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授权首席营销官发表,转载请联系该作者
作者 | 永遇乐 编辑 | 杨 武 来源公众号 | 互联网那些事(ID:hlw0823)
在《三体》问世后,人们就开始畅想脱离地面进入飞行轨道的智能驾驶了。
然而,时至今日梦想仍然没有照进现实。
大火的智能汽车也仅仅是在普通汽车上“改进”,还没有带来出行本质上的变革。
目前的智能汽车并不能够让人脱离地面进入飞行的轨道,更不能像《星际迷航》中实现的直接将人分解为小尺度并实现量子传送。
从交通的本质上来看,智能汽车依旧是汽车,依旧是在地面上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
而当下智能汽车能够给汽车带来的更多的是相对智能、安全的交通环境,以及给予驾驶员更高的舒适度,甚至可以说是出行的无颗粒化。
在现代的语境中,当把“智能”一词用在人造物上的时候,大多数都有一个统一的指向,那就是“像人”一样。
直白一点来说,处于发展初期的智能汽车实际上是接过驾驶员的决策,在通过决策执行驾驶员出行指令的同时,依靠智能感知辅助汽车安全完成从A点到B点的行驶过程。
随着汽车出行数量膨胀带来的路况变化,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复杂性也开始增加。
那么在驾驶过程中就需要智能汽车自身能够识别出,在复杂的交通系统中所存在的可能性,甚至能够通过预见性给出合理化的行驶建议。
然而就目前市场上对智能汽车的畅想看,智能汽车的终极形式大致集中在人车交互或是娱乐功能上,但这些都是基于智能汽车发展基础上的附加形式。
仅就智能汽车最本质的发展来看,最重要的还是在安全智能驾驶上,而不是其能源驱动形式或车内的交互。
01
智能服务驾驶过程
交互屏越来越被智能汽车厂商看重。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发布的新乘用车中,中控彩屏和中控可触摸屏的渗透率均超过了90%。
根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Omdia预测,2030年全球车载显示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2.38亿片。
很显然,在智能座舱这个未来生活的“第三空间”里,大屏已经成为了车企内卷的产物,“只有更强,没有最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张屏幕背后是各种技术的集成,这更像是将智能完全定在驾驶行为上,不断堆砌技术,但在完全实现自动驾驶状态前,应该是智能为驾驶过程服务。
将目光放在驾驶过程服务上看,以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水平,当前阶段的汽车让驾驶人员解放双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或许回归提升自动驾驶ADAS辅助驾驶系统,才是一条真正可行的道路。
而在ADAS辅助驾驶系统中,最基础的应该是具备识别问题的能力,这里不仅仅包含了车辆在行驶中与道路交互的问题,比如路况、天气等,还应该包含车辆本身,诸如能源不足、部件故障预测等等。
这些识别出的问题,可以通过智能交互让驾驶者做出明智决策。
不过,智能辅助驾驶还存在分级,汽车行业一般是按照L1-L5级别进行划分。
现在市场上主流的旗舰重卡多处于L2级别,相较于L1来说,L2级智能辅助系统对整车干预力度更强,可以根据四周环境主动完成加减速,同时还能识别道路标线、路边标识牌等。
例如具备车道保持(LKAS)、自适应巡航(ACC)、预见性巡航(PCC)、道路交通标识识别、紧急自动刹车系统(AEBS)等配置。
据最新数据显示,与未配备PPC的车辆相比,其PPC智能巡航控制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可节省高达5%的燃油消耗。
而降低燃油消耗对于重卡来说,也就能够间接降低运输成本。
然而相对于高速场景来说,竞争最激烈仍然在场景复杂的城市领域,但众所周知的是目前国内汽车大部分只实现了L2级。
根据相关行业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乘用车新车市场中具备L2级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销售476.6万辆,渗透率达到23.5%,同比增长57.2%。
2022年上半年,具备组合驾驶辅助(L2级)功能的乘用车销量达288万辆,渗透率已达32.4%,同比已增长46.2%。
目前市面上诸多新车都具备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例如常见的ACC自适应巡航、LCC道路保持、自动泊车等等。
可即便如此,市场上的L2也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的甚至算不上是真正的L2形态。
就好比如小鹏G9,预计在2023年打通高速、城市、停车场等多场景,实现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即P档到P档的全过程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包含高速NGP、城市NGP、跨楼层记忆泊车等功能,但并非是交付即落地。
总体来看,无论是辅助驾驶ADAS,还是自动驾驶AD,最终进化到无人驾驶L5,涉及到的功能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从基础ACC、AEB等低阶功能拓展起来的。
02
技术受困导致的市场噱头
L2级的驾驶辅助系统,需要拥有ACC自适应巡航功能、LKS车道保持功能、自动换道功能ALC,以及基于地图导航的高级辅助驾驶等功能。
而L2驾驶辅助系统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升级为更高级别辅助驾驶能力(L2.9 级),实现单车道脱手巡航这样的高速公路导航辅助功能,以及更加高阶的自主进出匝道功能,如自动上下匝道、自动变道、自动高速公路切换、交通拥堵代驾等。
但以目前市场上所搭载L2系统的车型来看,并不理想。
首先,根据CCRT测评数据显示,蔚来EC6、特斯拉Model3、比亚迪 汉EV、小鹏P7、宝马iX3、哪吒U Pro500等6款车型,在纯裸车不加装选装包的情况下,辅助驾驶得分情况参差不齐,且成绩极值偏差明显。
小鹏P7的跟车能力得分95%,但弯道组合控制能力得分垫底,仅为76%。
部分车型只有购买软件选装包后,才能具备完整辅助驾驶功能。
从CCRT测评数据看,蔚来EC6需花费3.9万元购买选装包,智能驾驶总得分提升56.9%;而特斯拉Model 3需花费6.4万元,由此提升4.8%的智能驾驶总得分。
其次,如果往细分的功能来看,部分车辆表现也存在不同的差异。
在ACC自适应巡航以及急转弯居中控制、弯道高速紧急避险测试中,小鹏P7在目标切换识别能力、急弯压线等方面存在短板。
而在驾驶员注意力监测方面,除蔚来EC6以外,剩下辆车多数都未配备注意力监测功能,当驾驶员闭眼或低头时,其他测试车辆均未发出声觉报警。
事实上综合来看,在L2形态上没有车型完全达到全面发展,而是各自的发展都有侧重点。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目前尚未有车型完全达到A级。
而目前市场所延伸出来的L2.5、L2.9,实际上是L2功能发展不全面导致L3难产衍生的概念。
所谓的L2.5、L2.9并不是官方定义的概念,而是一个营销概念。
因为从L2到L3以上等级的过程是真正的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的关键点,过程漫长且艰难。
此外,由于L3自动驾驶很难界定事故责任方的问题,目前各大车企在直接研发L3或跳过L3研发L4方向上出现了分歧。
但无论是哪个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都并非通过单一的功能来实现完成的,而是需要结合整车传感器、雷达、ECU电子控制单元以及相关的执行机构来共同协调运作。
03
AD带来的只有想象
在往完全自动驾驶层面推进的态势下,各大车企具有相同的共性:
那就是围绕完全自动驾驶升级包中的导航时自动驶入/驶出高速公路匝道(高速NOA和城市NOA)方向发展。
但根据目前市场所了解信息得知,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多用于特定工况下的港口、矿区、机场、物流园以及干线物流等场景,大多还处于测试阶段,并未完全商用化。
原因在于,目前大多数的车企,并没有足够的自动驾驶技术储备,甚至使用整套配件采购武装自家产品,无法企及L3的技术高度,因此在L2的基础上升级了交通拥堵辅助、自适应弯道巡航等功能。
在L2.5成为这类车企宣传其自动驾驶配置更为全面的说辞之外,对于用户来说L2.5在配置成本相对于更高的同时,体验感却并没有提升太多。
同样,就车企的角度来说,基于早期以来行业内卷影响,少有车企会乐于愿意沉下心来去做基础产品的改进。
如今急于宣布NOA量产的背后,用户体验并不会太乐观,因为整体上基本都是初代产品,甚至是demo,用户愿不愿花钱去买,买了之后会不会经常用等等都是问题。
更何况目前的NOA几乎是车企的自研产品,市场在智能汽车辅助驾驶里程层面也存在一定的考究。
为此,在车企端的技术影响之外,也受阻于市场。
其中最明显的是,在高速公路场景,由于政策限制车企难以进行大规模试验,这也会导致信息采集少。
不过,随着今年全国开放各级测试公路超过7000公里,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自主代客泊车、干线物流以及无人配送等多场景示范应用有序开展,或许能够缓解信息采集困境,但智能网联汽车实际道路测试里程仅有1500万公里。
另一方面,L3、L4以及更高级别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发展是领先于智能驾驶相关法规的建立的,所以存在诸多法律空白现象。
例如交通事故的权责认定机制等,且目前现有的保险制度也难以适应高阶智能驾辅等级的车辆。
当然,在技术与市场层面,产品的发展更考验技术。
就像上文所说,无论是ADAS或是AD,甚至是智能汽车的终极形态L5,都是从基础ACC、AEB等低阶功能拓展起来的。
围绕智能汽车的功能将用户体验以及底层技术做好,才能更好的往高阶自动驾驶方向发展。
0人觉得好看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最热评论