试”,导致轮毂变形、车头受损,而华为和江汽集团至今未给出让他满意的解释 。
更具戏剧性的是,随着车主晒出车辆GPS轨迹和车辆损毁情况,这场测试被公众质疑存在“猫腻”——
在汽车自媒体和网友的深扒下,测试视频中失控的迈巴赫,被质疑是人为制造的“翻车”。
在视频中,车主称车辆被拖回时前脸格栅底部断裂、轮毂变形,这与尊界宣传视频中的迈巴赫轮轮胎形变异常,疑似胎压不足导致毂磕碰的位置也对得上。
而正常胎压下此类速度测试不会导致轮毂受损 ,不少人质疑视频测试时给迈巴赫轮胎放了气;
图源:抖音截图
更令人诧异的是,GPS数据显示,迈巴赫在测试中被反复驾驶尝试超过20圈,最终仅选取了漂移失控明显的一次作为发布会素材;
GPS显示迈巴赫曾爬上过雪坡,发布会上仅展示其“爬坡失败”片段 ,存在剪辑误导的嫌疑;
一般来说,迈巴赫车主不会轻易把汽车交给租车公司的,在东方财经的采访下,车行工作人员道出了个中原因:他和车主是朋友;以为只是正常使用,没做测试,所以才租出去。
目前的情况来看,车子的租赁链条信息也是相当复杂,尊界→广告公司A→租车公司B→车主朋友D,层层转包后,最终迈巴赫被“拍摄用途”名义租出。
尊界暂时没有联系这位迈巴赫车主朋友和车主,修车款是租车公司B进行垫付。
面对质疑,江汽集团回应称“测试车辆通过正规租赁渠道获取,用途已提前告知”,但没对转包链条和车辆损伤进行解释。
截至目前,当事的另一方华为还没作出官方回应。
但迈巴赫躺枪,奔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建军彻底坐不住了,怒斥“部分品牌为了吸引眼球、收割流量,不惜采用虚假宣传、操控水军、抹黑竞品等恶意竞争手段”,对尊界进行了有力回击。
奔驰官方海报
事件发酵后,舆论迅速割裂,大部分网友认为华为此举有失公允;
但也有人质疑车主炒作,存在中间商介入或自导自演的嫌疑。
那么问题来了,被网友审判的华为,需要对此次“合作方的翻车”负责吗?
尊界是华为与江汽集团联合打造的鸿蒙智行“四界”之一。根据合作协议,华为不仅提供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等核心技术,更深度介入产品定义与营销策略。
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直言:“尊界S800的稳定性,得益于华为途灵平台的算法优势。”这种深度绑定,让华为难以从舆论争议中抽身。
并且,华为在尊界的营销话语权过大,余承东的“吊打式对比”直接将华为推向了舆论中心。其个人风格(如“遥遥领先”“断代碾压”)虽提升传播效果,但也让公众将尊界行为与华为画上等号。
视频截图
华为作为技术合作方,未对车辆来源审核、测试风险告知等环节建立监督机制。租赁链条的“甩锅”逻辑(尊界→广告公司→租车公司→车主)也暴露了生态治理的漏洞。
而且鸿蒙智行的口碑高度依赖华为技术形象,品牌信任已被高度捆绑。一旦合作方行为失范,华为必然会遭舆论反噬。
虽然江汽集团已启动协商,但华为始终未公开回应。这种“冷处理”也会加剧信任危机。
尊界事件绝非孤例。近年来,车企“拉踩竞品”的对比营销已成风潮。
智己 L6 上市时 “碰瓷” 小米 SU7,在对比数据时错标小米 SU7 参数,后来更被迫公开致歉;
长城汽车经销商展厅曾摆放魏牌高山旗舰版与腾势 D9尊贵型的配置对比图,得出 “魏牌高山 VS 腾势 D9 价值超 67400 元” 的结论。
但两款车型年代不同,对比不平等,没有完全展示腾势 D9 的有利指标,因传播误导性信息,被监管局罚款 5000 元。
这些拉踩竞品的行为也暴露了行业的“顽疾”:车辆数据真实性沦为摆设,通过剪辑、条件不对等测试成为“技术碾压”的包装工具。
另一方面,车企过度绑定公众人物,也会滋生舆论反噬的风险。
余承东的激进言论虽提升关注度,但也将尊界和华为绑上“过度承诺”、“贬低竞品”的道德火药桶。一旦营销翻车,口碑便一落千丈。
作为智能汽车生态的规则制定者之一,华为若要逆转舆论颓势,必须直面各种挑战。
首先,必须重构营销价值观,与其他车企进行技术参数对比,应基于客观数据(如第三方机构认证),而非情绪化拉踩;
其次,对合作方的测试车辆来源、测试流程建立审核机制,避免“甩锅”质疑;
最后,此次的迈巴赫事件,及时主动公开调查报告,给出让公众信服的回应,还能修补信任裂痕。
这是一场流量时代的“营销车祸”。本应展现技术实力的发布会,最终演变成品牌信任的“翻车现场”。
当车企沉迷于“吊打竞品”的流量快感时,应该牢记:真正的豪华,从来不是靠踩低他人,而是用实力赢得尊重。
1人觉得好看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